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发展研究报告(第五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滇中新区发展调研报告

滇中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是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区域,旨在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城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滇中新区在发展中还加强主动对接、区域联动,着力推动双向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机制。同时滇中新区应加强与雄安新区的沟通对接,建立产业承接及互补机制,根据自身优势及发展定位做好生态城市建设,强化交通枢纽优势,优化对外贸易服务,与雄安新区形成相互呼应、共赢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

第一节 滇中新区发展概述

一、新区概况

滇中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是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区域,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482平方千米。从1996年编制的《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获得云南省政府批复,滇中“一体化”的蓝图开始绘就,到2006年滇中城市群规划论坛召开,滇中经济圈概念正式诞生;从2013年《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正式出台,再到2015年滇中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准,滇中一体化经历了滇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经济圈、滇中产业聚集区等发展时期。作为国家级新区之一,滇中新区旨在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

二、历史沿革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促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规划建设滇中新区。滇中新区从谋划到实践,从省级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经历了较长的探索过程,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盼,凝聚着全省人民的集体智慧和全体新区人的不懈努力。

2012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滇中产业新区的设想。

2012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滇中产业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印发,滇中产业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

2013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正式印发,明确提出“规划建设桥头堡滇中产业聚集区”。

2013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正式印发,标志着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2014年4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滇中产业新区管理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从总体要求、管理体系、管理权限等方面明确了滇中产业新区管理体制的建立。

2014年6月,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复《云南省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规划定位新区的发展方向为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

201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级云南滇中新区,滇中新区成为我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批复明确将新区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

2015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云南滇中新区总体方案》,明确建设好新区对于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试验示范,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月,云南省委第124次常委会研究并通过了《关于云南滇中新区管理体制的意见》,提出建立“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正式明确昆明市和滇中新区“市区融合发展”的思路。

2015年12月,滇中新区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省委决定,标志着滇中新区领导班子成立。

2016年3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云南滇中新区管理运行机制有关事项的批复》,明确滇中新区对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安宁工业园区、安宁职业教育基地、安宁太平新城、嵩明职业教育基地和滇中产业发展集团、空港投资公司实行直接管理。新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城市管理工作和教育、文化、卫生、民政、就业、社保、综治维稳、安全生产、市场监管、运政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责由昆明市承担,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具体由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负责。

2016年3月,滇中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滇中新区开启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征程。

三、战略定位

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通道和门户功能,把新区建设成为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高起点打造重要的临空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绿色先进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带动滇中地区乃至云南省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和途径,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探索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加快就地城镇化进程,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创新建设发展与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改革创新先行区。全面深化改革,学习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在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区。

第二节 滇中新区发展现状

一、区位条件优越,综合承载能力较高

滇中新区是昆明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主要区域,区位条件优越。滇中新区位于云南省地理中心,紧邻昆明中心城区,交通运输网络完备,沪昆铁路、成昆铁路以及京昆、沪昆、渝昆、杭瑞等国家高速公路和多条国道贯穿新区,拥有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人员货物往来便利。滇中新区位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域,适宜建设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城镇化基础较好,是昆明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主要区域,具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良好基础。

滇中新区良好的区位地理条件为其发展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从面临的机遇来看,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和一系列重大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的加快建设,云南省正逐步从内陆边缘地区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特别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滇中新区和昆明市作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战略的龙头和核心,这有利于发挥政策优势,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中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加快把新区打造成为推动云南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

二、注重规划编制工作,产业创新成效明显

滇中新区以高标准规划为引领创新产业布局。滇中新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均注重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按照“覆盖全域、统筹山水、传承文化、高端引领、产城融合、低碳智慧、绿色发展”的规划理念,由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编制。在规划编制方面,滇中新区主动加强与昆明市和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的衔接融合,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昆明统筹、滇中协同、新区管理、高效有序的规划管理体系,推动多规同向、多规同步、无缝对接。目前,已编制完成新区总体规划,正在加快推进重点片区、重点园区、重要专项等40余项规划编制。在基础建设方面,强化与昆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融资支持、项目用地、土地收储、工程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融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滇中新区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新区设计了科技创新效果明显、成果转化强度加大的产业形态和项目工程,提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滇中新区及周边拥有43所高等院校、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体系,为新区引进与培养人才、提高创新能力、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新区又是滇中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域,拥有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园区和安宁国家级重点石油化工基地,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保税物流等一批优势产业,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见表3-1)。

