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成都天府新区发展调研报告
在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中,其开发理念在于城乡统筹、产城融合、集约发展、智能低碳的多创新融合,将重点提升传统服务功能,以智能创新的服务功能为主体,主要集聚新型城市功能。新区在打造国际化新区建设中,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打造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满足新城区民文化生活需要。雄安新区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创新、科技、绿色新城,天府新区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挑战将为雄安新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第一节 天府新区概况
一、设立背景
早在实施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局的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就分别牵头四川省、重庆市政府启动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优化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一直在寻找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性城市新区,并着手新区布局论证工作。重庆两江新区被首先确定,而四川地理范围大,除成都之外,可供选择的地区较多,如从城镇群支撑的角度,川南地区是全国城镇群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在此建设城市新区,不仅有利于带动川南城镇群的整体发展,而且作为成都经济圈和重庆经济圈之外的“第三极”,形成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稳定的“三角”结构。又如从提升优势产业发展的角度,攀(枝花)西(昌)地区的钒钛经济具有战略意义,在其之间的安宁河流域地区布局,可以依托钒钛战略资源建设产业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随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深入,意见逐渐集中到依托成都选址建设城市新区。
在2010年11月获批的《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天府新区、使其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核心区和现代产业重要集聚区的基础上,国务院于2011年5月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依托中心城市、长江黄金水道和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明确要求“提升两江新区综合功能”“规划建设天府新区”,这不仅再次充分说明城市新区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天府新区的设立,必将与两江新区共同强化成都、重庆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的双“引擎”功能,使之充分发挥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更加有力地支撑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落实。
二、区域范围
天府新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主城区南偏东方向,范围涉及成都市的高新区、双流区、龙泉驿区、新津县、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区、仁寿县,共涉及2市7县(市、区)3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面积1578平方千米。成都市规划范围为1484平方千米,约占整个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94%。其中,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规划面积为564平方千米。
三、战略规划
(一)发展定位
天府新区的总体定位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二)建设目标
规划到2017年,基础设施网络框架基本形成,重点功能区初具规模,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入驻,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集聚效益明显。到2020年,“一带两翼、一城六区”城市形态基本形成,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综合经济实力、创新发展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关系更加和谐,基本建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区。
(三)开发理念
在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中,其开发理念在于城乡统筹、产城融合、集约发展、智能低碳的多创新融合,将重点提升传统服务功能,以智能创新的服务功能为主体,主要集聚新型城市功能,包括科技、商务、文化行政、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天府新区不同于其他新区的重要开发理念在于创新性内容的融入,讲求新理念、新生活的时代感,讲求新型宜居宜人的生活理念。将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产业经济相结合,通过创造宜人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国际目光、国际人才、国际资本和信息,产生新的价值需求和相关产业,从而促进成都乃至西部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四)产业导向
天府新区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核心目标,突出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金融商务、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会议博览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中心。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重点领域为电子信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与燃机、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工程机械、新材料和新能源,鼓励发展新兴高增值制造业。二是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和高端消费。三是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重点依托“两湖一山”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充分挖掘现有农业生产潜力,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全省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基地。
(五)空间布局
