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体系分析

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体系形成及改革历程:以项目管理为例

(一)起步阶段(1977年至20世纪90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机构和队伍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迅速壮大。新中国成立伊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薄弱。为满足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紧迫需要,1950年中国科学院设立了近代史、考古、语言、社会四个研究所,成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随后相继成立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等15个研究所,调集全国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197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中共中央发文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今后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是不可能的”。这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恢复和快速发展。1983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198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并逐年开展课题立项资助工作,有力地指导、推动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院伊始,科研局这一机构经历了数次变迁。1977年建院后,曾设立科研组织局和规划联络局,后于1982年两局合并成立科研办公室,1985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成立初期,科研局组织研究人员围绕国家的经济建设,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推出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组织科研人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等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政策支持。除经济主战场外,哲学社会科学界还对民主法制、人权理论、社会发展、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理论和对策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立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活动以历史、语言、考古等学科为主。改革开放后,在实践需要推动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同时,随着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还产生出一系列的交叉、边缘、新兴学科,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这一时期,科研局组织科研人员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以及其他资助机构获得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但是数量还是很少的。主要的课题来源还是院内在20世纪90年代设立的重点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研究项目三种课题类型。黄浩涛、王延中主编《课题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11页。

(二)发展阶段(2000~2005年)

之所以将2000年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节点,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0年在科研课题管理上的重大调整,即将原来课题设立中的三分法(重点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研究项目)取消,建立了“重大课题”制度。重大课题较之取消的重点项目,更注重对一些重大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给予较高数额的资助。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管理办法》,同时实行了院重大课题的申报制度,确定了课题经费的预算申报项目和预算审核程序。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重大课题分设A、B两类。A类重大课题选题计划由院制定,B类重大课题由研究所自行设计和组织,也可以从基础较好、较为成熟的所重点课题中遴选。B类重大课题是指研究规模较小、所需经费较少、研究所可以独立组织和承担的重大课题。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2001年4月9日院务会议审议通过)。分类设置,细化了重大课题的设立和管理,赋予研究所更大的管理权限和发展空间,调动了研究所的积极性;同时,分类设置能使有限的经费更集中、更高效地使用在最需要资助的课题研究中。在分类设置的同时,2001年科研局为了进一步完善重大课题经费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提出了实行两上两下的院重大课题经费审核批复程序,院重大课题申报立项时,课题组提出的课题预算首先经院重大课题审核部门实施审核,对课题预算提出审核意见并向课题组下达课题经费预算指标(一上一下)。各课题组根据下达的经费预算指标以及审核部门的意见,按预算的具体项目调整预算内容,重新上报预算,经主管部门再次审核后正式批复实施(二上二下)。在预算项目的编报中增设项目编号,细化课题其他支出的内容。这些措施提出的目的是加强课题的经费管理,同时将课题经费管理的关键定位于进一步规范课题费预算的申报、审批程序,同时细化预算内容,使核定的预算在实际执行中不仅能实现总额的控制,而且能做到分项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及之前,也积极承担过国家或各部委委托交办的课题,但是都是单次承担、单次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工作较为零散。2001年,科研局面对日益增多的交办委托课题,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委托课题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首次对交办委托课题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对于交办委托课题的立项、过程管理、经费支持、结项等相关细化规定,为更好地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及部、省级党政机关或领导同志交办、委托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交办委托课题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为了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来院工作,扶持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设青年科研启动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2003年1月17日院务会议审议通过)。基金用于资助新来院的青年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知识准备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在来院初期顺利启动科研工作。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的设立既弥补了课题资助在对象年龄结构上的空白,更调动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他们以后申请院级重大课题奠定了基础。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鉴定结项办法》出台,该办法对重大课题的结项程序、结题报告、结项申请、鉴定评估、公布结论等方面做了更加细致、完善的规定,对于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品战略的实施,保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巨大社会效益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规范并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结项鉴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4年,科研局在重大课题管理过程中继续进行改革和摸索,发出了《关于对在研院级课题进行2004年年度检查及续拨款的通知》,通知要求在研院级课题的年度检查与续拨款自2004年起改为年度检查、次年续拨款。通知进一步严格了课题的过程管理,并将课题研究进度和研究质量与经费支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年度检查和次年续拨款严把课题过程管理质量关。

