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社工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我是谁

儿童进入青少年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他们对社会环境、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是自己每天成长的变化,都想知道得多一些。遇到自己所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就会想尽办法找寻答案。若这些好奇是关乎知识的,如“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这样的问题,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会乐意为他们解答;至于一些被视为属于成年人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们就常避而不谈或给予模糊解说。关于“性”的问题,就常被归类为属于成年人的事情。但事实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孩打从学习文化规范、行为价值,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开始,便开始不断地接受关于“性”的教育,只不过成年人没有这种意识罢了。

许多人听到性教育,便马上联想到男女之事和对性行为的各种解读。其实,人类的性观念或对性行为的态度,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结构或医学上的解释,受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甚大。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商业活动,按商业价值的要求对性加以渲染,令性观念变得神秘、扭曲甚至成为禁忌,使得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卷入不理智的性关系,为自己的生活制造烦恼。老师、家长、社工等都认为性教育很重要,但每个人的观念和要求却可能都不一样。由于家长、老师和社工对青少年的成长都可能有深远影响,所以,他们在进行性教育时,对于以下的一些基本原则,须加留意。

1.性教育从儿童的自我认识开始

当儿童进入青春期这一塑造自我形象最关键的阶段时,他们感觉到自己一天一天长大,身体构造变化也日渐明显,周围的人会不时对自己的身体、个性变化品头论足,在家庭、在学校、在社区,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好像也不断在转变。青少年可能感到疑惑,到底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是谁”便成了许多青少年心底的问号。他们渴望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周围的人喜欢自己、接受自己和肯定自己。这些心理反应不一定出于有意识和理智的追求,而是个人在建构自我形象时产生的自觉的投射。“自我形象”包含多种元素,但个人的性别是自我形象最基本的元素。

2.性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认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性别特点和相关知识,是每个人必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和经验都是塑造个人自我形象的元素。由于不同社会对男性和女性都会有明显不同的文化期望,因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人会不知不觉地吸收文化信息,成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内心会不断地发问:“我是谁?”“我应该怎样做一个女孩呢?”“我应该怎样做一个男孩呢?”在文化与成长经历互动的过程中,个人所建立的自我形象若受肯定,就会显得较自信并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若碰到一些负面经历,如与别人有摩擦冲突或受到排斥,那么个人的自我形象便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我们不要轻视性别对从幼年开始建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性。

3.性教育应从家庭开始

自我形象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周围的人怎样看自己,而父母是个人最早接触的一面镜子。个人的形象也与家庭中父母的看管、教育息息相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某个人很自信、乐观、开朗,那么他可能从小就受到父母、师长的肯定;若某人表现得很自卑、怕事、畏缩,就可能是在过分被保护或被忽略的家庭中长大。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性的话题特别敏感并羞于正面谈论。父母受到自己成长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会不自觉地把一些传统的性别观念加在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按既定的模式扮演男孩或女孩的角色。而为了达到将孩子塑造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而引发的不合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过度的要求与规范或过分的溺爱和保护,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困扰。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深远,所以家长需要正确地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性观念。父母若感到有困难,也应及早向专业人士求助。

4.不断更新科学和客观的性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性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对人类身体构造的认识、对青少年成长变化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变迁与两性关系的研究等,经常会有新的发现,而这些发现往往会打破一些文化的偏见、迷信和误解。青少年能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极其有限,又难以找到适当的人去坦率交流。因此,如果性教育者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客观和正确的信息和知识,就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认识,促进社会环境与个人的互动。

5.密切关注网络平台与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网络信息发达,青少年运用网络的能力很强,但心智却未成熟,他们应该如何从网上筛选正确的信息或倾诉对象,去寻找关于性行为和态度的答案呢?如不幸在网上遇到存心不良的人,那么他们的好奇心及自我探索的热情,就会被存心不良的人利用,做出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所以,配合网络发展的性教育的确有尽早、尽快实施的迫切性。

6.以循序渐进、以人为本的方式推行

当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其思维模式和关注重点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我们必须按照他们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个人或小组活动,以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围绕心中的问题去寻找所需的答案。例如:①我想知道自己的身体变化代表着什么?②我怎么才能更了解自己?③应怎样和异性交朋友?④应如何满足父母的期望?⑤怎样和同性和异性的长辈相处?如何决定在什么时间做些什么事情?⑥哪些亲密行为可以做或不可以做?⑦我应注意哪些保障自身利益和安全的事情?⑧若我的选择令其他人不开心,应该怎么办呢?性教育在最切身和最敏感的方面,就是帮助他们在感到为难、面对有些事情想不通但又难于启齿的情况下,做出理智的决定和选择。

7.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每个人都盼望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拥有清晰的社会身份,争取良好的生存空间,以便发展自我并让他人接纳。所以,每个人都有自我防护机制,不会轻易将心底的忧虑或恐惧暴露出来。在进行辅导时,为了鼓励参与者把心理问题或者困扰放心地说出来讨论,性教育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安全感的环境,在有私密保障的情况下进行。许多人把性教育归纳在正规教育的范畴,可是正规教育经常把性的议题局限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提供生理或病理方面的解说,另一方面是将之纳入道德层面,把性的行为标准提升到高层次的要求,这些都不足以解答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疑问、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我们需要以非正规教育的方式,来填补这两者之间的空白。不论是个别辅导,还是以团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我们都要给予参加者充分的安全感,以收到正面的效果。进行家长教育,原则也是一样。

以上是有关性教育或青春期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在实施时需要性教育者留意青少年的个性和家庭背景做出适当的调整。性教育是人际关系教育的重要部分,需要考虑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复杂因素。当青少年面对一些与性有关的暗示或身体语言时,往往会觉得不自在,他们需要学习如何理解和反应。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建构自我并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为“我是谁”寻找合适的答案,探索自己的性别、性向特色,与身边的同性和异性人士建立和谐关系,并体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孕育成熟人格,而不是勉强将一些封建的文化偏见扭曲为“正常的性观念”,由此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性教育,简言之,是自我探索、自我管理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要学习抗衡大众媒介对性的不良渲染、偏见,而成为自尊、自信,懂得尊重他人需求,了解社会差异,可以保障自身权利,懂得与别人平等、和谐相处的独立个体。另外,青少年的发展状况与政策、法规、教育、医疗等社会环境,与家长、老师、社工、社会人士的参与及互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设计性教育指引时,需要多角度考虑活动目的,服务内容与推行手法,才可达至预期的效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

罗观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