天府新区规划了“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的空间布局(见图2-1),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紧密联系的组合式新型城市发展形态。“一带”指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带,沿线布局金融商务、科技研发、行政文化。“两翼”指东西两翼产业功能带,以成(都)眉(山)乐(山)产业走廊为基础,打造成(都)眉(山)高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带;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打造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带。“一城”指天府新城现代服务业功能区,集聚发展中央商务、总部办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务业,建成区域生产组织和生活服务主中心,为专业功能区提供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六区”是依据主导产业和生态隔离划定的6个产城融合功能区,分别是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双流高技术产业功能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成都科学城、南部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
图2-1 “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天府新区发展情况
一、生态建设
天府新区按照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的谋划,探索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生态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确保人口和生产布局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相匹配,提升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切实强化“生态立区”的理念。
截至2017年6月,成都天府新区围绕绿色生态环保工作,累计投入317亿元,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成兴隆湖、锦江生态带、鹿溪河生态区、天府公园等重点生态项目。加快谋划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启动25公里鹿溪河生态廊道和白沙水库建设。按照“两横三纵多环,两江四岸”格局打造新区三级绿道体系,已建成50余公里生态绿道。成都天府新区成立以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5—2016年,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2%、1.9%, 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2.8%、5.8%。2017年上半年,PM10、PM2.5同比分别下降12.4%、26.0%,空气优良天数106天,同比增加20天。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2015—2016年,锦江考核断面主要污染指标平均下降20.3%,鹿溪河考核断面主要污染指标平均下降10%。2017年以来,新区出境断面水质得到改善,各断面污染物浓度同比降低12.1%~42.5%。
与此同时,成都天府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工业园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建立土壤环境容量基础数据库,为园区产业规划、项目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构建园区企业土壤环境影响可追溯体系,推动实现园区环境质量的科学化、数据化管理;积极推动重金属、化工行业企业迹地土壤污染调查,强化土壤环境监管。
二、经济增长
天府新区规划201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到2020年达到3000亿元以上;2025年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目标,2020—2030年确保高于全省增速两个百分点。
据统计,2015年,四川天府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1亿元、增长7.3%,在国家级新区中总量排在第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9.8亿元、增长12.8%。2016年新区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亿元,增长12%。2017年上半年,四川天府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0.9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23.5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363.3亿元,增长10.2%,首次取得经济总量半年破千亿的成绩。据分析,项目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新区130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683.1亿元,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53.6亿元。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72.2亿元,实现48.4%的高速增长,增速居18个国家级新区之首。就三次产业而言,工业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显现,705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26.3亿元,增长11.6%。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共计完成产值1008.9亿元,分别增长11.4%、25.2%。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新增长点,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家。
三、产业发展
天府新区以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目标是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其产业发展围绕“一城、一区、一带、两镇”规划建设方案。
“一城”:即成都科学城,环绕兴隆湖布局,规划面积73平方千米,其中起步区面积约25平方千米。按照“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理念,成都科学城将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生物医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创意设计、科技研发、新兴金融等新兴产业,加快建成军民深度融合核心区,建设创新要素的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创新第一城”。
“一区”:即天府商务区,规划面积约9平方千米。以“城市新中心、发展新高地”为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高端商业、酒店服务和医疗教育,打造具备现代都市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高端化商务核心区。
“一带”:即锦江生态带,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样板区。位于天府新城锦江沿线,规划面积约17平方千米。以“魅力锦江、生态水岸”为发展定位,打造具有体育休闲、文化服务、商业商务、文化娱乐等现代都市功能的滨水休闲生态走廊。
“两镇”:即合江镇和太平镇,是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合江镇规划面积约1.2平方千米,太平镇规划面积约2平方千米。以一般场镇向特色镇转型升级为目标,打造以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为支撑、兼具新型小镇形态和成都地方特色的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另规划了八大产业区,分别是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区、双流信息产业区、空港经济开发区、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科技产业区、南部现代农业产业区和视高经济开发区,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金融六大产业。