2005年,科研局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课题结项后的成果鉴定及管理上,并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成果及鉴定意见公示办法》。办法对成果公示的内容、公示方式、异议内容、异议处理、二次鉴定等成果管理方式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体现了成果管理中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成果管理,更好地推进精品战略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并完善重大课题管理制度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壮大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又是一个科研体系发展的节点。为了避免科研项目名称的混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6年取消了B类重大课题制度,建立了新的重点课题制度。此处的重点课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使用的重点课题不同,课题名称虽然相同,但是资助范围和力度不同,更改的目的主要是改变重大课题中A类、B类容易混淆的问题,而将原来的A类课题直接命名为“重大课题”,将原来的B类课题命名为“重点课题”,以示区别。新的重点课题的资助方向为,对促进重大现实问题和应用对策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对加强基础理论及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对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在管理办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后期资助”的规定。未获立项资助的研究,最终成果基本完成(书稿80%以上)的,可申请院重点课题后期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后期资助的成果以学术专著为主,也可少量资助学术译著、学术资料汇编和工具书。后期资助摆脱了原来必须先申请课题,再获得资助,最后产生成果的课题资助过程,而是将重点放在最后的成果产出部分,以成果为资助导向,避免了课题中期管理、结项管理等诸多环节,直接将有限的经费投到成果产出部分。同时,为加强对国情的了解和研究,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从2006年起设立了与研究课题并列的国情调研项目,但组织管理模式与研究课题基本相同。科研局同时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管理办法》,对国情调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结项、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具体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国情调研活动的开始,为促进科研人员、党政干部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培养锻炼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要求和部属,科研局开始组织科研管理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科研管理课题是为适应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科研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出人才、出成果服务。

国情调研工作自2006年开展以来,到2007年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2007年的国情调研工作在2006年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将国情调研项目分为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和国情调研持续跟踪项目、国情调研活动、个案与访谈项目。同年,对2006年开始设立的科研管理研究课题的结项工作加大重视力度,下发了《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研究课题结项的通知》,对课题结项工作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

2008年,随着2006年和2007年立项的部分国情调研项目的相继结项,科研局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鉴定结项管理办法》,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鉴定结项的申请方式、程序、经费、成果评级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成果印制样式的规定》,统一了成果出版时的封面、书脊和正文格式、样式;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丛书管理办法》,为集中、系统展示国情调研工作成就,规范国情调研成果的出版管理奠定了基础。同年,科研局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后期资助实施办法》, 2006年制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管理办法》中有关后期资助的规定同时停止执行。此次制定的后期资助实施办法较之前的规定更具可操作性,不仅严格规定了资助的范围,还将后期资助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的出版结合起来,更明确规定了资助课题完成并出版的稿酬标准。

2009年,科研局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该项计划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切实提升和加强基础研究分量、贯彻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办法详细规定了计划的资助对象、资助周期、资助金额、受资助人条件、资助程序和资助计划结项规定,将重点通过课题来资助研究人员科研工作直接确定了对人的资助,在结项时并不要求严格的成果评级,而是要注重受资助人在资助期间的学术养成和积累。与此同时,为了促进青年学者成长,鼓励青年学者提高学术素质、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局制定实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计划”。该项资助计划分为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和青年学者发展基金项目。青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新来院的青年学者进行课题研究、知识准备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在来院初期顺利启动科研工作。青年学者发展基金项目主要资助青年学者的学术积累和基础性研究。该办法实施时,2003年院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同时停止执行。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基本形成了以重大课题为重点、重点课题为基础、其他项目相配套的院、所两级课题制项目体系(见图2)。

图2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所两级科研管理体系(2011年)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的特点

在总结和归纳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本文从科研管理发展脉络自身体现的规律性出发,总结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的特点。该特点的总结不是局限于科研管理各项具体内容的自身特点和科研管理中具体管理手段的运用,而是将重点放在科研管理体系发展的规律性总结和呈现特点的梳理上。这些特点的挖掘和总结,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发展思路的整体把握,也是对未来科研管理发展前景和趋势的一种预测。未来科研管理的不断改革和升级一定是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的,对这些特点的总结和把握也有利于我们在设计和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与方法上有据可循,使新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更能贴近实际和获得更好的可操作性。

