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情报失察: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62/23912262/b_23912262.jpg)
第2章 情报失察研究综述
2.1 企业情报工作及情报失察
2.1.1 企业情报工作的发展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企业运营管理是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生产和服务,以达成企业目标的动态性活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之所以长期存在并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因为这种组织形式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满足社会需求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之间通过“竞争”来实现经济利益,达成战略目标,为了赢得竞争,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管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竞争优势。情报与企业管理的结合直接取决于市场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呈现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中情报工作的角色和作用各异。图2-1展示了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AF045/1273894020400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0_0001.jpg?sign=1739221911-i8UEbZd4LvA9iDW2RrKfcBk4z2wiD8o2-0-bbaaa608a43513542994ed84846509dc)
图2-1 企业运营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的发展阶段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角度,可大致将现代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工业化时代,以机械化技术驱动力,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标志。这一阶段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工厂规模扩大、生产过程和技术的复杂性增加,因此科学管理应运而生,以泰勒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重在解决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流程、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在企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整序和关联使它们变得有意义,同时便于储存和传递。此时,是情报工作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萌芽时期,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情报工作”,企业组织只是在自发地进行信息的整理和分类储存工作,其处理的内容也以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数据和信息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资本化时代,以劳动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要驱动力。此时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劳资矛盾加剧,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梅奥主持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推翻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社会环境、心理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大于物质条件和待遇,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同时,行为学派的管理学家提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以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对企业的生产活动、沟通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企业的运营管理发展到人本管理阶段,以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将对“人”的管理视为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强调人际交流、非正式组织、有效沟通和企业文化的作用。由于管理的重点从“物”转移到“人”,企业运营管理中产生的信息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变化性,对信息内容的抽取和精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资本化时代的企业管理者也面临更大的决策压力和更激烈的竞争,需要从外界得到某一主题的准确报告和情况分析,例如,不同生产方式对资金和人力的需求,销售方式对销售额的影响等等。企业的情报工作在此阶段即承担起这项职能,不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序和分析,同时还关注企业的经营环境,为管理者的特定需要提供经过初步分析的报告。此时,“企业情报工作”的概念尚未正式形成,多数企业将这项职能划归“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范畴。
