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赣江新区调研报告
2016年6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江西赣江新区,赣江新区成为全国第18个、中部地区第2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的建设目标是“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四大战略定位和“一年打基础、三年成规模、五年大发展”。赣江新区突出绿色发展、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重点实施“1+5+4”三大工程:“1”就是以生态健康、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一个集中起步区建设;“5”就是以改革创新理念,打造五大功能性平台;“4”就是以开放协同理念,加快四个组团产城融合发展。赣江新区用绿色发展理念先行先试美丽中国的建设思路,将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第一节 赣江新区概况
一、设立背景
2013年7月江西省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确定了“昌九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之后,作为“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撑,“昌九新区”应运而生。三年来,像昌九大道的修建、南昌临空区的打造、共青城先导区的建设,都为“赣江新区”(昌九新区)的获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3月7日上午,江西代表团在北京驻地举行全体会议。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意见,“昌九新区”改名为“赣江新区”申报,这是江西省首提“赣江新区”。2016年6月1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的批复》显示,国务院已于6月6日批复同意设立江西赣江新区。2016年10月20日,全国第18个、中部地区第2个国家级新区——江西赣江新区挂牌成立。
二、区域范围
新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北部的赣江之滨,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区、新建区和共青城市、永修县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465平方千米,2015年常住人口约6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工业总产值19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3亿元,是中部地区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具备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优越条件。
三、战略规划
根据江西“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将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要聚焦聚力昌九新区建设,带动提升昌九整体实力和活力,使昌九地区成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建设好江西赣江新区,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内陆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定位
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充分发挥滨湖亲水、生态优美的优势,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形态和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率先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建设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与山脉水系相融合的滨湖临江宜居宜业新城。
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制造业向信息化、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依托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优越条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协作,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扩大开放领域,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培育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促进内陆地区更高水平开放。
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率先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建设。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新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区。到2030年,新区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增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机制充满活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点。
(三)主要任务
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创新引领驱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建设现代滨湖临江生态新城。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控制新区开发强度,加强城市历史文脉保护与延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设绿色、智慧、人文城市。
三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实施生态功能分区控制,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打造生态文明的“江西样板”。
四是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绿色清洁能源通道,构建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五是探索新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
(四)产业选择
赣江新区将优先发展高新科技、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精尖”产业,试点生态产业发展及绿色生态新区建设,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注重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引领产业的创新升级发展。
(五)空间和功能布局
根据新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情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以主要交通通道和鄱阳湖、赣江等水系为依托,努力构建“两廊一带四组团”发展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1.建设“两廊一带”
昌九产业走廊。依托福银高速、京九铁路沿线产业园区,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推动园区联动发展、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南对接南昌中心城区和南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小蓝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北对接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带,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走廊。
滨湖生态廊道。以鄱阳湖滨湖控制带、赣江为主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功能区为支撑,加大河流、湖泊等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大力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加强环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构筑滨湖立体生态廊道。
昌九新型城镇带。以昌九大道为主轴,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城镇发展理念,发挥依山傍水、滨湖临江优势,统筹规划沿线城镇布局和形态,构建适度紧凑、疏密有致、延绵发展的绿色生态城镇带,联动南昌、九江城区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
2.打造“四组团”
昌北组团。依托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集聚高端产业和科研人才的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科教研发基地。
临空组团。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系统,推进航空枢纽建设,提升开放门户功能,加快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建设现代临空都市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推动南昌临空经济区发展。
