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铁道游击队之名
一提到铁道游击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著名作家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刘知侠1918年出生在河南省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11岁才入半工半读小学读书。小学时,曾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1938年刘知侠在陕北参加革命,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8—1939年,曾随抗大一分校两次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些生活的积累,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打下坚实的基础。抗大毕业后,他留校继续学习军事,结业后赴山东,到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从事战地文化工作,并开始为《大众日报》撰稿。
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创作源于一次邂逅。1944年夏天,山东军区在莒南县的坪上召开全省的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各个军区选拔的战斗英雄、模范云集坪上,将自己的战斗事迹在大会中报告,然后进行评选,评选出的英雄、模范由山东军区授予荣誉称号。根据地的报刊记者和编辑人员都参加了大会。一方面可以为大会服务,帮助会务人员整理和编印英雄、模范的战斗事迹材料;另一方面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采访,准备素材进行宣传报道。当时在《山东文化》编辑室工作的刘知侠参加了这一活动。铁道队的队员徐广田在大会上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授予“铁道英雄”的荣誉称号。他在大会上谈到铁道队的惊人战斗事迹,在与会者中引起轰动。刘知侠就是在这次英模会上认识了徐广田,了解了铁道队的战斗事迹。
正巧,那时铁道队的政委杜季伟在党校学习。刘知侠又专门去党校采访了杜季伟,从而对铁道队的整个战斗事迹有了一个更详尽的了解。铁道队的英勇事迹激起刘知侠强烈的写作欲望,他决心把这些事迹写出来,分享给更多人。
铁道队的英雄人物大都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甚至有点江湖好汉的风格。他们的战斗事迹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当故事来讲。如“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打高岗”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等。刘知侠把握住这些特点,准备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来展现铁道队的战斗事迹。
在动笔前,刘知侠经常把采访到的铁道队的英勇事迹讲给身边的同志们听,大家都喜欢听。于是刘知侠开始草创铁道队的章回体小说并在《山东文化》上连载。连载两期后,刘知侠接到了铁道队的来信,来信邀请他到铁道队去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斗争生活。
此后,刘知侠在1944年和1945年两次到铁道队去,同游击队员们生活和战斗在一起,积累了大量真实丰富的创作素材。1952年,刘知侠请了一年创作长假,在济南大明湖畔创作《铁道游击队》。
关于小说定名为《铁道游击队》的原因,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中曾这样解释:“我动手写铁道游击队的章回体小说了。当时还是真人真事。我写了草创时的一部分,在好心的编辑同志的鼓励下,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了。当时的标题是‘铁道队’。因为在战争时期,他们就叫这个名字。全国解放后,我写这部长篇小说时,为了点明它的战斗性,所以就加上‘游击’二字,标题就改为‘铁道游击队’了。”[1]十年磨一剑,从1944年邂逅,到1954年成书,刘知侠用了整整10年时间来打造这一名作。
一部好作品必将被历史所铭记。1954年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一经面世,就受到了读者广泛欢迎,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成为全国人民争相传诵的革命文学经典。并先后被翻译成俄、英、法、日等八国语言流传海外,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
《铁道游击队》走上银幕是在1956年,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优美动听,被几代人传唱。影片是战争题材与传奇色彩的有机结合,严肃紧张与幽默诙谐的绝妙搭配,重大的历史背景与浓厚的乡土气息的相互辉映。在同时代和同题材的电影作品中,《铁道游击队》都算得上是上乘佳作。
1986年,根据小说改编的12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与观众们见面了。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大胆创新,以新的文学思想和生活积累、哲学思考,进行了新的认识与体验。
