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图索引

图1 设计研究循环流程图…………………………………………… (23)

图2 本研究的设计研究循环流程图………………………………… (42)

图3 本研究的设计研究框架………………………………………… (43)

图4 本书框架………………………………………………………… (43)

图1—1 知识连续体DIKW 示意图…………………………………… (56)

图1—2 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发展过程…………………… (66)

图1—3 学习的三种隐喻……………………………………………… (76)

图1—4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78)

图1—5 学习系统多维度分析框架…………………………………… (84)

图1—6 贾维斯的综合学习理论框架………………………………… (92)

图1—7 在线学习的临场理论模型…………………………………… (93)

图1—8 交互式学习模式……………………………………………… (94)

图1—9 左右脑平衡与学习变革……………………………………… (96)

图1—10 全人教育的学习活动模型………………………………… (97)

图2—1 知识时代学习系统构建的基本框架……………………… (107)

图2—2 学习系统模型的多维指向………………………………… (108)

图2—3 社会发展脉络中的协同学习……………………………… (110)

图2—4 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 (113)

图2—5 协同学习系统的框架指向: 3ACHs ………………………… (119)

图2—6 协同学习场………………………………………………… (123)

图2—7 五场协同模型……………………………………………… (129)

图2—8 场域动力学………………………………………………… (131)

图2—9 学习理论视野的学习个体与环境作用关系的连续体…… (134)

图2—10 知识是条河………………………………………………… (137)

图2—11 协同学习视野中的知识生态与个体发展空间…………… (138)

图2—12 学习作为网络联结………………………………………… (139)

图2—13 协同学习的记忆机制……………………………………… (144)

图2—14 知识的协作建构流程……………………………………… (156)

图2—15 协同知识建构模型………………………………………… (158)

图2—16 协同学习生态链…………………………………………… (159)

图2—17 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 (160)

图3—1 深度互动的全维模型……………………………………… (167)

图3—2 远程教育中的交互模式…………………………………… (172)

图3—3 教育的单向传播模型……………………………………… (174)

图3—4 教育的双向传播模型……………………………………… (175)

图3—5 基于汇聚共享的教学传播系统构成……………………… (175)

图3—6 问题聚类工具举例………………………………………… (178)

图3—7 协同学习系统中的群体记忆共享………………………… (179)

图3—8 知识建构中的思想中心…………………………………… (193)

图3—9 渐进探究学习的模式: 知识的深度建构…………………… (195)

图4—1 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互动演变………………………… (214)

图4—2 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角色和功能………………………… (215)

图4—3 技术在学习系统中的形态演变…………………………… (218)

图4—4 协同标注工具的策略模型………………………………… (226)

图4—5 问题标注与汇聚可视化…………………………………… (227)

图4—6 协同知识建构用户界面…………………………………… (228)

图4—7 专家视角的Coin 模型值(左) 和新手视角的Coin 模型值(右) ……………………………… (234)

图4—8 协同学习工具套件的系统框架示意图…………………… (236)

图4—9 协同学习工具套件系统组成示意图……………………… (238)

图4—10 知识标注工具应用环境…………………………………… (239)

图4—11 协同思维工具工作流程图………………………………… (240)

图4—12 协同建构工具教师端工具界面…………………………… (242)

图4—13 协同建构工具学生端工具界面…………………………… (242)

图5—1 协同学习设计模型………………………………………… (249)

图5—2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 (249)

图5—3 支持协同学习的典型学习范式…………………………… (250)

图5—4 支持知识建构的协同学习活动结构……………………… (252)

图5—5 协同学习场域分层………………………………………… (256)

图5—6 协同学习场域设计模型…………………………………… (257)

图5—7 知识建构型学习空间结构………………………………… (270)

图5—8 活动体验型学习空间结构………………………………… (271)

图5—9 多场互动型学习空间结构………………………………… (271)

图5—10 协同学习教学设计模式…………………………………… (274)

图5—11 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277)

图6—1 协同知识建构知识点图式………………………………… (283)

图6—2 google 组件notebook 界面………………………………… (292)

图6—3 两轮实验的数据均值对比………………………………… (295)

图6—4 两轮实验的五组数据的标准差比较……………………… (296)

图6—5 信息共享阶段情况………………………………………… (300)

图6—6 观点比较阶段情况………………………………………… (301)

图6—7 合作协商阶段情况………………………………………… (301)

图6—8 知识建构阶段情况………………………………………… (302)

图6—9 意义达成阶段情况………………………………………… (303)

图6—10 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 (312)

图结—1 协同学习系统全维框架……………………………………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