永修组团。以永修县城、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都市农业、生态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有机硅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都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带。
共青组团。充分发挥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纺织服装等产业,深入推进纺织服装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建设全国青年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平台。
四、组织架构
2016年10月15日,赣江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班子已确定,管委会设党工委书记1人,管委会主任1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1人。同时,由4个组团建管委会: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为基础,组建赣江新区昌北组团党工委、管委会,负责昌北组团开发建设。以临空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为基础,组建赣江新区临空组团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临空组团开发建设。在永修县委、县政府加挂永修组团党工委、管委会牌子,负责赣江新区所属永修县域内的开发建设。在共青城市委、市政府加挂共青组团党工委、管委会牌子,负责赣江新区所属共青城市域内的开发建设。
五、管理模式
根据需要赋予新区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新区发展自主权;优化新区行政区划设置,理顺新区管理机构与其规划范围内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关系,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建立科学合理、集中高效、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全面推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程序和环节,营造廉洁高效诚信政务环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广雇员制,创新绩效管理制度。
(一)管理体制: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运行组团融合发展
从《关于赣江新区管路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了解到,江西省建立“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运行、组团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实施赣江新区“体系完备、兼顾属地、在地统计、独立运行”的运行机制,以理顺赣江新区管理机构与其规划范围内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
1.组织架构:组建4个组团党工委管委会
依据赣江新区战略定位、开发重点和空间布局,在充分考虑南昌市、九江市现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赣江新区实行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新区开发边界由三方协商核定,南昌经开区、临空经济区机构仍保留。
2.行政管理体制:新区对4组团行使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赣江新区对昌北组团、临空组团、永修组团、共青组团行使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权限。赣江新区范围内的社会事务根据需要可由南昌市、九江市授权或委托赣江新区管理,具体由赣江新区和南昌市、九江市协商。赣江新区内的各行业行政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分别由省级部门和南昌市、九江市政府以授权或委托方式由赣江新区管委会具体管理。
3.检察和审判机关实行属地管理
赣江新区范围内的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由现有的公安机关依法承担。检察和审判机关由南昌市和九江市实行属地管理。
(二)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
1.经济管理:赋予新区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经济管理权限方面,省政府赋予赣江新区设区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赣江新区在计划制订、项目申报、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切块、年度新增用地计划等方面实行计划单列。经济数据统计方面,赣江新区统计数据实行在地统计,各组团统计数据按原行政区域分属所属县(市)区、开发区,相关统计数据报表抄送赣江新区。
2.财税管理:新区相关收支计入2设区市统计口径
建立赣江新区管委会财政管理体制,赣江新区财政金融局行使独立财政预算管理权,向省财政厅报告年度预算、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设立相应的赣江新区本级金库,直接对接省国库;相关财政收支月报同时分送南昌市、九江市相关部门,相关收支计入南昌市、九江市统计口径。
3.组建赣江新区国税局、地税局
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分别组建赣江新区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昌北组团、临空组团、永修组团、共青组团属地范围内的税收征管。《意见》明确,现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地税局分别作为赣江新区国税局、地税局派出机构;现永修县、共青城市国税局分别增挂赣江新区永修组团、共青组团国税局、地税局牌子。
到2020年,每年给予新区2亿元补助。2016—2020年,省财政每年给予赣江新区2亿元定额补助,支持赣江新区运转和发展;省财政在安排新增债券额度、省直部门在安排相关补助时,给予赣江新区重点倾斜;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单独设立赣江新区发展建设子基金,同时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其他子基金优先投向赣江新区,支持赣江新区重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管网建设等。
(三)城市规划管理:新区享有设区市规划管理权限
江西省授权赣江新区依据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南昌市、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赣江新区总体规划,征求南昌市、九江市意见后,经省住建厅审查,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跨区域的规划由赣江新区和南昌市、九江市确定。
(四)土地管理:设立赣江新区国土资源局
土地管理权限方面,设立赣江新区国土资源局,作为省国土资源厅派出机构,享有设区市国土资源管理权限。《意见》明确,现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临空经济区国土资源分局作为赣江新区国土资源局的所属机构。
(五)人事管理:正科级以下干部(含正科)采用聘任制
人事管理方面,建立“管委会领导—内设部门领导—主办”3个管理层级的“扁平化”管理架构。建立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采用任命制,正科级以下干部(含正科)采用聘任制。
(六)行政审批:实施“一个印章审批”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审批方面,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原则,对外资和内资项目均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企业设立“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印章审批、一个流程办结、一站式服务”和“清单之外无权力、大厅之外无审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
投融资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赣江新区建设发展,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创新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赣江新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参照省车改办批复南昌市的方案执行。
(八)新区可优先进行各类先行先试
据悉,江西省将优先安排在赣江新区开展各类先行先试,整合发挥各类试点、试验区作用,激发赣江新区发展活力,为全省发展提供示范,创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节 赣江新区发展现状
赣江新区成立以来,江西省相继出台了《关于赣江新区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支持赣江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赣江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资金、项目及政策等方面给予新区全方位支持。在此基础上,赣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边组建、边推进、边创新、边突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经济发展乘势快进