第三个阶段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了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的运营管理也随之迈入现代管理阶段,计算机软硬件、集成系统被大量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理论层出不穷,因此也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时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带了企业竞争环境、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上的巨大转变,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理论能解决企业运营管理面临的所有问题,“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和“决策理论”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理论。由于内外部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以几何量级增长,信息的洪流使企业管理者发现:关键不再是如何能搜集到更多信息,而在于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决策所需的谋略和智慧。有效地利用信息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情报工作正式得以确立和成熟,并以为企业组织提供早期预警、支持决策过程、对竞争者进行评估和监控、对计划和战略的开发进行情报评估、信息收集和报告为基本职能。
进入21世纪后,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世界各国在对资本和劳动等有形资源竞争的基础上,逐步加剧了对无形资源(如知识、情报和信息)的争夺。赫迪·托夫勒断言,知识和情报将成为财富生产和军事实力的核心资源。财富的生产将以对信息的占有为基础,冲突源于全球信息的竞争。这会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由原来的一个国家内部企业间、区域间的竞争扩大到区域外、国家外,上升到世界范围,迫使一个企业必须由被动地参与竞争转变为主动地参与竞争。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将迈入新经济管理模式阶段。目前,企业的管理模式正处在从现代管理模式向新经济管理模式管理的转型当中,新的管理方法如“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创建”不断涌现,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企业文化的再造等手段,提升企业快速学习和灵敏反应的能力,以此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新经济管理模式尚未定型,内涵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当中,与现代管理模式交汇共融,现在还难以将其从现代管理模式中明确地划分出来。然而,可以预期的是,在新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情报工作的地位和意义将进一步突显出来,成为企业知识创新和知识资本增值的助推器。
从图2-1中可以看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情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其“竞争性”、“谋略性”和“商业性”特征被称为“竞争情报”,这个称谓也得到了商业界与情报界的广泛认可。目前,竞争情报依然是企业情报工作的主要形式与核心内容。本书中所涉及的对企业情报工作的讨论,均以竞争情报兴起后的企业运营管理为背景,视“企业情报”与“竞争情报”这两者为等价概念。
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认为,竞争情报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分析和传播有关经营环境、竞争者和组织本身的准确、相关、具体、及时的具有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情报。著名竞争情报学家、美国匹兹堡商学院教授约翰·普赖斯科(JohnE.Prescott)博士给出的定义是:“竞争情报是一种复杂的研究。它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是想要看到简单收集的统计数据、消息广告等以外的东西。竞争情报不是对特定问题的一时的回答,它是逐步地、有条理地、连续不断地和有系统地收集可能与全面竞争力有关的一切信息。竞争情报是要创造关于变化中的竞争环境的全面图像。”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理事长包昌火研究员认为,企业情报就是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产品,包括由此形成的情报或谋略
。王知津教授认为:“企业情报是指为达到竞争目标,合法而合乎职业道德地搜集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信息,并转变为情报的连续的系统化过程。体现竞争和情报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而中国竞争情报协会的陈峰研究员则认为:“如果一个术语如果有数十种定义,那么,一般说来这个术语的准确含义是一个从最宽泛到最严格其间增加了不同约束条件的定义谱带。考察谱带内容及其核心,可以准确地理解该术语的含义。”
竞争情报的定义谱带如表2-1所示。
表2-1 竞争情报的约束条件、核心部分及谱带内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AF045/1273894020400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2_0001.jpg?sign=1739221911-mhu9LG3AzUx9LeTfvkyhU1mi7X575bWK-0-0f1a7dd97cd7cdb490506ee24859a4a1)
通过这条定义谱带,也可以总结出企业情报工作的基本内涵:即在法律法规约束下,以企业组织为主体,开展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研究,以支持企业的决策制定,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需求定向、信息收集、整合分析、情报生产和传播。
2.1.2 企业情报工作的研究热点
为了解企业情报工作的研究热点,笔者收集了2000年至今国内外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ISI的WebofKnowledge (WOK)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并以ProQuest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作为补充。英文数据库的检索策略是:标题中含有businessintelligence OR competitiveintelligence OR enterpriseintelligence;中文数据的检索策略是:主题词中含有“企业情报”OR“竞争情报”OR“商业情报”OR“公司情报”;共检得英文文献779篇,中文文献1426篇。首先,对检索所得的国内外文献提取关键词。其次,对关键词进行数据整理,剔除intelligence、情报等与检索主题相同的词,修正关键词中的错误,合并同义词项。然后,利用Bibexcel软件对经过清理的关键词进行排序,抽取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构成高频词表,结果如表2-2和表2-3所示。