(一)科研管理体系发展呈平台上升态势

综观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只是在时间节点上的一种表象的概括,但是也体现出了科研管理体系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特征——平台上升态势。所谓平台上升态势,是指发展总体呈现两种态势:一是平台期的发展;二是快速上升期的发展。两种态势交替发生、循环往复。在一个平台期内不是说没有纵深幅度的上升变化,而是这种上升变化存在但表现得不很明显,在平台期内部调整更为频繁,都是在同一维度上升空间内的横向发展,但是会更为丰富化。随着平台期内部不断丰富、调整和改革,量的积累引发了质的飞跃,所以在平台期过后的快速上升期来势勇猛,上升幅度非常大。在一次上升期后,又进入了一个内部丰富、调整和不断创新积累的平台期,并且正在孕育着下一次的再上升。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体系发展历程为例,起步阶段就是一个漫长的平台期,但是在平台期内也不断孕育着进步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科研管理发展明显加快,象征着这一起步阶段的平台期到达了末端,即将迎来上升期。2000年这一节点出现了,在对平台期科研管理中三大课题种类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改革课题设置,取消了原来课题设立中的三分法(重点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研究项目),建立了“重大课题”项目制度。重大课题项目的设立更注重对一些重大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给予较高数额的资助,并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起点以及服务党和国家的能力和水平。2000~2005年,无论是将重大课题分设A、B两类,还是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都是对重大课题制度的完善、细化和发展。这一阶段就是2000年上升期后的平台调整积累期。

2006年,又迎来了第二次上升期。第一,为了避免科研项目名称的混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6年取消了B类重大课题制度,建立了新的重点课题制度。第二,为加强对国情的调查和研究,在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从2006年起设立了与研究课题并列的国情调研项目。第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要求和部属,科研局开始组织科研管理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这三大创新同时在2006年出现,不是巧合,而是在2000~2005年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过不断发展重大课题制度,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研究潜力,这就使得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通过管理激发潜力,更要关注研究力量的梯队培养,这样各类重点研究课题的设计就诞生了;为了加强目前的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深入、了解国情就显得非常重要且刻不容缓,所以国情调研课题的设置也就顺理成章了;多年的科研管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但是不断发展和创新是快速发展的科研工作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科研管理研究课题的设置就顺应了新发展和新要求。2007~2009年,又进入了第三个平台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2006年新的设置进行不断完善和充实。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2009年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计划”。该计划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切实提升和加强基础研究分量、贯彻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改变了人们常规上对于经费资助对象的概念,将资助对象由课题变成直接对人。这一改变不仅弥补了课题制设置的一些弊端,更能为长期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2009年是这一大平台期中的小上升期,这表明新的上升期即将到来。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定位”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了“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三大战略,这将会直接作用于整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事业的改革和创新,必将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内完成新的上升和事业发展的飞跃(见图3)。

图3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体系时间脉络

(二)科研管理体系在平台期呈现由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的动态发展过程

无论是制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鉴定结项办法》,对重大课题的结项程序、结题报告、结项申请、鉴定评估、公布结论等方面做了更加细致、完善的规定,还是发出《关于对在研院级课题进行2004年年度检查及续拨款的通知》,进一步严格课题的过程管理;无论是将管理重点放在重大课题结项后的成果鉴定及管理上,还是制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成果及鉴定意见公示办法》,都是在重大课题管理的平台上不断丰富、细化、创新和发展,使得重大课题的各个环节设计和管理都更趋科学化、完善化。

以国情调研项目的设立和不断完善为例,从2006年起设立了与研究课题并列的国情调研项目,在2006年开始的相对平台期内,国情调研项目的管理不断丰富和细化,但是不管出台了多少制度和规定,都是在国情调研项目的范围内进行的。先是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管理办法》,对国情调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结项、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具体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007年又将国情调研项目分为国情调研重大项目、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和国情调研持续跟踪项目、国情调研活动、个案与访谈项目。2008年,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鉴定结项管理办法》,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鉴定结项的申请方式、程序、经费、成果评级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成果印制样式的规定》,统一了成果出版时的封面、书脊和正文格式、样式;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丛书管理办法》,为集中、系统展示国情调研工作成就,规范国情调研成果的出版管理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的完善工作,不仅使得国情调研项目的管理日趋科学化,更体现了科研管理平台期中不断深化和丰富的特点(见图4)。正是由于平台期给了一个项目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去不断深化和丰富自己,从而使得科研管理整体能够在平台期内蓬勃发展,才能积蓄力量和智慧迎来新的上升期的到来。同时,我们看到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平台期为成熟期的酝酿和到来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工作时间和政策保障)。