四、文化建设
新区发展秉持以文促城,将新城建设融入文化概念,创造崭新的城市运营理念和生活方式,为新区未来发展增添文化软功能。
随着经济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科技化普及,全球化的步伐已逐渐步入文化领域。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乃至文化本身在全球城市网络化中形成了多样性融合和沟通,减少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障碍,使国家之间与民族之间文化传播和交融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同时也引发了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文化竞争的加剧。文化创新是城市之间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特的城市文化才是城市差异化竞争的成功利器,也是最能展现城市灵魂和内涵的东西。文化创意扮演的世界城市发展推动力角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促成“全球城市”向“创意城市”演化动力,尤其是我国正进行着一场“新造城运动”,文化创意能够帮助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形成城市特色个性,使城市拥有一种垄断性资源。一个城市想要在全球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公众眼中独具吸引力的地方,必须要借助文化经营手段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塑造、管理和推广,通过文化精品生产、特色活动推广、城市外貌建设等手段,注入文化创意要素,从而提升城市的品牌综合竞争实力。城市的竞争就是要挖掘并创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与“异质性”,才能区别于其他的城市品牌,才能易于公众眼中引起“回忆”并占据一席之地。
成都天府新区在打造国际化新区建设中,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打造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新城区民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重点建设的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位于成都天府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包含四川省文化演艺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文艺家之家(包括省文联及省作协)三大功能。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建成后,四川人不用再去北上广,在家门口就有机会观看到世界最顶级艺术团体的演出,将会成为一处标志性建筑,也是四川省投资最大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新区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生态城,拟建设集商业、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为一体的国际文化生态圈。以其环境优美的生态吸引众多文化企业、文化项目进驻新区,例如正在建设中的保利航空大世界主题乐园和博物馆,预计2018年9月1正式营业,成为立足成都辐射整个川渝地区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将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五、社会民生
新区关注社会民生辅助力量,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新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化,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生活图景,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天府新区公共配套上从大的原则来说,在成都市总体格局框架下构建天府新区中心体系,形成三级节点、网络式城市中心体系。天府新城构建为大区服务的生产配套功能,各产业功能区形成适宜产业工人需求特征的生活配套功能。首先,在培育一流的高端消费市场中,引进国内一流的文化娱乐、时尚消费和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多元化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成都在国内外的城市影响力,展现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和内陆开放门户的形象。其次,配置完备的生产服务设施,按照“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目标,根据规划产业门类的需求特征,高标准配置现代金融、物流、研发孵化、商务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强化成都的生产服务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产业的集聚。并且,构建便捷的生活服务网络,从职住平衡、舒适出行、均等服务等角度出发,构筑全覆盖、分层级、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的生活服务设施网络,兼顾为高端人士、普通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建设一个所有人安居乐业的和谐新区。此外,在新区建设中,为有效解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民生问题和热点难题,切实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天府新区成都政府出台十大服务工程:出行保障工程、百姓安居工程、文化体育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医疗惠民工程、教育助学工程、城市改造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扶贫解困工程、就业促进工程。
六、开放合作
天府新区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吸引外来投资总额和行业覆盖面均居于中西部城市之首。并且作为中西部对外交往最活跃的城市,天府新区亦带着国际合作的协同交流使命。
成都天府新区建设一直秉持打造西部高端服务与高科技中心以及国家自主创新中心,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导建设的具体实施,突出国际化服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运作方式。天府新区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络点,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纽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东部发达地区环境条件已经不足以承载传统产业的扩张,天府新区凭借比较优势,通过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与贸易转移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科学的集聚机制和体系吸引经济要素集聚和流动,正成为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逐渐成为隆起的内陆开放高地。