表2-2 国外企业情报工作研究领域的高频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AF045/1273894020400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3_0002.jpg?sign=1739221911-biF1jKYDbseE9Z9nPFqMRiVmyFKVglVk-0-b9fe28f9a5bf0281a17a96ff7b00479b)
表2-3 国内企业情报工作研究领域的高频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AF045/1273894020400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4_0001.jpg?sign=1739221911-2kF7QIvlyxJn7ZbIVtDlKMqgoWlU3emm-0-87c721c12799b31dad1d0c472213fa3b)
从这两个高频词表中可以发现,国内外情报工作研究的热点分布有所不同。国外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技术”与“战略”这两大领域。技术方面的研究关注情报获取和分析的技术,如数据挖掘、联机数据分析(OLAP)以及情报工作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趋势跟踪方面的应用等;战略方面的研究则关注情报工作在企业战略规划、竞争战略制定中的功能和作用。国内对企业情报工作的研究热点则集中在竞争情报工作、反竞争情报研究、知识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的融合和人际网络情报。具体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包括如下内容。
1.获取情报的技术
对情报获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报搜集技术和情报分析技术。RanjitBose和Nordstrom RichardD
等学者探讨了网络信息搜集技术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网络信息搜集技术包括网络搜索引擎、文本和Web挖掘工具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追踪信息来源,筛选大量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有利于提高信息搜集的质量和效率。目前,随着网络信息的剧增,Web数据挖掘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情报活动。Web数据挖掘分为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挖掘。Web内容挖掘用于网页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用于潜在的Web链接结构模型挖掘,Web使用挖掘用于Web使用数据模式挖掘
。在情报分析技术方面,一方面延续了对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SWOT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和标杆分析等传统分析方法的研究,探讨这些经典的分析技术如何与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开拓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方法,如利用可视化技术来联结并展示分离的信息、孤立的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对未来情景的预测,基于贝叶斯定理设计早期预警系统等。石梦贞(Meng-JungShih)等人提出了一种预测专利趋势变化的新技术。该技术由专利撷取器、专利变压器、专利指标计算器和模块变化检测4个部分构成,并把专利趋势变化划分为4种类型:新出现的专利趋势、意想不到的专利变化趋势、增加的专利趋势和消亡的专利趋势,通过对专利趋势的精准预测支持企业的研发战略。此外,NemravaJ.和KliegrT
等学者认为,语义系统在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能提供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情报产品,支持精确检索和知识获取,提升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度。
2.情报与企业战略
2.情报与企业战略
情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一直是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情报如何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的方法和路径的探讨,二是对情报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具体应该用的案例研究。Peter R. J. Trim探讨了情报如何促成企业营销战略的转型,定中具体应用的案例研究。R. Dale Wilson
研究了网络来源的情报对企业市场战略制定的影响,Constantinos-VasiliosPriporas
和Graham Leask
等学者主要是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了情报与战略的关系,前者研究了希腊企业的情报实践,后者分析了情报对制药业的竞争策略的影响。总的说来,情报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驱动力,通过管理风险、减少组织脆弱度、增强组织抵御竞争对手的能力等多种方式促进战略进程。企业情报工作包括支持战略决策和行动、预警、确认特定市场的关键竞争者等,对企业绩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企业情报工作的价值在于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竞争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长处、短处、战略、目标定位和可能的反应模式,迅速制定战略决策,加强整体战略规划,使组织能更好地承受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对企业而言,评判情报工作的质量和绩效可以从其功能是否充分发挥,是否符合准确性、客观性、可用性、相关性、迅速和及时等特点,以及情报工作的投资回报率(ROI)等多方面着手。了解企业情报工作的本质,掌握情报工作绩效的评价方式,对更好地发挥情报的战略支持功能至关重要。
3.反竞争情报研究
国外的文献中鲜见以“反竞争情报”作为独立主题的研究,一般将其作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功能之一进行论述,而国内情报界则非常关注反竞争情报的研究,以此为主题的论文也较多。这与我国竞争情报工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竞争意识淡薄、泄密情况严重的现实相符合。反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向。
