第六节 本书的内容和体例
本书根据上述四个专题分为四章:句式的分化研究、句式的比较研究、反预期句式研究、非常用句式研究。每一章分为四节,由四个专题构成。
在体例上,本书各章节布局排列基本一致。但由于本书的专题都是由以前不同时期发表于不同刊物的文章修订而成,在用例的体例上不能做到全部一致,有的用例是内省的,有的是收集的,所收集的语料,有的来自手工查询,有的来自语料库检索,在具体运用上,有的注明出处,有的不注明出处。凡不注明出处的,一般在第一个用例之前会作出说明,除非是全部内省的语料。从《绪论》部分开始,每个部分都列出参考文献。在具体的章节中,参考文献都附在各节末尾,虽然发表时体例不一,但在本书中已经全部进行了统一处理,以保证体例的统一、完备。
参考文献
[1]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高春,谭达人.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3]董绍克等.汉语知识词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M]//吴福祥,洪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林崇德等.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7]刘焱.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J].汉语学习,2009(4).
[8]陆俭明.语言研究的突破与创新[M]//云贵彬.语言学名家讲座.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9]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齐沪扬,胡建锋.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1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4]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15]武果.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9(3).
[16]阎景翰等.写作艺术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7]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2).
[18]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19]张谊生.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J].汉语学报,2005(3).
[20]郑娟曼.“还NP呢”构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21]朱林清等.现代汉语格式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2]宗守云,刘志红.“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3]宗守云.“一共”和“总共”[M]//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4]宗守云.说“V+有+数量结构”构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5).
[25]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