2017年前6个月,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86亿元,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512.09亿元,同比增长16.89%;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81.3亿元,同比增长19.46%;规上工业增加值239.7亿元,同比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49亿元,同比增长15.32%;财政总收入59.33亿元,同口径比增长1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58亿元,同口径比增长21%。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江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二、多规合一加快推进
主动对接国家、江西省“十三五”规划和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南昌大都市区规划和九江都市区规划,加快编制赣江新区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赣江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赣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赣江新区轨道交通工程规划》《赣江新区临空组团二期(拓展区)发展规划》等均已完成初步成果。同时,通过国际招标对集中起步区儒乐湖新城建设规划进行了深化和优化,打造现代化临江滨湖新城。
三、主导产业正在形成
在4个组团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有机硅和现代轻纺六大主导产业。截至2017年6月,六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企业由成立前的273家增加到346家。规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光电信息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增速均达到“两位数2字头”,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增幅超过50%。为加快主导产业发展,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产业园、儒乐湖新城产业园(含光电信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技术协同创新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四、招商引资富有成效
自新区成立以来,利用赣京经济合作交流大会、第十届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第十六届赣港经贸合作交流大会等推介平台,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共209个,合同资金1942.09亿元。按照项目“推进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格特拉克研发中心、云嘉汽车零部件等53个签约项目已开工建设,江铃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腾讯众创空间等39个项目已建成投产,绿地儒乐湖产业小镇、万科智慧双创园等一批项目陆续签约,掀起了赣江新区新一轮大投入、大建设的热潮。
五、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围绕“一区三口岸”(“一区”即南昌综合保税区,“三口岸”即昌北国际机场的空港口岸、龙头岗综合码头的水港口岸、昌北铁路物流基地的陆港口岸)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建设,昌北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现建成投入运营;龙头岗码头一期工程已完工验收,即将正式投入运营。与此同时,新区与江西省商务厅、南昌海关、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积极沟通,在申报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和特定商品指定口岸、开通赣欧国际货运班列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新区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六、绿色金融集聚发展
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江西等5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志着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目前,新区正编制“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细则。赣江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和城市建设基金正在抓紧组建。现已有17家银行在新区陆续开业或在筹建,江西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江西股权基金份额交易中心等8家交易中心正陆续进驻,海航易生小贷等8家网络小贷公司已经设立,江西省第二家资产管理公司、首家清洁能源基金也在加紧推进,各类金融和类金融机构正在向新区加速汇集。
七、创新引擎持续发力
新区坚持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向科技创新要发展动能,相继与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儒乐湖新城建设中科院(江西)成果孵化和转化中心,重点转化、转移各类科研成果,推进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与中关村共建赣江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知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到赣江新区发展。同时,新区与南昌大学、华东交大等20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和智库建设方面加强合作,为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新区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等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第三节 赣江新区的发展特色、亮点与经验
在赣江新区批复设立一周年之际,新区全面梳理发展优势、短板不足和组建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思发展、谋发展、议发展,厘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奋斗目标,坚定了发展信心,确立了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0亿元,均比2015年(“十二五”末)翻一番,累计完成投资8000亿元,探索出一条产城融合、开放创新、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全省其他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赣江新区经验”。到2025年,再用5年时间,主要经济指标在2020年(“十三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经济体量占全省的比重大幅增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重点突出三大发展理念:绿色、开放、创新
(1)突出绿色发展。按照“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把生态作为赣江新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新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利用金融创新推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良性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开发建设模式。
(2)突出对外开放。按照“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支点的定位,实施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建设,打造“一区三口岸”开放平台,建设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中心,大力拓展国际开放通道,全面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努力将赣江新区打造成内陆双向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
(3)突出改革创新。推进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尤其是按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聚集地的定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赣江新区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示范区。
二、实施“1+5+4”三大工程
“1”就是以生态健康、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一个集中起步区建设。按照基础设施优先、环境优先、公共配套优先、产业优先“四个优先”的原则,重点打造28平方千米的儒乐湖新城。儒乐湖新城由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构成,产业新城通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领和带动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新区由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临湖特色小镇和国际社区共同构成。将集中起步区建成空间形态有特色、功能内涵有内容的生态健康城区、创新发展园区,具体做到:一是在规划建设上坚持高标准,充分考虑交通慢行廊道、滨水观光休闲带、丘陵缓坡的布局,形成组团式、园林式、嵌入式和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零尺度的空间特点,使新城多组团与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色城市新区。二是在推动建设上做到高效率,将新城骨干路网、地下综合管廊、生态湿地景观等工程进行打包招标、同步推进。三是在功能建设上力求高品位,一方面,加快新区公共配套和功能配套,将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引入新区。在加快水、电、气、通信等传统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同时,投资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向新区企业和社区集中供热、供冷。另一方面,围绕新城功能内涵,大力推进“一区四小镇”建设,即集聚总部经济、体验式商业、品牌酒店等高端业态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赣派文化、冬季运动、水上运动为主的文化旅游小镇;集体检、医疗、康复、养生于一体的健康活力小镇;以反映意大利时尚文化、体育文化为主的意大利风情小镇;以“互联网+”为主的创新创意小镇。