表3-1 滇中新区产业布局

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滇中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安宁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已建成多个温泉风景旅游度假区;禄丰素有“恐龙之乡”的美誉,以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旅游资源在云南风格独特,具有不可替代性;楚雄市以“彝”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展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易门以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为主,拥有著名的龙泉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的大谷厂水库;嵩明县的黑龙潭寺;寻甸县的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马龙县的香炉山自然景区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展示了云南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到此旅游。

滇中新区依托区域和民族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滇中新区成立以来,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和保护聚集区民族文化及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产品,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业和商务会展业,发挥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发展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打造温泉健康休闲养生城、滇中数字动漫城、民族文化数字出版产业功能区、恐龙山国家地质公园,规范建设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寻甸天湖岛基地,创建极具特色的旅游休闲集散地和民族文化旅游小镇。

四、理顺新区内外关系,外向型产业发展提速

在国内国外两个环境、两个市场下,滇中新区确定了外向型产业发展高地战略目标。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我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方针的深入贯彻,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随着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深入推进,云南省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为云南省发展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广泛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着眼国家级滇中新区功能定位、发展规划的变化,强化高位统筹和顶层设计,按照“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的原则,理顺了省级、昆明市与滇中新区的关系。同时,滇中新区在发展中还加强主动对接、区域联动,着力推动双向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机制,推动新区发展联动周边、融入国内、接轨国际。新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引导跨国公司、中国500强企业立足滇中,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深化合作、区域联动、发展共赢,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理顺滇中新区发展关系,明确新区发展机制,为新区外向型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围绕滇中新区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开放平台、产业平台、投融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四大平台”建设,筑牢发展主阵地,打造开放新高地,成为滇中新区在区域地理格局和桥头堡战略下发展的重要思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稳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南亚博览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云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滇中新区不断依托现有开放合作基础,打造与南亚东南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五、重视新区文化建设,探索文化传承创新范式

滇中新区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打造聚集区文化品牌形象、打造品质生活文化服务,构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体系。一是通过城市品牌化、生活品质化、服务高端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建设,形成文化与城市国际化发展、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产业的四大融合,实现以文化促进城市管理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一个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生活智慧、主题文化鲜明的区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滇中新区还立足滇中现有文化资源和未来发展愿景,通过聚集区文化定位和精神凝练,打造智慧、人文、生态聚集区。通过文化形象识别体系建设及文化氛围营造,培育聚集区企业文化精神,形成文化与产业、人文艺术、自然生态的融合互动,对外提升聚集区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对内形成聚集区规范力、亲和力、凝聚力,全面激发聚集区统合效应。

滇中新区重视文化民生,立足于满足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滇中新区依托区内未来不同层次的居民构成,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文化生活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文化消费市场为基础,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消费市场体系,实现文化生活服务城乡均等、居民共建、人人共享。滇中新区注重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和传播能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加强核心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和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构建文化品牌管理和营销体系,提高聚集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三节 滇中新区的特色与经验

一、以滇中新区建设为核心,面向泛亚市场进行区域联动

滇中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国际定位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在滇中新区规划建设之初,便确定了高点定位,对接国际的基调。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滇中新区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云南区位优势,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通道和门户功能,把新区建设成为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另一方面,不断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高起点打造了临空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绿色先进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有效地带动了滇中地区乃至云南省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滇中新区在对外开放中,适应国家战略趋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对外开放格局。滇中新区辖区面积虽只有482平方千米,但它是国家发展功能区、云南发展的城市经济圈以及云南产业集聚的核心区,是云南发展的战略和资源高地,因而,滇中新区的建设成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关键。然而,从中国开放的大棋局来看,滇中的兴与强,所要带动的不仅仅是云南的兴与强,而是国家开放大格局的新部署、新展开,承担着推动中国实现同时面向两洋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使命。客观地讲,在中国西部各省以及相关的大型城市中,能够扮演这个角色的非云南昆明不可,这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所联系的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圈以及云南与周边国家形成发达的交往网络和紧密的经济关系分不开。通过滇中新区建设,云南可以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轴心的国家新一轮大开放解决一系列战略难题。

二、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诉求,创新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

滇中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有效地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根据《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规划》),到2030年,滇中4城的城镇总人口1800万,近期城镇总人口有1000万。《规划》采用“一核三级五层次”的区域城镇等级结构,重点发展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大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在滇中新区的城镇化布局中,也提出了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整体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滇中新区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和途径,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探索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加快就地城镇化进程,建立起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有序推进了外来人口市民化。

