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近年来,文学流派和群体研究已逐渐成为明清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诗、文、词、戏曲等各类文体相关的文学流派和群体均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专著、论文大量涌现,举凡明初的台阁文人群体、茶陵诗派、闽中诗群、越中诗群、江右诗群、吴中诗群,明中期以来的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清代的神韵、性灵、格调、肌理、浙派、湘乡、汉魏六朝诸诗派,遗民、贰臣、布衣、寒士、京台诸诗群,西泠、阳羡、柳州、浙西、吴中、常州诸词派,桐城、阳湖诸文派,吴江、临川诸戏曲流派,或爬梳史料、揭橥史实,使这些曾经活跃于文学史上的流派和群体重新浮现出来,焕发出历史的光彩;或重新思考、定位评价,使一些被误读、误解的流派和群体抖落历史的尘埃,得到全新的认知。受这一研究氛围的影响,也出于我和同学们对明清文学史实和研究走向的把握,这些年我指导的大部分博士研究生都选择明清文学的流派和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着力思考文学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构成问题。泽琴那一届共毕业了两位同学,一位以《乾嘉幕府与文学研究》为题撰写了博士学位论文,泽琴则选择“清初扬州诗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孙枝蔚与清初扬州诗群研究》正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清初扬州诗群研究——以孙枝蔚及其交游圈为中心之考察》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
清代初年的扬州,是在“扬州十日”的屠城惨剧之后逐渐恢复起来的,再加“通海”、“科场”、“奏销”等大案的风波迭起,文人们普遍惊魂未定,抱团取暖式的聚集又使他们很快汇聚起来。对于这样一群立场不同、信仰各异、心态复杂的文人,他们的生存环境如何,他们的人员构成如何,他们的聚散缘由怎样,他们的创作追求是什么,他们在当时文学生态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如何把握这一诗人群体的创作个性,选择何人入手方可提纲挈领?如此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这部学术著作中加以解决。《孙枝蔚与清初扬州诗群研究》以清初著名诗人孙枝蔚为纽带,把顺康之际的扬州诗人作为一个群体进行整体观照,考察扬州诗群的交游、雅集、创作和诗学思想。其中,地缘文学研究视角的选择,凸显了特殊地域生态下一群特殊文人群体的生存土壤。文人交游、文人雅集和文人心态研究视角的选择,既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语境和生活情景,又赋予诗人以鲜活的生命。对诗群成员构成的挖掘和梳理,既理清了清初扬州诗群成员的基本面貌和群体形象,又为诗群交游和雅集图景的勾勒奠定了基础。对诗群创作的主题取向和诗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既揭示出清初扬州诗群成员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共同特征,又展现了诗群成员在特有的人格精神支撑下和有力的诗学实践中所构建的具有独特品格的诗学思想。不难看出,作者不仅对所选研究对象的作品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阅读,而且有深刻的体会和见解,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现清初扬州诗群的全貌。同时,该著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结构完整,行文流畅,有力推动了清代文学流派和群体研究的发展,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专业功力和良好的学术修养。
记得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专家们对论文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又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针对专家在论文评审意见中所指出的问题和答辩委员们所提的建议,泽琴都认真对待,对论文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补充。但是,如果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这一论题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比如,清初扬州诗群成员众多,《孙枝蔚与清初扬州诗群研究》在第一章第四节“清初扬州诗群的构成”中虽进行了简要介绍,但大量重要诗人的交游和创作状况仍不清晰,文献解读和考察对比均未进行,清初扬州诗群的网络构成和整体形象还无法全面把握。还有,该书对清初扬州诗群创作的主题取向设专章进行论述,但对这一诗群创作的艺术追求和诗歌创作中所呈现的艺术趣味却没有涉及。其实,清初扬州诗群的代表性诗人,无论孙枝蔚、吴嘉纪、邓汉仪、冒襄,还是汪懋麟、吴绮,都是艺术个性非常突出的诗人,有着独特的诗艺追求;另外,这些诗人之间在频繁的雅集和交流过程中,诗学追求和诗歌风格也有融合和趋同现象。所有这些,都需要在进一步爬梳史料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好在泽琴已在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更多的时间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我殷切期望她对清初扬州诗群的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继续求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是为序。
张兵
2015年国庆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