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福州新区调研报告
2015年8月30日国家批复成立福州新区,这是第14个国家级新区。立足福州新区区位发展优势及不足,福州新区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驱动创新、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在功能定位上,确定了福州新区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亚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以福州新区两年的发展经验为参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雄安新区的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节 福州新区发展概述
一、福州新区成立背景
自1990年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多次深度开展调研,深入基层寻策问计,精心谋划发展蓝图。习近平同志指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
1992年,福州市出台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工程,即3年、8年和20年发展规划),描绘了将福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东进南下”的发展方向,阐述了“江海兴则福州兴”的发展路径。
1994年,福州召开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习近平同志表示:发展海洋经济,是必然趋势。由此,福州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
2012年,福建省出台《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多重政策叠加与外溢效应,为壮大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按照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和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布局,福州大力推进城市“东进南下”的发展战略,于2013年年底成立了“福州新区发展规划办公室”,于201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成立福州新区,自此,福州新区应时而生,成为第14个国家级新区。
二、福州新区发展基础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城市文化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福州新区人脉聚集和要素汇聚,是新区宝贵的无形资产。新区位于东海之滨,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港口设备完善,具有与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广泛合作,与东南沿海区域联动发展的地理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福州港作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对台直航试点口岸之一,对于福州新区发展临港经济、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具有较好条件。在产业基础上,福州新区工业较为发达,基本形成了以机械装备、冶金、食品、医药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福州市的1/3以上。新区拥有保税物流园区、临空经济区、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等多个特色园区。
三、福州新区发展原则及功能定位
福州生态环境秀美、区位条件优越,地处沿海有海岸、有港口,但面临着“青山良水一分地”的发展现状。立足福州市区位发展优势及不足,福州新区坚持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在功能定位上,确定了福州新区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
四、福州新区发展优势
福州新区具有“五区叠加,一区毗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发展优势。
(一)“五区叠加”发展优势
“五区叠加”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新区。
福州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五区叠加”的重点开发区。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可充分发挥福建各地的地缘、人缘、历史文化及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等优势,形成整体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的新优势;自贸试验区拟以“对台湾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在投资准入政策、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区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福建是全国第一个被国家批准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首次将全省国土明晰规划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助推了福州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布局,优化政府服务、简政放权;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入手,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重要举措,实现在更高起点、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推动福建积极参与、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一区毗邻”发展优势
“一区毗邻”指的是平潭综合实验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于2009年7月,基于平潭特殊近台区位优势、开放开发条件安全、对台历史渊源悠久等诸多独特优势,以平潭全岛作为特殊区域,设立两岸合作开发的实验区,实现互惠双赢。
五、福州新区发展目标
福州新区的发展目标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福州新区城市框架、高端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马尾新城区基本建成,重点产业园区、重要城市组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对台先行先试作用有效发挥,福平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第二步,到2030年,福州新区开发开放实现重大跨越,形成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主体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区,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节 福州新区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福州新区区域内常住人口约157万人,2016年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为1366.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2.3亿元,财政总收入205.61亿元。为支持福州新区加快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与福州新区管委会共同发力,从产业布局、文化发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社会民生等多方面入手,为福州新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升级
(一)明确产业体系,培育新兴产业
福州新区紧紧围绕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功能定位,全力推动新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首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京东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重大项目发展。其次,借力于新区已有的华为“窄带物联网”试点区、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等,加速打造大数据产业,助推数字产业项目落户新区。在新兴产业方面,福州依托省会汇聚的高校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坚实的产业支撑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优势,大力培育以大数据、物联网、新型显示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推进科技创新加速创业孵化