当前,成都天府新区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核心区带动引领、区域联动发展”的要求,不断聚焦核心区域发展,共同统筹谋划环线交通、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社会事业发展等,着力形成“资源共享、成果共创、发展共赢”的局面。切实发挥成都天府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成都天府新区新经济核心区、新动能拓展区建设,打造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与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在今后的发展中,统筹考虑合作平台的规划、产业、交通、政策、招商等工作。努力实现规划同图、产业同链、交通同网、政策同享、招商一体。
天府新区合作层次多种多样,在人才吸引方面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出台《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天府英才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之后,新区便进入了一个“后天府英才计划”的时代。新区以此《实施办法》为契机和合作平台,用于营造全域人才优先发展环境,诚邀天下英才来到新区共创未来。“天府新机遇”,便是四川以自身经济计划为主轴,向正确建立体系之外的经济合作战略方针所迈出的第一步。除此之外,在与高校智库的联合中予以极大的政府支持,政府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予以安家补助、医疗社保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与高校智库的合作中,“成都科学城项目”秉持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的发展定位,打造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搭建,召集广大创新性科研人才,建立新型现代智库。而新型现代智库的出现又为天府新区共建智慧城市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合作可能,例如与诺基亚公司共建数字化新型城市建设,在数据中心及相关通信基础架构、物联网实验网建设、物联网应用和终端设备的孵化、大数据、全光园区建设等多领域的深入合作。
第三节 天府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一、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竞争力与集约程度
在成都天府新区的规划中,其开发理念在于城乡统筹、产城融合、集约发展、智能低碳的多创新融合,将重点提升传统服务功能,以智能创新的服务功能为主体,主要集聚新型城市功能,包括科技、商务、文化行政、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天府新区不同于其他新区的重要开发理念在于创新性内容的融入,讲求新理念、新生活的时代感,讲求新型宜居宜人的生活理念。
但在发展过程中创新性作为天府新区标签性的发展着力点,在引领全区整体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动力不足,使得创新型科技产业仍旧处于生发萌芽的状态。从整个区域来看,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产业竞争力也可体现在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方面之中。天府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但整体产业集聚不够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量不够,集约化程度不高,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度不深入。
(二)人才需求与创新驱动
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唯有人才领先,才有发展争先。城市发展的动力是人群,城市转型的推手是人才,人才的引进是成都天府新区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新区意在打造高科技智慧城区,就目前情况来说,新区总体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比重较低,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急需一大批高精尖人才。
创新是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内在动力。制造业提质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是基本途径。天府新区积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取得诸多优秀的成效,但在创新的层次与程度上仍旧流于表层,缺乏深度合作型创新。与此同时,天府新区创新政策与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的协同性不足。考虑到影响产业创新的政策涉及面广,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由于存在层级差异不均、具体职能目标和手段差异较大等的客观原因,以及一些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机制、潜在对立等负面现实的消极影响,确实有一些政策群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矛盾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根本性、广泛性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如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体制、公平市场环境等。
(三)全球产业竞争加剧
当前,中国的产业创新面临着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机会空间逐渐缩小、政策协同性不够、本土制造业在技术路线、市场定位等方面形成的低端“路径依赖”等问题,成为产业创新的巨大瓶颈。天府新区内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全球市场影响力都亟待提升,加上偏低资源利用效率和愈发严峻的环境资源挑战更是加剧了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难。
事实上,如今继续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空间正在缩小,技术学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和领先性产业相对滞后。一方面,随着成熟产业向技术前沿逼近,不仅技术引进难度剧增,后发优势也在不断弱化,全球技术竞争的重心还在发生转移:从个体层面的技术能力转向产业协同层面,从应用开发转向基础研究。由于我国传统产业中的高端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这些变化将不利于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路线多样性和研发投资的不确定性,凸显了小企业创新、产学研合作及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性。
(四)智慧城市建设
天府新区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但从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看,每座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同小异已成为普遍现象,无非是通信升级、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物联网试点、云计算中心、发展信息产业等内容。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效益却越来越模糊,高新技术与效益直接联系性不强。急于求成的规划者总是热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够一举创造奇迹,不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只是创造效益的一项工具,工具是不会自发产生效益的,效益实现的复杂性高于技术应用的复杂性,认为高新技术应用必然带来效益的观点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效益实现另有其规律,高新技术迷恋症会使人忽略产生效益的规律。
二、天府新区发展应对策略
(一)培育区域发展新引擎
