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繁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通向“真实繁荣”的“密码”

经典经济理论都在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寻求最优经济增长路径,但理论分析框架的前提假设是:制度是有效的、静态的。很显然,这种“理想化”的前提假设是反现实的,演化的结果就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自由市场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会出现干预失效,探讨出来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都是“瞬时的”,实现不了持续增长。如果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都可实现资源配置,经济学家们为何又争来争去?为何经典理论要去做这种理想化的假设,让最优经济增长路径成为“空中楼阁”?

对经济繁荣的理论探讨,研究者们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特别是经济学家们,总在不断地寻求如何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稳态平衡,如何实现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很遗憾的是研究者们很少去关注经济的持续繁荣,他们更多的偏重于短期效率的研究。即便是对短期经济发展的探讨,也没有形成共识:不同阶段的经济体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不发达经济体如何实现对发达经济体的追赶?

1978年之后,中国开始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因为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照或借鉴,所以在进行制度安排的时候,中国领导人提出了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探索前行。尽管缺乏理论指导,这条在特定阶段提出的中国特定时期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惊人的“中国增长奇迹”,但付出的成本也很高。

“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发展之路并非完全“走一步看一步”,目标、路径和遵循的原则也并非不明确。“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结果是确定的,即要“过河”,不是留在河中,也不是留在河的这边,而是要过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河”,也就是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过河”的方式也是确定的,即采用“摸着石头”的方式,不是采用游泳的方式,也不是采用坐船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要根据河中地形的变化,河水湍急程度的不同不断地调整相应的过河安排。过河的原则也是确定的,是摸着“石头”,不是在河中牵着水草或者依靠鱼虾带路。

历史地看,经济理论发展和政策实践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追求繁荣的“过河”目标是明确的。人们也摸着“效率”这块“石头”实现了经济发展,但是从更广阔的时空来看“效率”这块“石头”,能把人们带向“真实繁荣”的彼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