第一,对反竞争情报工作的流程与步骤的研究。JerryP.Miller提出反竞争情报工作由需求定义、竞争对手评估、弱点评估、制定对策并实施和效果分析这五大步骤构成。曾忠禄
提出运用公开信息保护方法(OperationsSecurity, OPSEC)来开展企业的反情报工作。OPSEC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关键信息、分析可能的威胁、分析自身脆弱点、评估风险和采取对策这五个方面。JohnA.Nolan
认为竞争情报工作与反情报工作具有共同的步骤和相似的特点,应将这两项工作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他提出了“竞争情报与反情报融合模型”,在该模型中,竞争情报的工作的步骤是定义需求、搜集信息、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成果传递,而反情报工作的步骤是定义需求、评估竞争对手、评估弱点、制定对策、使用对策和效果分析。
第二,对反情报方法、工具、技术的研究。包昌火、谢新洲等学者提出反情报技术包括堵塞漏洞和误导信息两方面。堵塞漏洞是指控制新闻、公关档案、技术论文、演讲、参观、雇员、广告、网页、司法诉讼等途径的信息流出;误导信息则指有意释放虚假信息或迷惑性信息误导对手。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泄密有多种途径,如企业网站、与企业交易的第三方、搜索引擎、专利和商标网站、网络病毒和黑客攻击与企业内部员工泄密等,张法明
认为应该从制度、组织、思想、法律、技术等多方面开展反情报工作。JohnJ.McGonagle和Carolyn M. Vella
认为,反情报的两大基本手段是掩蔽(cloakingprogram)和迷惑(disinformation plan),他们指出对“人”的管理在反情报工作中至关重要。而且对企业所有信息进行管控是不现实的,必须分清哪些信息属于关键信息,对这部分信息加强保护和控制。还有些学者(罗超,2006)从信息安全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角度对企业反情报工作进行了论述。
4.知识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处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目前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情报工作与知识管理的融合上。邱均平、段宇锋是国内较早从事知识管理与情报工作关系的学者,他们在《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一文中对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了比较研究。盛小平、王新敏
则将实施知识管理作为促进我国企业情报工作的主要措施,认为知识管理可以优化情报工作的流程,有利于情报工作的创新,可有效提升情报搜集技术、分析技术和传递服务的水平。
企业情报工作所收集的信息和知识需要借助知识管理,才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最恰当的内容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而知识管理需要借助情报工作,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使之融入组织内部的知识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事实上,企业的情报工作与知识管理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多有交叉之处。黄蕾从知识创新机制、决策支持机制和市场反应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企业情报工作与知识管理的整合,提出了知识管理与企业情报工作的整合战略,即以提升企业的智能竞争力为战略目标,对企业的技术、文化、流程、组织结构等各方面协调统一,实现从“人的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换,最终促进人力资本转化为智能资本,提升企业的整体智商和决策水平。
杨洋构建了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共享平台结构模型,采用四层结构模型:用户层、应用服务层、数据服务层和基础信息层。整个情报过程以规划定向为起点,以情报评估为终点,在其中交织着知识管理的思想,应用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如智能搜索引擎、分析代理、知识网络和本体论等。除了知识库的整合外,还可以运用技术手段将商业情报的收集与传播流程集成到知识管理系统中,共享知识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
J.P.Herring和JohnPrescott等学者重点关注企业开展的情报项目如何强化企业的知识基础,以及竞争情报的流程和产品与其他知识产品和流程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焦点集中在识别和内化竞争情报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人际情报、组织文化和组织流程分享情报知识。
5.人际网络情报
对人际网络的研究最早源起于社会学领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离”理论和KarlPolany提出的“嵌入性”理论推进了人际网络的研究。John Prescott对人际网络在企业情报研究领域内的应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认为人际网络是获取信息、拓展情报源的重要手段。在为《竞争情报丛书》所作的序言中,Prescott将建立企业情报网络作为西方竞争情报工作的四项经验之一大力推广,认为它将大大改变情报工作的固有模式,提升情报工作的效率。我国最早对人际情报网络展开研究的是包昌火研究员和谢新洲教授,在他们主编的《竞争对手分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人际情报网络的概念、构成、构建方式及管理方法。吴淑燕探讨了人际情报网络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晏创业则从人际情报网络的构建、管理与优化等方面研究了人际情报网络与企业情报系统的融合。
2.1.3 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情报失察研究