强化天府新区在自主创新、先进制造、高端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家级国际化现代新区。围绕天府新区“一城六区”功能布局,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重点推进机器人、特种车、环保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发展,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推动跨国公司西部基地、电商运营中心等落户新区。支持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发展,加快成都科学城建设,打造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地。加快建设天府新站交通枢纽,畅通对外交通联系,加快提升“三纵一横”骨干路网,积极构建内部快速交通体系。
(二)打造国际空港经济区
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同步推进国际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加快发展临空经济,积极培育临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科技研发和高端示范农业等,打造我省新兴增长极。合理布局建设空港经济区,加快建设航空都市,推动成都和资阳“两城”协同、空港经济区和天府新区“两区”互动、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两场”联同。以天府国际机场为核心,北向连接青白江铁路集装箱枢纽站,南向通达宜宾、泸州港,西向整合双流机场,构建辐射全省、带动西部的空铁公水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完善航空口岸功能,培育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优势。
(三)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快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重点开发区域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生活空间,拓展生态空间。农产品主产区要继续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重点生态功能区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控开发活动,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探索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
(四)健全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推进资源节约降耗,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调整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降碳,开展低碳试点示范,落实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工程。
(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加快构建国际交通物流大通道,提升“蓉欧快铁”国际运输能力,加快融入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用好中俄“两河流域”地方合作平台。深入实施“251行动计划”,在能源资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工程建设等领域广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围绕丝路文化、巴蜀文化等密切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与沿线国家深度融合。加强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金融合作。
(六)培育文化产业竞争新优势
依托和挖掘四川特色文化资源,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等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大文化旅游、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娱乐、印刷复制、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产业,推进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线上平台、新型文化业态孵化器和数字音乐开放平台建设。建设“智慧广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支持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推进新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出版发布投送平台建设。
第四节 天府新区对雄安新区建设的借鉴
一、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保护先行,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与新区建设相协调。历史文化保护是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天府新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通过对天府新区现状历史资源和文化脉络的梳理,将突出的文化内涵及优势资源明确地保护和保留下来。确立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规划思路,构建了法定保护、公布保护、控制保护的分级保护体系,形成“一核、一带、四廊、多片”的空间结构,并结合河流水系、道路网络和生态绿隔串联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融“游道、生态廊道和历史文化廊道”于一体的特色廊道。这不仅有利于天府新区文脉的传承与延续、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使城市格局、形态特征更加鲜活,使整个天府新区更有性格,更具生命力。
创新理念,引入“历史地段”保护方式。天府新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点历史价值较高,数量较少,有规模的历史资源不多。于是,规划提出了不同于历史街区概念的历史地段,这样就把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较高但未达到历史街区保护要求的资源聚集点纳入了历史地段的保护范畴,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点本身进行了保护和利用,也为整个区域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找到了展示平台。然后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调查、实地踏勘以及规划评估,在天府新区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中再挖掘了三处历史地段,分别是双流正兴苏码头、黄龙溪古佛洞古街和眉山市彭山县青龙镇青龙上街。根据历史地段所在区位及分布情况,从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方面提出保护要求,包括历史地段的整体风格、建筑特色、周边环境、文化内涵、传统习俗等,使历史地段的保护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既有助于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完善,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又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不受破坏,使城市文脉得以保护和延续。