图4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管理体系发展脉络

(三)科研管理体系从单项深入化向多项丰富化发展

2000~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重大课题的各流程管理的设计和实施上。从2000年建立“重大课题”项目制度以来,相继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管理办法》,同时实行了院重大课题的申报制度,确定了课题经费的预算申报项目和预算审核程序;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重大课题分设A、B两类,并为进一步完善重大课题经费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其中提出实行两上两下的院重大课题经费审核批复程序,在预算项目的编报中增设项目编号,细化课题其他支出的内容;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鉴定结项办法》出台,该办法对重大课题的结项程序、结题报告、结项申请、鉴定评估、公布结论等方面做了更加细致、完善的规定,为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精品战略的实施,保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巨大社会效益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规范并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结项鉴定工作,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在重大课题管理过程中继续进行改革和摸索,发出了《关于对在研院级课题进行2004年年度检查及续拨款的通知》; 2005年,科研局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课题结项后的成果鉴定及管理,并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成果及鉴定意见公示办法》。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集中体现出单项深入化的特点,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这一单项上,不断深化管理,完善机制,将重大课题管理从对单一项目的管理引申为对重大课题从立项设计、立项评审、中期管理、经费分阶段管理、鉴定结项管理、成果评价、出版管理等多环节、多角度、纵深式的庞大的科学管理体系。

但是从2006年至今的管理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每一单项的深入化在推进,同时醒目的是多项工作同时推进的特点更为突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6年取消了B类重大课题制度,建立了新的重点课题制度,并于同年开始实施国情调研项目的工作。2006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要求和部属,科研局开始组织科研管理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2007年,国情调研项目和重点课题项目管理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工作同时展开,出台了许多相应的管理办法。2008年,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后期资助实施办法》。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学者资助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与此同时,为了促进青年学者成长,鼓励青年学者提高学术素质、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局制定实施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计划”。可见,在2006~2009年的发展时期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呈现多头并进、处处开花的特点,不仅每一个单项都在逐年细化和完善,而且工作视野被同时放在多个单项管理中(见图5、图6)。

图5 2000~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项目对比

图6 2006~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项目发展对比

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建院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也不断推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题研究、学科建设、国情调研、学术奖励、成果管理和学部工作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院、所两级科研管理体制框架。

——课题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大课题为龙头、院重点课题为主体、临时性交办委托课题为补充、研究所重点课题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课题体系,形成既确保重点又兼顾一般的比较完善的课题结构。与此同时,各类课题的管理工作也逐步严格、规范,既符合现代学术研究规律,又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课题管理制度正在形成。

——学科建设持续推进。“九五”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学科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初步形成了既重点突出,又兼顾各学科共同繁荣的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对107个重点学科和24个重点扶持学科的支持力度。“十五”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在全院范围遴选102个重点学科,加大投入力度,以此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多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还非常注重充分发挥各类学术社团作为同行学者的学术桥梁和纽带的独特作用。

——国情调研全面启动。自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工作全面推进,广大科研人员和机关干部纷纷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锻造了学风,提高了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完成了一大批重要的调研成果。在此过程中,有关国情调研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管理、成果宣传等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学术奖励日益规范。建院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开展了六次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活动。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优秀科研成果奖为核心的学术奖励制度日益规范,对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奖励体系逐步丰富,评奖程序更加科学、严格,评奖过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建立了规范的优秀学术期刊和优秀出版物的奖励制度,全院性的学术奖励体系日益健全。

——成果管理更加有效。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建立了科研成果发布制度,院、所两级优秀科研成果发布模式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优秀成果的出版资助方式不断改进。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对部分入选不了《文库》但质量较高的选题,也给予资助出版;进一步整合出版资源,《学者文选》、《国情调研丛书》、《青年学者文库》的出版质量稳步提高。

——学部工作扎实开展。组建学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学部组建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学部坚持充分调动全体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从各学部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学部和研究所的关系,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有效的工作机制,学部的学术指导、学术咨询和科研协调作用不断凸显。学部已成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形象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