滇中新区加强分工协作,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了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滇中新区在创新建设与发展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围绕滇中新区各地产业禀赋和资源特色,以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路径,也在滇中新区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区域模式。在滇中城市群的分工协作中,昆明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曲靖作为滇中城市群次中心,将进一步加快煤电及新能源基地建设;玉溪是以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滇中城市群次中心,优先发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环保型产业;楚雄也是滇中城市群的次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旅游、民族文化、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滇中新区的城镇化发展充分吸纳了各地的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有效探索了以产业引领城镇化发展,以产业集群拉动城市群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滇中新区还注重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营造,围绕打造紧凑高效的山地组团城市的建设目标,坚持“强化山水、融合现代、宜居宜业、低碳智慧、绿色发展”的开发理念,逐步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美丽新城和高原特色山地城镇轮廓。

三、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滇中新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了多元立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区聚焦重点园区,创新产业形态,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逐步形成了现代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金融、商贸物流、康体休闲与文化创意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方面,滇中新区产业不居中,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以既有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努力聚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现代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滇中西区积极构建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打造服务云南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示范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基地,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滇中新区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实现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统一。滇中新区充分依托云南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以及云南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基础,为充分释放云南文化发展活力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产业的创意开发提供了充裕的发展空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滇中新区一方面注重传承传统文化,重点依托嵩明县杨林镇、安宁市温泉街道等文物、文化资源富集区域,规划历史文化区,进行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彰显民族地域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休闲养生文化、现代创意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依托滇中新区良好的生态本底,构筑产城融合的文化产业创意高地,通过对新区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四、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构架以自然肌理和交通骨架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滇中新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新区充分考虑地形特征、水体环境、植被因子等,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山水格局,将建设开发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注重对自然水系和湿地的保护,依托龙川江、星宿江、螳螂川、绿汁江、扒河、牛栏江、南盘江等水系,建设8~10平方千米、1~2平方千米的多个综合性水体,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和旅游、休闲等产业开发,为提升滇中产业聚集区景观水平打下基础。

滇中新区在空间布局上着力于构筑一核、两轴、三圈、四极、五通道的空间结构。其中,两轴主要包括滇中东西、南北两条重点发展轴,是滇中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是中国陆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必由通道。东西轴以连接曲靖—昆明—楚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先进制造业、空港物流、生物制药、重化工等产业,成为滇中城市圈连接黔桂、珠三角地区,拓展缅、印、巴的重要轴线。南北轴以连接武定(禄劝)—昆明—玉溪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依托,建设具有绿色生态、科技文化创新和休闲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纵向主发展轴,成为滇中城市圈向川渝腹地、长三角地区发展、向越、老、泰、柬辐射的重要轴线。

五、创新产业供给,打造以文化旅游、健康休闲为主体的项目引擎

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健康产业集群。根据《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昆明市将构建“一核两极三网五廊”大健康总体空间格局,其中两极中的一极即打造大健康融合业态增长极,依托国家级滇中新区,构建滇中新区大健康生态系统:以空港经济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等健康产业;以安宁、嵩明等区域为载体,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与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中信嘉丽泽、温泉旅游休闲基地等健康资源,加快发展康体养生、医疗养生等产业,并打造大健康协同发展走廊。发展大健康产业,符合滇中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也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医药制造、特色医疗、养老养生、休闲旅游……大健康产业链初具雏形,不论是安宁市智慧医疗的全线启动、昆钢养生养老主题社区建立,还是温泉半岛国际顶级网球场的国际化赛事承办,抑或嘉丽泽景区休闲度假产业提档升级,都将为滇中新区大健康产业聚集更多发展机遇。