福州新区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创业创新服务、改善投资环境为主要任务。以政策支持为切入口,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保障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在当下“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福建省高度重视“互联网+众创”,积极构建双创支撑平台,通过建设众创空间资金补助、房租减免、房租补贴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创业团队,加速创业孵化,对增添福州新区经济活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文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船政文化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基于福州独特的区位优势,福州走在构建两岸对接的前沿,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推进五大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进了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一)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在新世纪对我们国家文化精神层次的交流有着重大意义,福州作为对台文化交流的窗口,承载着两岸民众文化交流重要纽带作用。
在对台基础设施建设上,福州新区进一步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做强船政文化等文化交流品牌,加快建设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充分借力福建自贸区有关对台产业合作、服务贸易开放等政策,增加台胞人员往来便利。
在文化活动交流方面,“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合唱节”“海峡两岸青年夏令营”以及“两马同春闹元宵”等文化活动已举办多届。其中,2017年第五届海峡青年届落户在琅岐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其将成为“海峡节”永久性基地。
(二)努力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福州新区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对于福州新区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区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依托(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平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构建起了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之路,主抓对外交易中心、跨境电商两大平台建设。
1.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中心
东盟海产品交易中心依托福建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整合中国—东盟海洋经济产业链的产、运、销、需各方资源,进行“线上交易、线下交收、跨境结算”的交易平台。它拥有全国唯一直通水产品市场的专用渔业码头和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15万吨冷库及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形成规范有序、安全可追溯的中国—东盟海产品的统一标准。
2.“海丝商城”平台建设
“海丝商城”是结合福州片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经贸平台的战略定位,在之前福州保税港区进口食品交易市场基础上整合升级而来。重点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展示馆,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便利化的重点试验载体。
(三)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福州新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到“十三五”末,福州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150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争取到2020年培育出5家以上总资产超过30亿元的文化龙头企业,同时打造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海峡版权产业博览会等一批具有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平台。
福州新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文化会展、创意工业等五大文化产业。
三、城市建设日趋完善
(一)基础设施建设
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方面,福州新区通过“互联网+”对接“福州市网上办事大厅”“中国福州”等信息平台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办事效率,为民众日常办理业务及创业创新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路径。
在基础设施方面,福州新区按照“拉开发展框架,提升承载能力”的思路,加快基础道路建设,推动新区供水排水、能源保障、生态环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建设,推进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沿山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项目建设。目前,共完成新区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投资超1800亿元。
(二)交通体系建设
福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结合“智慧福州”,将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作为福州新区“智慧交通”的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新区公共交通智能化。其中,滨海新城强化交通设施布局,规划形成“三港、一铁、三轨、九线”快捷高效的对外交通网,区域内部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加快建设并配备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构建城市公交绿色交通体系。
(三)公共空间设计
福州新区科学规划生态功能结构,形成“生态屏障—生态绿核—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城市绿地”的生态景观格局。依托福州丰富的山体资源和森林资源,打造福州新区外围绿色生态屏障。依托新区内坡地生态系统和河口生态系统,形成绿色自然空间。科学规划绿线,均衡布局新区各类绿地,完善绿地系统。
第三节 福州新区的发展特色、亮点与经验
一、福州新区发展特色
(一)海峡两岸交流承载区
福州新区最大的特色表现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上。近年来,福州新区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台交流力度不断加大,探索两岸交流新模式,不仅对于福州市经济、文化建设起着直接推动作用,更承载着服务祖国和谐统一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对台交流中,海峡两岸福州新区发展论坛、5.18海交会等重大活动,不断加深两岸人员经贸往来。依托台湾青年创业产业园,吸引台湾青年到新区创业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新区新设台资企业达215家,注册资本15.34亿元人民币。在众创孵化方面,市财政与车库咖啡成立了首期规模2亿元的海峡两岸天使投资资金,对推动福州新区两岸文创项目开展提供了资金扶持。
(二)生态城市建设先行区
多山多水、生态优美,也是福州新区的一大特色。福州海岸线有960公里,占全省的1/3。其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居前三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新区的发展留下很多空间,也为打造宜居宜业的有福之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福州新区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福平高铁、滨海大通道、马尾大桥、地铁6号线等一批重要交通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长约300公里的滨海大通道预计两年内通车,目前长乐路段已经具备通车条件,预计2017年年底,福州市民就可开车沿着新建成的滨海大通道一路驰骋,观赏海天一色的美景。
(三)“五区叠加”机遇区
福州新区占据“五区叠加”优势,在对外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以及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多区融合,多轮驱动,为福州新区的加快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新区海港空港兼备,高铁高速纵横,是东南沿海的海陆联运中心,也是辐射台湾、联通东盟的交通要冲。
二、福州新区发展亮点
(一)明确产业优势集中发力
福州新区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把握自身产业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港口资源、自贸试验区资源入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壮大临港产业,实现新区建设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协同推进,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目前,在福州新区范围,已基本形成以机械装备、冶金、食品、纺织以及大数据产业、新型显示器、新材料为主体的新兴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重视企业服务提供保障