为了解企业运营管理中情报失察研究的概况,笔者对CSCI、Emerald、Proquest和中国期刊网学术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检索策略是以“商业情报(BI)、竞争情报(CI)、企业情报(EI)”与“失误(Fault)、失败(Failure)、错误(Mistake)”构成不同组合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所得一共只有3篇相关文献:张振生的《解析商业智能失败的根源》、缪其浩的《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情报失察调查》以及Stanley A.Feder的《Overcoming 'mindsets':whatcorporationscanlearnfromgovernmentintelligencefailure? 》,尚未出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或论著。这说明,该主题还没有形成比较独立的研究领域,在理论基础、研究框架和内容上还存在诸多空白区域。目前,对该主题的研究和探讨多是零星分布在其他相关领域内,如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企业信息安全、情报的危机预警功能、企业决策过程等主题时注意到了情报失察某些方面的表现,并提出了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但总的来说,目前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危机管理角度探讨企业情报工作出现失误的原因
企业的危机管理与情报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危机迫近时的动员和准备、危机爆发时的处理和危机结束后的总结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参与。一旦情报工作出现失误,势必会影响企业危机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的著作中剖析了情报不能有效支持危机管理的原因。麦克卡瑟(ShaunP.McCarrthy)认为,发生危机时组织中决策者和情报生产者的关系较日常状态有了很大改变,因此也带来了沟通渠道、情报生产和服务方式上的不同,如果情报人员不能认识到变化的必要性或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将会导致情报工作难以满足危机管理的要求。
里维拉(Joseph H.deRivera)提出在危机管理中额外增加的管理团队与企业情报部门是否能沟通合作,以及情报部门与危机管理者之间能否保持良性互动决定了情报工作能否有效支持企业的危机管理。
郑德俊在《企业危机信息预警的偏差现象分析与防范》一文中,重点研究了情报工作在企业危机预警阶段发生的偏差,如预警不及时、预警目标不明确、预警信息传递障碍、预警信息应用不及时等。作者指出,造成危机信息预警出现偏差的原因包括信息人员的低素质、技术系统的设计缺陷、落后的危机观念、危机预警激励不足导致的不作为现象等。因此,需要从树立危机意识、强化培训、完善危机信息预警过程以及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四个方面来防范偏差的发生。
周玲在《危机管理中导致情报失误的因素》一文中提出,危机管理中情报工作失误的原因包括交流问题(communicationproblems)、官僚政治问题(bureaucraticproblems)、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impediments)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障碍(ideologicalandpolitical obstacles)四个方面。
2.对企业决策失误与情报工作关系的探讨
胡原、姚霞在《简论决策失误的要素及减少决策失误的对策》一文中,将决策失误最重要的原因归结为:“……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信息,原来的决策方案没有将其囊括其中,于是就会出现原决策方案与事物后来出现的新情况不相一致的现象,也即人们原先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脱节。这样就产生了决策失误现象。”此段论述将信息的缺失视为导致决策失误的关键。杨文欣
在《我国中央政府决策的信息保障研究》中,对决策中信息失灵的问题作出了更深入的探讨,提出信息失灵的类型有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准确、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及时和信息过载。而导致信息失灵的根本原因则包括决策问题的广泛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科层制官僚机构的影响、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失误、信息有意被扭曲以达到某种目的、技术或制度的障碍和决策主体的信息转化与吸收能力。
伦纳德·M.富尔德(Leonard M.Fuld)在其著作《商业情报:看穿混乱、失真、谣言和烟幕》一书中写道:目前,对大多数决策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被烟幕、谣言和失真包围。竞争对手总是在放烟幕弹,市场也充斥着大量信息和流言,使经理们作出不恰当的反应或根本忽视了危险的信号。……人的心智有时也会排斥事实,从而妨碍获取正确的情报。分析和接受关键情报时,心理因素会带来很大的干扰。导致情报不能浮出水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简单否定、自我合理化、群体思维和“这里不适用”的态度。
莫因徳·达哥、派垂克·吉本斯和普赖斯科特等人的研究从“信息流”的视角剖析了企业决策失误的成因。他们认为,企业发生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因为各种障碍无法有效参与到决策进程中。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行为机制、行政机制、组织体系和思维模式是阻碍信息流的主要原因。行为机制指的是与个人的人格和特性有关的因素;行政机制包括管理者们的不同目标和愿望;组织体系包括决策过程、信息技术和奖励系统;思维模式则是指管理者们各不相同的组织和解释信息的思维模式。其中,组织体系和不同的思维模式是信息流动的主要障碍。这四项机制同时也会造成企业情报工作的低效或失误,无法发挥应有的决策支持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对企业的决策失误进行研究,认为决策者对威胁或机遇的识别判断能力与其决策质量紧密相关。因此,情报工作如能有效激发决策者的警觉反应,就有助于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迪安·普认为,决策者把关于对手的“损害能力”与“损害意图”的信号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威胁认知。信号越弱或越模糊,心理倾向的影响就越大;心理倾向越强,其对信号解释的影响就越大。
3.从企业情报工作开展与情报系统建设方面进行的研究
在探索企业情报与企业管理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情报收集、分析以及使用环节出现的错误,如文森特·P.巴拉巴在《倾听市场的声音》一书中详细地解释了市场信息搜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差,芭贝特·E.本苏桑在《商业竞争分析》一书中指出了商业情报分析中的陷阱。这些研究关注了情报工作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的失误。