引进重大项目布局主题公园和特色小镇建设。除了发展大健康产业之外,滇中新区还通过引进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和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的方式,积极创造文化旅游产业增量,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存量,创新产业供给,实现以产兴城。位于滇中新区安宁太平新城的昆明大白鲸·奇幻世界昆明大白鲸·奇幻世界总投资200亿元,由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云南海洋魅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打造。项目分为两期,一期占地72.8公顷,预计在2019年暑假前竣工。二期工程6000亩,预计在2021年竣工。项目共包括秘境水世界、冰雪传奇、马达加斯加岛、世界海洋渔村等6个板块区域,让游客在高原红土地上,尽情享受与海洋动物亲密接触的美好时光。,是涵盖旅游、娱乐、民俗体验、营地、时尚运动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规模之大、板块之多在西南尚属首家,建成后将为滇中新区乃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集聚人气、增添新活力。相较于传统海洋公园,昆明大白鲸·奇幻世界作为第五代海洋公园,其魅力在于,可增强游客与海洋动物之间的直接互动,在嬉水中实现人和动物同游,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强体验感。未来昆明大白鲸·奇幻世界将把原创海洋文化与旅游娱乐产业融合,以“大白鲸”为统一品牌,形成依托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化、体验化、生活化的复合生态圈,同时结合影视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运动等创意,将主题海洋公园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此外,安宁市还与华熙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托安宁当地温泉资源和山水田园风光,致力于打造滇中新区最具魅力的健康美丽小镇和高品质旅游目的地。该小镇结合安宁“全域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思路,定位为以医疗健康产业为核心引擎,集健康美丽治、疗、养、游、玩、住等功能多位一体的复合型特色旅游度假小镇。作为西南地区旅游产业的稀缺业态,大白鲸奇观世界主题公园和安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将面向周边省区的辐射范围较大,在5小时航空圈内,涵盖长三角、珠三角、中原腹地以及东南亚,将助力于全省旅游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战略升级。

第四节 滇中新区的问题与挑战

一、滇中一体化亟须寻求文化支撑

云南发展的重点在滇中,滇中作为云南省经济最发达、设施最先进、继续开发前景最好的地区,局部区域已呈现接近沿海发达地区的高度城市化,但滇中城市群的综合实力仍显薄弱,尚不足以担负起更大区域“龙头”的重任。同时,滇中新区各区县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各县区的总的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只有安宁市和楚雄市有良好的集聚能力,其余5个县区集聚能力稍弱。而世界城市群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发展是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推进滇中一体化,必须打造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文化板块,为区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二、引领经济圈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引领

以昆明为核心形成环昆经济圈,是云南区域布局的重要战略。环昆经济圈应以地理联系为前提,以交通通信为基础,以城市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布局为支撑,以规划政策为保障,以公共服务为配套实现整体发展。但当前“环昆经济圈”发展缺少产业升级的引爆点,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于其他新区核心区还整体偏弱,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人才资源匮乏,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资源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开放合作尚需重大突破。必须寻找创意增值的突破点,为环昆经济圈建设提供产业支点。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引领,以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为重点,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从而推动新区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建设“产业新区”亟须率先实现突破

随着新区开发和新城建设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制度改革与创新,推动新区快速发展。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滇中新区如何立足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核心和龙头作用,努力形成云南跨越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和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迫在眉睫。而综观当前许多新区如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兰州新区、天府新区等,均把文化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文化成为新区发展的引擎。滇中产业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应把文化作为重要元素,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突破,依托文化率先实现特色发展。

四、城市群协同发展亟须寻找创新节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确定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云南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打造滇中产业新区,以主带次,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实现差异互补,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滇中新区必须以创新为引领,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现代产业聚集发展为支撑,以特色新城为载体,组团发展,才能够引领城市群的整体发展。综观当前滇中新区产业发展,一方面,由于昆明“一城独大”,对其他区县资源形成了虹吸效应,不利于城市群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滇中新区其他区县发展本身欠缺均衡,产业布局也难以平衡发展,因此,形成了产业和城市融合较难的职住分离困境。未来,如何以城市群协同发展为主线,以产业为纽带,形成生产区、生活区、服务区、科研区等功能区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格局,打造创新城、智慧城、生态城、田园城,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成为滇中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融入国际战略亟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入新阶段,东南亚、南亚国家与我国深化区域合作的意愿强烈。东南亚、南亚国家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与我国产业发展结构互补性强,为聚集区利用区位优势和国内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国际区域合作为云南外向型产业发展带来新空间的同时,滇中新区尽管战略上面向国际市场,但是在核心产品和服务上,仍缺少创新精品,产业发展的层级有待提升,产业链和供需链有待优化和均衡。未来,在滇中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如何对接国际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机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在对外经贸合作、对外文化交流以及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加快聚集区发展的新路子,当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打造对外开放的试验区,迫在眉睫。

第五节 滇中新区发展对雄安新区的启示

雄安新区地处华北腹地,与京津两大直辖市互为支撑。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雄安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加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提供了一块新的重要“试验田”。