福州新区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对企业服务实施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制度。在优惠政策落实上,实行强化绩效管理,明确责任落实的原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税费方面,借鉴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落实新修订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及技术交易免税等激励创新政策。改进信息系统,简化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流程,保障企业快速成长。
(三)细化政策引领经济发展
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福州新区经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上给予新区一系列的先行先试优惠。如《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福州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摘要)》《关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的五条措施》《关于扶持企业技术研发的四条措施》《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三条措施》《关于扶持“双创”工作的七条措施》等,而在这些政策引领中,细化优惠政策,具体到各个行业,确保政策的“小而美”,直接推动其实施落地并提供保障,成为福州新区发展的亮点。
三、福州新区发展经验
(一)开放合作做好招商引资
福州新区充分用好新区的政策、资源和影响力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布长线,以资引智,吸引高端人才来福就业,以智慧引领新区建设。
一是组织大规模招商推介活动。目前新区已成功对接北京央企、闽商等,签约了三峡集团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中铝东南沿海铝精深加工基地等一批大项目。二是整合新区和自贸区资源优势,建立“两区”联合招商机制,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外大型企业等。目前,已与美国加州自贸区、香港贸发局等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三是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系统招商、区域整体招商等新模式。通过引进国开金融战略投资平台,引导山水文园、海南航空等合作企业参与新区建设,形成琅岐岛开发、三江口文旅等项目,对接复旦大学精准医疗团队开拓生物医疗产业。
(二)立足脚下明确产业布局
福州新区围绕自身优质资源——港口、对台文化、“五区叠加”、生态环境等,明确了新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生态文明先行区、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功能定位。
围绕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功能定位,福州大力发展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建立台湾青年创业园,创新两岸双创孵化器,重点发展众创产业;围绕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功能定位,新区紧抓东盟海产品交易、跨境电商量大平台,积极践行“一带一路”,重点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产业;围绕建设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功能定位,全力推动新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大数据产业、物联网及新兴材料产业;围绕生态文明先行区功能定位,福州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体系建设上坚持绿色先行,依托生物医药,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加快规划建设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推动生物医药和精准医药项目向该区域集聚;依托改革创新示范区功能定位,新区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互联网+科技”“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互联网+平台”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三)创新体制管理模式提高效率
福州新区的发展亮点在于政策扶持细化有利于引领企业有条不紊发展前行。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亮点却不墨守成规,实时根据企业、群众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体制管理模式,这使新区发展始终保持高效率。
福州新区已出台体制创新举措具体如下。
1.电力保障服务便利化
简化政府审批,实施现场勘查、供电方案答复、现场收费、装表接电“四合一”服务,简化办电手续,实行“服务不出区”,降低办电成本,压缩流程时限,推动电力服务保障便利化。
2.简化食品流通许可证审批流程
调整现场核查方式,由出具承诺书替代提交现场勘查报告和现场核查报告,同时实行区域通办制,缩短企业的办事时限。
3.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股权投资
委托证券公司设立债权产品,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并由指定认购人出资摘牌认购。
4.为中小型进口车企设计“整车平行进口通宝”和“共用授信额度”
创新库存车辆第三方质押监管担保方式,并允许整车进口企业占用委托代理企业授信额度,为整车进口重点企业提供金融创新支持。
5.跨境电商公共管理服务
跨境电商企业一次性提交单证,就可以对接多个监管部门,“一站式”轻松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申报,并实时了解货物的通关状态、实现监管申报“一点接入、一点输出”,实现“一个界面、一次录入、一次放行”。
第四节 福州新区的发展问题、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福州新区发展问题
(一)产城结合不紧
福州新区“青山良水一分地”的环境现状,对产城集合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其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与城市之间很难有合理的规划。依山而建、绕水而行的布局使得交通、用地、布局相脱节,产城规划分割;二是土地使用不集约。随着产业发展快速发展,对于土地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土地使用不集约将激化土地规划面积与供地计划土地约束面积的矛盾,制约产业发展;三是产业区、居住区、商业区的长期分割,将造成产业功能分离、升级转型缓慢等后果。
(二)城市建设缓慢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院士提到福州新区的建设问题时指出: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比如,新区对内对外的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要先行建设。
福州新区的港口资源、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贸易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港口的建设。近年来,新区已在基础设施上做了功课,但还不足以支撑新区整体发展的需求。其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内、对外交通的衔接支撑不足,港口大而不强,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长乐国际机场相关基础设施无法与其业务量的增长相匹配、货运设施不足,新区内仅有福州南站铁路枢纽,对新区支撑带动作用有限,新区内以公路网为主体所带来交通走廊内交通系统单一、可靠性差、运输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大区域的公交服务尚未形成;土地资源匮乏,耕地与建设用地严重不足,适宜城市建设用地有限且分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新区范围内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还较大。
(三)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的人才支撑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福州坐拥高校资源,但对于高端人才的保留及引进却极为匮乏。
其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针对性不强。福州新区在高层次人才引进资金扶持上做了保障,但是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针对性,在现行政策中却没有明确的梳理,这直接导致相关政策“看上去很实在”但执行效果不明显;二是可对接的高层次人才承载力不强。福州新区产业正逐渐向高技术、高科技迈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的载体单一,在功能定位上还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需要;三是在人才占比率上,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目前福州新区主力人才以本科为主,硕博比重低。从职称上看,主要以初级职称为主,中级、高级职称占比较低。
二、福州新区发展挑战
(一)新区产业呈现同质化
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地区均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抢占至高地,将其作为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一环,各种创意园区、孵化器、数字化平台等如雨后春笋,一夜尽显。