信息泄露也可被视为情报失察的一种类型,罗雪英、邹凯在《论竞争情报与企业信息安全》一文中探讨了企业信息泄露的途径,如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企业员工以及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第三方,并论述了如何从意识、制度、技术和法律这四个层面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
还有数量众多的论著从正面探讨如何促进企业情报工作开展和提高企业情报工作效率,如包昌火研究员和谢新洲教授主编的竞争情报丛书、贺德方与关家麟研究员主编的《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赖茂生教授撰写的《信息资源管理教程》、冷伏海教授撰写的《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等著作,研究了企业情报工作与信息管理的结合,网络环境下企业情报工作的特征、中小企业情报需求的特征、关键情报课题开发以及企业情报系统构建中需注意的问题等。这方面的研究提示了企业情报工作中的关键节点和决定情报工作成败的要素,对企业情报失察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2.1.4 对研究热点的述评
1.企业情报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分析中发现,datamining、datawarehouse、technologyinnovation、ontology、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作为关键词频频出现,显示了企业情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企业处于信息的洪流当中,然而决策需要的关键信息往往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高效率地处理海量数据,节省大量人力,并且能以模仿人类智能的方式完成初步的分析工作,成为企业情报不可或缺的工具。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领先于国内的进展,我国目前对企业情报领域的技术研究尚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
2.企业情报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时代,“情报”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从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情报与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战略、决策、核心竞争能力联系紧密。国外的研究较为重视“情报”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作用,包括战略制定中的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商业秘密保护等关键功能。将情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用它来指导决定企业命运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无疑肯定了情报作为核心能力的地位。国内的研究除了关注基于情报的企业战略外,还关注企业的信息化、情报环境、企业管理与情报的结合等问题,这是由目前情报在我国企业界的应用状况决定的。企业情报传入我国初期正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正式的市场竞争并没有成形,因而不受重视。直到21世纪初,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也使得一些优秀的企业直接感受到国际竞争的压力,企业情报才逐渐进入企业家的视野。到目前为止,企业情报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地域差别明显,发展状况并不均衡。所以,一部分领先开展情报工作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情报核心能力建设”阶段,一些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还在探索如何将情报工作与企业信息化相结合,如何建立适合自身的情报系统。学术研究应该与实践领域相结合,尤其是情报学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目前的中国工商界情报应用状况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就出现了多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热点并存的现象。
3.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国内外对于企业情报的研究成果斐然,对于新技术的探索拓展了企业情报的研究方法,·22·提升了情报产品的质量;对于情报功能的深入挖掘准确定位了情报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情报与管理相互关系的研究为不同类型企业的商业情报实践找到了准确的接口。然而,不足之处也同样明显。首先,情报归根结底是一种智能活动,情报产品是人类思维能力的结晶。情报活动中“人”的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都很难取代人在情报工作中的功能。而近年的企业情报领域内出现的“泛技术化”倾向则认为情报的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软件得到实现,这一点需要得到纠正。其次,没有将“情报失察”作为独立的研究主体。由于目前对企业情报失察的探讨都是在其他主题的研究框架之下,作者往往选取情报失察的某方面表现、特征进行讨论,所作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所得出的结论也难以普遍适用;事实上,任何错误的形成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对企业情报中出现的失误进行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反观企业情报理论和实践中的缺陷,提供常规思维忽略的解决途径。第三,不同研究者对于企业情报失察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并未达成共识,对如何评判情报失察没有做出深入的研究。关于企业情报失察现象的探讨往往基于军事情报或政府情报的实践经验之上,缺乏对其特殊性的关注。第四,缺乏对企业情报失察的实证研究。现有成果以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