一、加强新区之间有效对接,主动进行跨区域合作共赢

加强地区缝合和文化融合,作为跨区域规划对接和产业协调。雄安新区与滇中新区及国内其他国家级新区同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雄安新区的规划设立及发展方向为解决新区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统一问题作出了引领示范,将为我国其他新区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协同发展、资源有机聚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全新道路的重要探索。未来,滇中新区也将进一步突出特有的区位优势,明确在西南地区的枢纽作用,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支点的战略定位,主动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节点功能。这也为雄安新区构建立足于城市群战略的新区带来一定的启发:在新区发展过程中,如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土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多方面的发展规划,与周边城市和地区,与京津冀经济圈之间,如何进行规划对接和产业协调,形成有机融合、地区缝合、文化吻合的发展格局,亟待进入操作层面。

新区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建立产业承接互补机制,实现发展共赢。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已经明确,必然会吸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向新区聚集。短期看来可能会对滇中新区引进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到滇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招商引资工作形成挑战。但从长远看来,雄安新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从质和量上进一步做大国内产业的“蛋糕”,对滇中新区及其他新区都将带来一个新兴的市场和重大机遇。滇中新区应加强与雄安新区的沟通对接,建立产业承接及互补机制,根据自身优势及发展定位做好生态城市建设,强化交通枢纽优势,优化对外贸易服务,与雄安新区形成相互呼应、共赢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

二、秉持新发展理念,构建立体绿色新区

滇中新区以建设成为绿色宜居、开放创新、协同高效、和睦人文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区为导向,自始至终将“绿色宜居”作为发展目标,在建设中注意保护和强化滇中山地特征生态安全格局,突出滇中的绿色资源优势和特色,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推进滇中绿色发展,为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新区吸引人才、发展产业提供了基本保障。

建设绿色新区是雄安新区发展生态本底。从雄安新区建设的7个重点任务来看,绿色始终贯穿其中,绿色发展是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走进绿色,拥抱森林,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城市,是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绿色城市是基于自然和人类协调发展的角度下提出的,其所采取的规划手段,不仅强调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而且还注重经济、文化、人类健康和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雄安应当是充满绿色空间、生机勃勃的开放城市;是管理高效、协调运转、适宜创业的健康城市;是以人为本、舒适恬静、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家园城市;是各具特色和风貌的文化城市;是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城市。

将绿色理念渗透到雄安整体发展中。绿色新区为雄安新区文化规划空间形塑提供了新的思路,立体空间为文化在雄安新区城市功能拓展提供了新的维度。绿色新区通过垂直化的功能组织实现绿色空间与城市的共同增长,通过水平化的功能复合手段实现城市内部各类空间的和谐共生。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与生态空间的对抗性关系,也成为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高端化的依托。因此,将绿色理念植入雄安新区文化规划,能够不再延续过去空间对抗、此消彼长的消耗模式,为可持续生态和谐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以人文和睦为引导,探索智慧生活新区

滇中新区在发展中充分利用滇中城市群边疆多民族的人文资源优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同时,滇中新区还将“文化+”作为新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保护传承滇中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彰显城乡风貌特色、强化各类特色小城镇建设,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激发全社会文化活力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提升了滇中新区的文化软实力。

坚持人文和睦发展理念,构建智慧生活新城。雄安新区的整体建设应当汲取滇中新区人文和睦的发展理念,在新区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在疏解首都功能过程中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又要创新思路发展新兴业态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基于雄安新区作为产城融合、职住一体的功能性新区的整体发展要求,在雄安新区的文化发展中,一方面要将“文化+”作为新区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融入“生活+”的发展理念,立足于为新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智慧城市的整体构建。在雄安新区的规划中,“智慧”是赋予精神的一种境界,智慧城市则是高于数字化城市、智能化城市,是让市民依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充分享受城市信息化带来的智慧化城市生活。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作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以智慧新区为坐标,实现新区高效运行。雄安新区的文化空间是科技而动感,智能而人性的科技空间,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将对雄安新区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将不断达成雄安新区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四、坚持跨界融合思维,构建双创试验新区