“5”就是以改革创新理念,打造五大功能性平台。一是以成立行政审批局为契机,打造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职能集中起来,开展事项集中审批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和指导服务,集信息与咨询、审批与服务、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察等于一体,实现“一口式受理,一条龙办理,一颗印章审批”。全面推广投资项目“承诺制”审批制度改革,探索优质服务与高效监管无缝衔接的有效模式。二是以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为契机,打造人力资源平台。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园区建设,深度发掘园区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功能。发挥新区高校多、职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的“三多”优势,积极打造综合性的人力要素市场、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基地和多功能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为新区乃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三是以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打造金融资本平台。围绕建设绿色金融示范区、金融生态集聚区、金融服务功能区、产融结合样板区,探索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吸引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业态进驻,构建金融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圈;加快建立各类要素交易市场,打造集大数据中心、备份中心、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发挥投、贷、债、租、证、保等协同作用,促进新区产业快速发展和创业创新,实现产业和金融的良性互动。四是以建设国家“双创”基地为契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建设赣江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为载体,以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通过开放合作,引导世界一流、中国前端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进驻,打造集技术、基金、人才、平台、科创园等于一体的创新发展综合体,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准和新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顶天立地”的创新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形成铺天盖地的“双创”集群,打造全国创新创业特区。五是以兴建综合交通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为契机,打造双向开放平台。利用新区区位优势,高标准规划赣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使京九高铁、昌九城际铁路、南昌地铁以及连接各组团的轻轨在这里无缝对接,吸引人流在新区聚集。依托南昌综合保税区、昌北机场、铁路物流园、龙头岗码头等平台,在现有空港基础上,拓展国际开放通道,加密昌北机场国际地区航线,推动中欧货运班列在新区开通,打造通江达海、水陆空铁多式联运新平台,建设江西首个国际多式联运中心。
通过上述五大平台的构建,既支撑服务赣江新区的发展,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江西全省的发展,将赣江新区打造成政策高地、成本洼地、环境宝地和产业聚集地,使新区成为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政策最好的改革示范区。
“4”就是以开放协同理念,加快4个组团产城融合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协同发展、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理念,赣江新区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尤其是抓住产业集聚发展这个关键点,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发展基础。一方面,围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有机硅、现代轻纺等主导产业,通过“补链—强链—延链”,以资源招商、资本招商、技术招商、以商招商、集成招商“五位一体”的招商模式,引入一批大项目落户新区,纵向形成产业链,区域形成生态链。另一方面,紧抓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聚焦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现代金融服务业等新经济、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让新旧动能在新区实现平稳接续、协同发力。最终,在新区构建以6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以N个专业园区为载体、以若干个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体系。
三、先行先试生态新城建设
2016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江西和福建、贵州3省作为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被纳入首批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国务院赋予赣江新区“两区两地”的战略定位,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绿色生态是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具体实施措施
(1)规划引领。新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在编制《赣江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时把生态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多规合一”,生态环境优先,规划已经明确发展底线——预留城镇空间以外的生态和农业空间共计260平方千米(赣江新区规划面积为465平方千米),占赣江新区全域的55%,各组团内部预留绿量约90平方千米,新区绿地(建设用地内部绿地+建设用地外生态农业空间)面积占总面积的75%以上。
(2)转变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思想,积极引领各组团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逐步淘汰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走绿色发展之路。
(3)生态新城——儒乐湖新城建设。新区正在全力推进“1+5+4”三大工程建设,其中的“1”就是指加快一个集中起步区儒乐湖新城的开发建设,儒乐湖新城的定位很明确就是“生态健康城区、创新发展园区”。
新城总规划面积约28平方千米,东至赣江,西至京九铁路,区域内儒乐湖、幸福河等绵延起伏,江湖河三大生态要素相交织,总体上形成了“山—城—湖—江”的良好生态格局。
儒乐湖新城的开发建设采用两大策略、坚持三大理念,即采用反规划和精明增长两大策略,坚持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三大理念,用足用活大自然赐予的生态厚礼,在赣江边上打磨出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儒乐湖新城坚持高起点规划。如滨江公园的规划设计,邀请国际顶尖规划团队——美国SWA公司规划设计,这个公司刚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奖。该奖项系美国最高级别的园林奖项,用于奖励在设计、规划、分析和信息传播4个方面具有卓越表现的风景园林作品。现在儒乐湖滨江公园已经开工,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其中湖面近2平方千米,绿化覆盖率超90%,将以“城之心、江之眼”为定位,打造中国最清、最绿、最酷的城市湖泊公园。公园还配有近12公里长的绿色环形廊道慢行系统,以生态、人文、产业为基础,打造湖滨示范区、城市文化广场、地景艺术区、生活休闲区、生态湿地岛及产业休闲区“六大板块”。
高标准开发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坚持环境优先(总投资15.6亿元的儒乐湖滨江公园及7公里长赣江岸线风光带等重大生态景观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坚持公共配套优先(包括区域集中供热、供冷系统等),坚持产业优先,正崛起成为赣江新区宜居宜业的“创新园区、健康城区、生态景区”。
第四节 赣江新区的发展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发展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新区主要的产业基础是手机、建材、家电、纺织等传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十分有限。传统产业仍需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新区亟须完善的产业规划和企业的集聚创新。