福州新区文化产业园区众多,由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建设发展迅猛,其中入驻文化及相关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在入驻的企业中,多数以小型企业为主,创新性不强,集中在广告、会展、活动策划、培训等领域,尽管增加了集聚性却也缺乏特色;在文化旅游园区方面,仅文化历史风貌就有6个,这些园区满足了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发挥了福州特色文化,但都是以文化旅游为主线,注入特色风土人情、传统工艺、民俗演艺等本土文化要素为主,如不改革,必将呈现乏味、单调且失去市场活力的一面。
(二)数字化信息参与度低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福州新区互联网发展、信息开放以及对信息科技的掌握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新区大数据产业、物联网、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较快打开横向网络,实现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集成成为主要挑战之一。如何实现信息的开放化,如何实现数据的同步,整合信息领域业务实现快速打通都是未来新区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增强群众的互联网意识,增加群众信息的参与度,打通政府与群众的联通枢纽,也是将来实现智慧福州,助力新区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福州新区应对策略
(一)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国务院对于福州新区“三区一门户一基地”的战略定位,高起点完善新区规划体系,注重新区发展现状,坚持产城融合的基础,优化空间布局。抓紧推动《福州新区发展规划》《福州新区总体规划(2015—2030年)》等规划的实施,加快新区基础城市建设、突出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确定新区功能分区和组团发展引导,突出重点区域和先行区域建设提速,促成在短期内见效。
(二)创新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
根据福州新区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要把新区产业的发展重心放在结构创新升级上。根据《福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对于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软件、广告服务、动漫游戏和影视创意等产业。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和文化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闽台(福州)文化产业试验园、中国船政文化城、海西动漫创意之都、郑和文化旅游项目等建设。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继续组织‘榕情四海’等系列活动,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构建文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
(三)打造人才创新高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通过招商引资做到招商引智。加快培育小微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创业环境,为留住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平台。通过细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措施,认真对接人才需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进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性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创新高地。
(四)强化数字信息战略,实现创新驱动
以“互联网+”为发展背景,打通数字化信息产业,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抓手,大力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强化数字信息战略。将新一轮的发展放在创新上,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自主创新比重。
第五节 福州新区对雄安新区发展的启示
雄安新区如同襁褓中的“婴儿”,在成长阶段需要许多探索与引导。但它又不同于“婴儿”,成熟经验的借鉴与教训的吸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雄安新区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州新区同样是年轻的国家级新区,在两年的成长道路上,它正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以福州新区两年发展经验为参考,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发展路径,仅供参考。
一、以城市规划先行,做好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它是一个城市产业的支撑、是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石。
2015年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国家级新区的功能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关要求,2015年7月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级新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福州新区在发展过程,面临因城市规划中产城结合不紧密的情况,成为其经济发展、产业融合的短板。雄安新区在发展初期,应始终强化国家级新区的理念,做好新区顶层设计,认真做好城市规划,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将产业布局、交通路网、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时刻融入其中,以合理、优化、创新三者联动的标准构建雄安新区。
二、改革体制机制,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模式
福州新区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精简、统一、效能、服务”的原则,根据“强经济、大部制、少机构、扁平化”的设计思路,坚持高起点组建实体化新区管理机构,成立福州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与福州市委、市政府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内设综合行政、经济管理、政策法规、规划建设、财政金融、国土环保等必要的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机构。福州新区这种不断改革行政办事部门体制机制,简政放权,加快推动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式值得雄安新区借鉴。
在雄安新区成立初期,直接做到管理部门体制机制的高效管理,可以缩短新区在发展中期所需要进行改革的时间,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对接群众、企业,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城市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感
新区开放开发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福州新区在发展中因城市建设中交通、港口等设施的不完善放缓了发展步伐。这一点雄安新区在建设初期应有所参考。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三地的腹地,作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未来在交通、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必将成为新区发展的发力点。雄安新区在交通路网建设中,要与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社会民生事业项目建设,打造文化、体育事业等提升工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四、明确产业布局,打造文化产业重点平台
福州新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区、对台交流等优势为切入点,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东盟海产品交易、台湾文创孵化产业以及电子跨境贸易产业等,为新区经济发展助力。
明确的产业布局对于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雄安新区服装产业、非遗产业基础良好,联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制作产业,天津动漫产业以及河北的加工产业,将新区的产业布局细化,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将成为新区未来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以生态保护为先,留住青山绿水
多山多水、生态优美,是福州新区的一大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新区的发展留下很多空间。将福州新区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先行区,带动新区旅游、养生文化产业发展,也为打造宜居宜业的有福之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有着丰富的动植物、湿地资源,其荷花、芦苇更是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在规划雄安新区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为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