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西夏历日文献整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西夏古历日研究概况

西夏古历日文献不仅涉及朔日、月大小、二十四节气、闰月、二十八宿直宿、九曜运行周期等天文历法知识,还涉及纳音五行、八卦游年、男女九宫等术数知识,在总结西夏历日中的编排规则,归纳西夏历法的特点,复原西夏近200年的历谱,编制西夏朔闰表,促进西夏纪年研究,乃至研究古代天文观测方法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文献学价值。

最早刊布西夏古历日者,是供职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格林斯蒂德(Grinstead),他于1961年在《英国博物馆季刊》24卷刊布了一件夏汉合璧历日[2],之后俄国西夏学专家戈尔芭乔娃(З.И.Горбачева)、克恰诺夫(Е.И.Кычанов)于1963年在《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一书中对数件西夏历日作了叙录。[3]最早对西夏历日进行研究的是陈炳应先生,他于1985年在其专著《西夏文物研究》中,对两件西夏历日的年代作了考定。[4]史金波先生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于2000年第四次赴俄整理黑水城文献时,在佛经裱褙页面中又发现数件西夏历日残片,2006年撰文《西夏的历法和历书》,这是一篇对西夏历法研究具有概论性质的论文。[5]稍后敦煌历日研究专家邓文宽先生也涉足这一领域,2007年撰文《黑城出土〈西夏皇建元年庚午岁具注历日〉残片考》。[6]在整理和研究西夏历日方面,中外学人走过了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他们的不懈努力,为进一步研究西夏历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资料的利用上不够充分。目前国内外馆藏西夏文献多已刊布问世,从而为研究西夏历法、复原西夏近200年的历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业已出版的西夏文献巨著如俄藏、中国藏、英藏、法藏以及《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等,收录内容十分丰富,除许多佛经外,还包括历日、题记、占卜辞、欠款单、会款单、账册、户籍文书、告牒、告状案、审案状、辞书、字典以及钱币、印章、碑刻等等,其中大量文献带有明确的西夏文或非西夏文的干支纪年、属相纪年或年号纪年,甚至有些题款年月日俱全,少量文献还带有日干支,连所在月朔日也能推导出来。尤其是出土于黑水城等地的西夏古历日,标有年干支、月大小和朔日以及二十四节气等,前后跨越百余年。然而以往的研究囿于“专文”的形式,加以受时代的限制,使得大量宝贵的纪年资料和跨越百余年的西夏历日在研究中尚未发挥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没有对西夏古历日进行系统整理。以往的研究多对西夏历日残片进行定年、定名研究,只是出于行文的需要,才对原貌作必要的描述。按原行款逐一对西夏历日进行录文、译释等整理工作亟待进行。尤其是西夏历法研究在资料构成上的主体部分Инв.No.8085历日文献,甚至尚未得到刊布。第三,没有把西夏历法研究和西夏纪年研究结合起来,尚无人开展对西夏历谱的复原工作,进而编制西夏朔闰表。对那些缺失历日记载的年份,除了运用必要的历法知识排出历谱,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史料对所排历谱进行检验。此前学界虽也对大量的、散见各处的西夏文或非西夏文的纪年资料做过一些收集工作,但对复原历谱而言,远远不够。

西夏古历日概览

西夏古历日概览-续表1

西夏古历日概览-续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