雄安新区的文化规划应当秉持文化发展的独立精神并践行融合理念。“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弘巨作,正是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城市也代表着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可操控的秩序”。雄安新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承接高端新兴产业的要素集聚之地,是多元文化、多维生态的熔炉。因此,以广阔的视角、全球化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规划文化发展路径,设计文化产业成长模式,是雄安新区文化规划的整体要求,也是雄安新区屹立于世界新区之林并散发出文化魅力的关键所在。编制雄安新区的文化规划首先应当秉持文化规划的独立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在城市形态、制度规范、市民行为等方面日趋雷同,只有文化上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更有价值。秉持规划的独立精神,是城市成长和建设的“破立并举”的过程。一方面,文化规划的独立性是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条件,是城市文化价值凝练的萃取过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华的推演过程,另一方面,文化规划的独立性,是增加文化规划自觉意识的基本前提,是通过“顶层设计”优化城市结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矛盾和文化发展困境的实现过程。雄安新区文化规划应当围绕新区整体定位、功能设计、产业和空间布局,以文化灵魂,拓展文化规划的战略视角。

建设创新新区是雄安新区实现全领域发展的关键。创意城市是推动文化经济、知识经济的关键。打造创意城市,能吸引文化创意人才与团体,通过创意产业的兴起赋予城市以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创意方法解决城市发展的实质问题。Hall P. Cities in civilization[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98.105-135.当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而创意城市的建设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雄安新区的文化空间应当是基于“创意城市”骨架的双创型空间形态。因为以“创意城市”的维度的标准构架城市发展框架,规划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才能使城市因为创新而具有生命力,因为创意而具有竞争力。创意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在满足城市居民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等最低需求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街道更有情趣、市民更有生气而出现的一种城市再开发的建设理念,也是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一个城市建设方式。从雄安新区打造“中国硅谷”的定位看,其文化定位综合了创意城市的类型分型,但又更加注重城市潜能的发挥和市民创意能力的激活。即注重文化在创意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以艺术和文化培育城市的宜居性、社会凝聚力和文化特色。

五、根植人文历史积淀,构建世界级“文化之城”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理念,在历史层面和国家层面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以及未来北京新的“两翼”和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雄安新区构建世界级“文化之城”应当立足本体,根植历史,对标全球,做好文化规划。

首先,要重视文化规划在雄安新区顶层设计中的作用。文化规划是以文化价值引导城市成长、激活城市能量的重要途径。文化是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以“文化绘标”的方式观察城市发展进程,凸显城市文化特色,规划城市产业发展,可以使城市的传统文化得到极大地挖掘与弘扬;现代文明得到极大的拓展与彰显;人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完善与提升,实现城市建设、生态风光、人文景观、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雄安新区的文化规划应当确立一种以文化的思维思考城市的视角,保护并凸显文化特色,是城市竞争力要素之一,文化规划只有与一个地方的文化相协调,才能达成整体的、鲜明的效果。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在文化资源和公共政策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关系,开展城市创新决策。这里的公共政策涉及经济发展、住房、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容设计和文化政策本身,对雄安新区整体发展和与文化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要深刻理解文化传承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价值。文化规划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工具。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到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传统文化在城市演进中构成了记录“活态性”、体现“传统性”、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群落。文化规划为文化传承赋予了载体,并构筑了人们生产、生活必需的物理空间,更构筑了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编制雄安新区的文化规划需要镌刻城市演进的历史和人类心灵成长的历史。城市的演进展现了人类从草莽未辟的蒙昧状态到繁衍扩展至全世界的历程。文化规划即建立在传承城市记忆、绵延城市文脉、永续城市基因、发掘城市性格、重塑城市品质的基础上。雄安新区文化规划的编制,首先需要广阔的视野和战略的思维,以广泛吸纳和融合世界城市多元文化和多维生态为积淀,以注入人文关怀、关注人文精神、融入人文内涵的思考和探索,设计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编制雄安新区的文化规划还应当实现文化发展与城市成长“多规合一”的协作规划。城市规划与文化规划的合一越来越成为城市演进的要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部环境与内生动力的变化使得未来的城乡发展无法沿袭既有的路径,粗放、短视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同时,随着城乡规划日益为社会公众所认同与熟悉,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要求通过城市规划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城市规划与文化规划的“双规合一”,正是在基于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以文化自觉为内在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们探索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的新城市发展空间的主体行为,体现了以“文化弹性”和“文化自觉”推进文化治理的路径创新。雄安新区的顶层设计应当事先城市规划与文化规划的“双规合一”,通过主动寻求一种创造性文化增生的范式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实现从单向度的规划立法到多向度的规划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