除电影、电视剧外,以小说《铁道游击队》为蓝本改编的连环画、舞剧、现代京剧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通过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铁道游击队的英勇事迹广泛传播开来。
二 铁道游击队之实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部队的番号或者代号是“铁道游击队”,那么,刘知侠笔下的“铁道游击队”又是指的哪支部队呢?刘知侠在《〈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中曾指出:“我动手写铁道游击队的章回体小说了。当时还是真人真事。我写了草创时的一部分,在好心的编辑同志的鼓励下,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了。当时的标题是‘铁道队’。因为在战争时期,他们就叫这个名字。”[2]显然,刘知侠笔下的“铁道游击队”就是指“战争时期”的“铁道队”。名叫“铁道队”的这支部队正是刘知侠当时采访的徐广田和杜季伟所在的部队,也就是他后来曾两次去体验生活和战斗的部队。这是一支主要“活动于津浦铁路鲁南段、临(城)枣(庄)支线和枣台支线上”[3]的小型抗日武装,他们“夜袭洋行、飞车搞机枪、破坏铁路、炸掉桥梁、截货车、打票车、拔据点、断通讯,搞得敌军惊恐万分,他们保护交通线,护送近千名干部过路均安然无恙”[4]。这支具有传奇色彩的部队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情报站时期,即铁道游击队的创立时期。时间是从1938年3月临城抗日情报站建立到1939年6月临城铁道队建立。临城抗日情报站是苏鲁豫皖边区特委路西交通站所属的情报机关。1938年10月建立的枣庄抗日情报站在战斗序列上隶属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主要任务是做好情报工作,以减少抱犊崮根据地军民在日伪军的扫荡中的损失。
第二阶段是成立铁道队时期,即铁道游击队的巩固时期。时间是从1939年6月临城铁道队建立到1942年12月鲁南铁道大队被编入鲁南独立支队作二大队。在战斗序列上隶属苏鲁支队,主要任务是做好情报工作的同时,武装袭扰日伪军,保证秘密交通线的畅通。
第三阶段是编入鲁南独立支队时期,即铁道游击队的发展壮大时期。时间是从1942年12月被编入鲁南独立支队作二大队到1944年9月鲁南独立支队番号撤销,二大队恢复“鲁南铁道大队”番号。在战斗序列上隶属鲁南独立支队,主要任务是确保秘密交通线的畅通,抵御日伪顽的进犯。
第四阶段是铁道游击队的转型升级时期。时间是从1944年9月恢复“鲁南铁道大队”番号到1946年11月“鲁南铁道大队”番号撤销,部队改编为鲁南军区特务团一营二连。在战斗序列上隶属鲁南军区,接受了驻枣临一带的日军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的投降。为适应斗争形势的变化,鲁南铁道大队的番号再次被取消,队伍升级为主力部队。
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主要情节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情况加工的,故事传神、精彩,但难以反映这支抗日武装的全部历史。铁道游击队以抱犊崮根据地主力部队为后盾,以微山湖为依托,活跃在津浦铁路、临枣支线、台枣铁路三条铁路线上,打票车、劫货车、扒铁路、炸桥梁,神出鬼没,飘然而至,隐忽而逝,有力地打击了敌军,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传奇。具有传奇般经历的铁道队英雄们,被人民群众称为能飞檐走壁的“侠客”,日伪军称为能从天而降的“飞虎队”,八路军首长称其是坚持在敌占区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是“怀中利剑,袖中匕首”。[5]
纵观整个铁道游击队的发展历史,这支部队的活动区域是动态变化的,总体方向是由东向西沿铁路迁移。最初是在枣庄,联系枣庄东北部抱犊崮山区根据地。暴露后,沿枣临铁路西迁至齐村,再迁临城,在敌人打压下,进一步西迁到微山湖一带,以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为生活基地。当敌人出动大部队围剿时,他们就暂时隐蔽到山区去休整提高;敌人一撤退,他们就立即出山,寻找机会在铁路线上继续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三 铁道游击队之乡
铁道游击队的事迹经刘知侠的妙笔描绘而名扬天下,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人最骄傲的名片之一。一提到铁道游击队,人们自然就想到了枣庄。
其实,枣庄是一座“因煤而建、因运而兴、因战而名”的城市。素有“煤城”之称的枣庄,早在唐宋时期便有人家在此地依几棵老枣树而居,开展采煤活动,并由此形成村落而得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煤价逐渐上涨,枣庄地区的煤田由手工作业过渡到机器开采,产煤量大幅度提高。1878年创办山东峄县中兴矿局,至1931年“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峄县中兴公司”。[6]
