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政治状况
(一)政体简介
1.宪法
1995年年底,波黑根据《代顿和平协议》第4条制定新宪法。宪法规定:波黑的正式名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三个民族为主体民族;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波黑设三人主席团,由三个主体民族代表各1人组成,主席团成员分别由两个实体直接选举产生。2006年4月,波黑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因未获得代表院的2/3多数而未通过。
波黑设国家集团元首,称作波黑主席团,任期4年。主席团由3名委员组成,分别来自波族、塞族和克族。其中,塞族委员经波黑大选后从塞族共和国直选产生,而波族和克族委员经波黑联邦议会间接推选产生。主席团设轮值主席1人,由3名委员按波族、塞族和克族排序,每8个月依次分别轮值担任。
2.议会
波黑议会由代表院和民族院组成。代表院由三个民族的42名代表组成,其中28名来自波黑联邦,14名来自塞族共和国。代表院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分属三族,主席一职由波黑三族轮流担任,主席、副主席每8个月轮换一次。代表院议员按比例制产生。本届代表院于2010年10月选举产生。
民族院设15个席位,由波黑联邦的10名代表和塞族共和国的5名代表组成。民族院议员由波黑联邦议会民族院和塞族共和国人民议会根据主体民族比例和大选结果推选产生。主席、副主席轮值方式与代表院相同。本届民族院于2011年5月选举产生。
3.政府
波黑政府由部长会议主席和部长组成,任期4年。部长会议主席由主席团任命,再由波黑议会代表院批准。部长和副部长由部长会议主席任命。组成波黑部长会议的9个部分别是:外交部、财政部、外经贸部、安全部、司法部、民事部、人权难民部、交通通信部和国防部。其中,外交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兼任部长会议副主席。
本届部长会议于2012年2月组成,主席是弗耶科斯拉夫·贝万达(Vjekoslav Bevanda)。2012年11月,内阁调整后的部长会议成员主要有: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Zlatko Lagumdžija),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尼科拉·什皮里奇(Nikola Špiri ć)。
4.司法
根据宪法,波黑设宪法法院和波黑法院。宪法法院是裁决两个实体之间以及两个实体内部各机构间纠纷的唯一法律授权机构,做出的是终审决定。宪法法院由9名法官组成,任期5年,其中4人由波黑联邦代表院选出,2人由塞族共和国人民议会选出,其余3人由欧洲人权法院院长经波黑主席团同意后推选,但不能是波黑或波黑邻国公民。宪法法院从9名法官中推选1名院长和1名副院长。现任宪法法院院长是瓦莱里亚·加利奇(Valerija Galić)。
波黑法院是国家最高法院,主要终审裁决波黑国家机构、布尔奇科特区机构、公共机构及国有企业的上诉。波黑法院由15名波黑籍法官组成,任期6年,可以连任。波黑法院从15名法官中推选1名院长和2名副院长。此外,波黑两个实体分设波黑联邦最高法院和塞族共和国最高法院,终审裁决两个实体内的司法上诉。
(二)政局现状
1995年《代顿和平协议》签署后,波黑总体上趋于稳定,但国家建构进程并不顺利。波黑政治结构复杂,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两个实体,三个民族”。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矛盾重重,警察改革草草收场,宪法改革停滞不前,高级代表丧失权威,使波黑政治陷入僵局。
2010年10月,波黑举行第六次大选。结果,波黑各政党始终无法就政府组成达成协议,直到2011年12月才完成组阁,到2012年2月由代表院表决通过。长达16个月的组阁在现代政治史上,较为罕见,它既是波黑宪政困难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波黑国家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执政联盟由六个政党组成,包括社会民主党、独立社会民主人士联盟、民主行动党、塞族民主党、克族民主共同体和争取波黑美好未来联盟。仅仅三个月后,执政联盟出现破裂,到2012年11月不得不重新调整内阁成员。
进入2014年,波黑政局再生动乱。2月,爆发了一场席卷波黑20多个城市、持续10余天的反政府示威,这是自1992年波黑战争以来规模最大、最严重的民众抗议活动。从表面上看,这场动乱是民众对政府应对经济不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现象的不满,实质上反映了波黑国家建构进程中存在的危机,表现为代表民族利益的政党之间的冲突、权力集团与民众之间的冲突,以及民众诉求的增加与脆弱的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
(三)国际关系
1995年《代顿和平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波黑战争的结束。战后的波黑将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既定国策,重点发展与欧盟、美国及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致力于睦邻周边和加强区域合作。波黑的实体之一塞族共和国同塞尔维亚建立了特殊的平行伙伴关系。2008年6月,波黑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朝着加入欧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外,波黑还不断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截至目前,共有160多个国家与波黑建交,在萨拉热窝共有4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领事馆及外交办事处,还有2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