(2)服务配套匮乏。新区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配套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工程性缺水严重,标准厂房、给排水系统等建设滞后,支持创业的配套政策、优惠条件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影响投资者信心。跨行政区产业配套少,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少,不利于形成开放式产业链。
(3)高端人才不足。赣江新区“十三五”产业发展具有研发技术要求高、发展趋势信息把握灵敏、中高级技工人才要求强等特点,需要有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从事研发生产工作,而新区现有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多数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大型国有企业所掌控,人才流动性偏低。
(4)体制障碍明显。新区在整体规划新区实行扁平化管理,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较少,与传统的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对接存在一定困难;作为两市共建型新区,区内整合的任务较重,容易出现管理缺位,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传统的区域观念、相同的发展阶段,将强化一区两市的竞争思维,导致新区与中心城市体制机制对接不畅,不利于合作共赢。
二、应对策略
(1)突出绿色发展。按照“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把生态作为赣江新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新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利用金融创新推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良性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开发建设模式。
(2)突出对外开放。按照“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支点的定位,实施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建设,打造“一区三口岸”开放平台,建设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中心,大力拓展国际开放通道,全面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努力将赣江新区打造成内陆双向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
(3)突出改革创新。推进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尤其是按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聚集地的定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把赣江新区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示范区。
第五节 赣江新区发展对雄安新区的启示
一、打造生态新城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 “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 “美丽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引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美丽中国”建设要突出生态文明,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要保护和利用好;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要保护和发挥好。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江西拥有着良好的生态,这也是赣江新区发展的最大财富、优势和品牌。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且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是雄安新区的优势所在。此外,雄安新区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水系,未来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须始终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目标进行;另一方面,作为中央决策重大部署,雄安新区无疑是国家新区的升级版,应承担起为其他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示范的重任。要充分考虑白洋淀生态水域和当地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的蓝色空间保护,同时构建陆域生态绿色空间体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系统,使新区的发展融于优良的生态环境之中,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型新区。
二、创建滨湖临江社区
白洋淀周边的村域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将要规划成舒适的滨湖城区。居住的“舒适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取决于人的主观感觉。美的建筑形式、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空间尺度、愉悦的沟通与交流等,都能引起人的舒适感。
人文环境的营造,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延续和保留。白洋淀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文化、民俗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在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必然涉及旧城区的城市更新,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旧城公共空间的主要脉络是其起源于步行时代,符合人性化的基本需求,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寻找和梳理旧城镇中空间脉络,传承并适当地改造它,提升公共空间中的历史性环境品质。
绿色生态的原则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意营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雄安新区白洋淀湿地是其宝贵的生态资源,如何保护好自然生态和传承好历史文脉是城市公共空间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城市宜人性的关键。
三、传承历史文脉
雄安新区所辖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考古资料表明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以“容城三贤”为代表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宋辽榷场”为特色的商业文化和民族融合文化;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以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准确把握雄安地区历史文化的定位,梳理、总结、归纳其特色,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环境,诞生不同的民俗。雄安地区农耕与游牧文明相融的北方水乡民俗,包括村落民居、服饰、民间工艺等,都为新区规划理念和建设城镇与乡村共生共荣的新型城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注重保护、传承民俗生存环境,不仅能够彰显地域特有文化,还可以催生富民惠民的特色文化产业。特别是可以依托“华北明珠”——白洋淀创建非遗主题小镇,将有助于提升新区文化环境内涵,彰显水城共融的生态文化特色。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雄安新区是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的大国新城,代表中国新城形象,将是国际化、高端型人才的集聚之区,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的高地。当前由于县级财力有限,文化设施还较为低端。未来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建设国家级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创新文化体制机制,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区发展需求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民生,提升新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自豪感,让文化凝聚起新区发展的磅礴动力。
五、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赣江新区将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雄安新区的建设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支持新区从创新载体、运行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造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