1899年,山东峄县中兴矿局负责人张莲芬为运煤计,上疏请修台枣专用铁路。11月15日,清政府准奏,但因资金不足未能动工。1906年4月,张莲芬筹集白银40万两,再加上向德国洋行的借款,台枣铁路才于1908年9月正式开工。1910年,台枣铁路铺轨完毕,1912年1月全线通车。这是当时山东省唯一的一条商办铁路,全长42公里。
临(城)枣(庄)铁路支线是为外运枣庄的煤炭而兴筑的。1912年台枣铁路全线通车,将山东峄县中兴矿局所产煤炭由枣庄运至台儿庄运河码头,再沿运河河道水运南下,但遇旱季运河水浅或冬季河水结冰,行船受阻,就会影响煤炭外运。故又请求清政府修筑津浦铁路临枣支线。1911年4月临枣支线动工,12月铺轨完毕,1912年5月通车。这样,山东峄县中兴矿局的煤炭就可以通过此支线连接津浦铁路外运,避开了运河水运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
1922年,中兴公司借款60万元给津浦路局,修建岔道至浦口分厂内,津浦路局每天为中兴公司加开专车,外运煤炭。
1932年年底至1933年年底的一年时间内,中兴公司与陇海路局两次签约,由中兴公司垫款100万元兴建台(儿庄)赵(墩)铁路支线。1935年3月,联络陇海路的台赵铁路建成通车。至此,枣庄境内形成了“井”字形铁路网,北有东西走向的临枣铁路支线,西接南北走向的津浦铁路,东有南北走向的枣台、台赵铁路,南连东西走向的陇海铁路。便利的铁路交通促进了枣庄煤炭工业的发展,同时为铁道游击队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纵横的铁道线成了游击队杀敌的好战场。
今天,走在枣庄的大街上,铁道游击队的影响仍触目皆是。这里有铁道游击队广场、铁道游击队公园,还有现存的诸多铁道游击队遗址:
正泰洋行位于枣庄市市中区境内,老枣庄火车站南,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正泰洋行是1939年初日军以经营五金、布匹等日用百货为幌子暗设的情报点,秘密从事间谍活动的大本营。洋行整体建筑面积1332平方米,为长方形院落结构。1939年8月和1940年5月铁道游击队曾两次夜袭正泰洋行。
枣庄电光楼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日军监视矿区灯塔塔座。该楼为红砖钢筋搭建的实心塔状结构,高近20米,占地约70平方米,为当时矿区最高建筑。
枣庄过车门位于枣庄市市中区境内枣庄新中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机械厂南侧。始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军铁路运输哨卡。该门为德式砖砌结构,高约13米,宽8米,占地约30平方米。
老枣庄火车站位于枣庄市市中区,始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德式建筑,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军所用,是铁道游击队主要战斗地之一。
最能体现枣庄人对铁道游击队魂牵梦绕之情的是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的建立。这座碑于1995年8月15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时竣工揭幕,坐落在铁道游击队的主战场薛城区东郊、临山西麓,高3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碑体正面为竖起的铁轨造型,50根枕木象征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杨尚昆为纪念碑题写了“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八个大字。碑座的正面镌刻着记述铁道游击队丰功伟绩的碑文,两边则是再现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浮雕,碑顶则矗立着一尊手持驳壳枪的游击队勇士的铜像。这座碑表达了家乡人民对铁道游击队的无限怀念与敬慕。纪念碑碑文中有两句话用以描述铁道游击队最为贴切、传神:“或实或虚,乍东乍西,闪碾无定,游击有术。诸传奇之壮举,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为了更好地弘扬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2004年,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在枣庄市薛城区临山投资兴建。影视城中依山而建的“南圩子”、“大兵营”、“枣庄东升武馆”、“大茶坊”、“鸽子楼”、“德顺兴药店”、“西门”、“三星楼”、“正泰国际洋行”、“万福楼”、“太史第”、“大东旅社”、“义合炭场”、“同乐戏院”、“炮楼”、“大牌坊”等建筑群承载着铁道游击队的光辉历史,供人们瞻仰追忆。
[1]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1期。
[2]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1期。
[3] 中共枣庄市委党史办公室编:《鲁南铁道大队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4] 政协枣庄市薛城区委员会:《铁道游击队在薛城》,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5] 中共枣庄市委党史办公室编:《鲁南铁道大队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6] 邓滕生主编:《枣庄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