利用历史文化遗迹,打造创新性文化商务集群,促进国际城南最大休闲生态圈的形成。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复兴,面对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天府新区城南地区提出了打造以二江寺古桥、北京街为核心的文化商务集群,进一步营造城南文化氛围,提升成都城市气质。如今,二江寺古桥进行保护性开发,作为华阳最具历史底蕴的古建筑,二江寺古桥联合正在建设的华阳特色文化综合体步行街一道,打造天府新区封面特色文化商务集群,提升周边区域的文化氛围,打造华阳新的文化名片,建成后将形成立足华阳、辐射成都,且极具国际水准和成都特色的商务集群范本。二江寺古桥的保护性开发,体现了整个城市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新修过后的二江寺古桥,也将为天府新区再添文化地标。未来的城南,不仅国际化、现代化,还将在“二江寺”商务集群的引领之下,更加富有文化韵味。
二、秉持“产城融合”理念,打造复合型城市规划形态
“产城融合”不仅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而且互为渗透复合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并可创造更大生产力的新的经济社会复合体或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产城融合发展不能仅注重“产”,而简单化和低估了“城”。“城”于“产”不仅是一个匹配关系,还有相互融入。从单纯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城市建设于实体产业具有互动力、促进力、辐射力、吸引力、再创造生产力及本身也形成生产力等多重生产力互融作用。“城”于“产”的互融性在城市建设特性中必然也会有所反映和体现,因此推进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应重视城市建设特性的挖掘和体现。
目前,天府新区已出台规划和启动建设,“产城融合”的理念也从规划开始走向实施,并具体呈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把“产城融合”明确界定为了两个独立的对象体,或者说划分为了两种明确的形态,即城市形态和城市业态(即新区产业业态)。二是把“产城融合”实际规范成为一种纯粹的空间组织方式,其主要要求和体现就是“产业集聚、布局合理、服务配套、功能复合”。三是在“产城融合”的功能关系上,强调了城市形态主要是配套和适应于新区产业业态。四是“产城融合”就是要城市形态和新区产业业态同步发展和优化。在融合发展中着重城市交通规划,天府新区综合交通规划首先应用“绿色低碳、TOD交通发展”理念,坚持公交优先,构建以轨道线网为骨干,干线公交为主体,深入社区的支线公交和慢行系统为补充的绿色公交网络,实现无缝换乘,公交分担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0%以上,形成功能合理、层次分明、交通资源合理配置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针对雄安新区的未来,在规划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其中,城市的核心是人,坚持以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和谐美好为重点奋斗目标,以地区人民感受为导向,将产城一体化发展落实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形成创新型城市规划布局。
三、全面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生活图景
新区公共配套上从大的原则来说,在成都市总体格局框架下构建天府新区中心体系,形成三级节点、网络式城市中心体系。天府新城构建为大区服务的生产配套功能,各产业功能区形成适宜产业工人需求特征的生活配套功能。首先,在培育一流的高端消费市场中,引进国内一流的文化娱乐、时尚消费和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多元化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成都在国内外的城市影响力,展现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和内陆开放门户的形象。其次,配置完备的生产服务设施,按照“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目标,根据规划产业门类的需求特征,高标准配置现代金融、物流、研发孵化、商务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强化成都的生产服务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产业的集聚。并且,构建便捷的生活服务网络,从职住平衡、舒适出行、均等服务等角度出发,构筑全覆盖、分层级、方便居民就近使用的生活服务设施网络,兼顾为高端人士、普通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建设一个所有人安居乐业的和谐新区。
雄安新区在公共服务布局中,不仅要追求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便捷化,也应当做到加速缩小公共服务的梯度差,新区要着眼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新区功能定位和人口需求,制定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与北京市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引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资源,建设优质公共设施。鼓励环京津周边市县在公共服务改革方面率先突破,尽快缩小与京津的梯度差,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短板。与此同时,新区要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目标,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强化新生态、新生活的新型城市定位。
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打破城市圈层结构
目前,成都市规划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而天府新区已经走过7年的发展历程,在7年的时间里城市从一片空白到现在的欣欣向荣。兴隆湖科学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新川科技园这些区域逐步成熟,带动成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已经不只存在于蓝图之中。作为战略规划中“南拓”主力军,天府新区将着力发展科技创新及高技术服务、总部经济、国际会展等主导产业。目前,成都天府新区正规划建设鹿溪智谷高技术服务产业生态带,规划为兴隆湖以东沿鹿溪河25公里,采用珠链状布局空间形态,起步区10平方千米,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及高技术服务业。在产业发展上,将立足建设以军民融合为特征的国家科学中心、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农业科技中心。在天府新区,面貌与熟悉的老成都相异的新元素,也告诉我们,天府新区不仅要成为成都的新引擎,更要塑造一个新成都(见图2-2、图2-3)。
图2-2 天府新区科学城
图2-3 天府新区鹿溪河生态区
一个新区的崛起,不仅要有方便的交通、随处可见的美景、繁忙的办公区、标新立异的商业配套、舒适的住宅小区,完美的硬件和完美的软件用完美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才会带来一个完美的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河北雄安新区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创新、科技、绿色新城。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并且雄安新区要建成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地、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地、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打造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支撑京津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