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的教育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讨论教育与个体心理结构的调适关系之前,首先应明晰心理结构的内涵与功能。我们认为,从功能角度可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认知与人格两个子结构。

认知结构由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要素构成。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是反映与操作。反映是指主体接受、加工、储存来自内外部环境的信息;操作指的是主体制定信息接受内化与输出外化的程序。在教育过程中,个体能动地接受教育信息,调整、改组已有认知结构、外化主体认识并指挥行动。

人格结构由动机、情感、态度、意志、品德、自我意识等构成。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是驱动与调节,即个体对内外环境信息实施接受、加工、整合、输出的发起、增强或中止、减弱。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学习动机、认知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结构调节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作以上区分仅仅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事实上,个体任何一次接受、传输信息的过程,都是心理结构各要素协调整合的结果。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构成行为模式的认知结构的知觉或理解参与,也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1]

个体心理的结构与功能是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没有受教育者认知与人格的和谐统一发展,任何期望的行为、品质、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教育也就徒劳无功了。因此,弄清楚教育与个体心理结构的调适中的互动关系,并据此拟定教育教学的方略、目标、方法、内容,是提高教育效率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教育与个体心理结构的调适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个体的心理结构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从原因到结果的线性过程,它必须经过中间环节的转换。教育活动由目标到结果的运行是以个体心理结构为“中介”的。从传播的角度看,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信息传播和控制信息传输的过程,其结果是导致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发生合目标的变化。由教育信息转化为受教育者行为的“中介”正是主体的心理结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同样的教育信息,有的人很容易接收内化,并显出教育者期望的行为;有的人却拒不接受或者难以内化,没有出现教育者期望的反应。之所以对同样的信息,学生的理解与反应不尽相同,正是由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差异使然。如同人所食营养需要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身体各部位方才有作用一样,任何教育信息都必须经由个体心理结构的过滤,才能赋予意义,变为个体的知识、技能、品德,价值观念等,并因此表现出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

在教育活动由计划向目标的演进中,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他们自我意识的对象,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为起点,接收并对周围信息赋予自己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从人的“同化”讲,一个人是按照“他本人的情况”而不是按照“世界的真相”去理解世界的[2]。因此,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大纲、方法、内容的把握,而且也取决于学生对这一切的认同。

其次,教育与个体心理结构的性质方向水平是相互制约的。

传播学的研究表明,对个体来说,他的心理结构(P)、行为结果(B)与周围环境信息(E),是处于互动之中,互为依存、互为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心理的内部活动与发展是吸收环境信息与行为结果信息反馈的结果[3]。这一看法部分地解释了教育过程与个体心理性质水平的互动关系,即教育以个体心理状况为依据并改变着后者:个体心理状况影响着他所接受、理解教育信息的方法和程度,进而影响教育过程的进行。美国学者迪克门(Dykman)和雷斯(Reis)的发现证实了这种互动关系的存在。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在学校教育情景中,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学生总是选择教室中更为保险的座位(如后面的或边上的),这样他们就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的传播活动减少,学得的知识亦就少了,进而又强化了他们较低的自我意识水平,更加缺乏自信心。在自信心强的学生眼里的富有激励性的课堂、有教益的教育信息,在自信心弱的学生看来却是令人恐惧的和强制性的[4]。可见,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情境中,不同学生的深层心理变化和行为反应却可能迥然相异。

不仅如此,师生彼此的期望程度、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亦构成影响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师生的双边活动,即彼此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他们各自接收加工来自对方的以及环境储备的信息(如教科书等),形成对对方的看法、评价、期望,并输出一定的信息,相互影响,譬如说,彼此的“第一印象”在相当时期内对他们的信息交流产生某种影响。学生每逢新老师任教,常把新老师与他(她)过去的教师或熟人进行类比,运用先前经验进行判断,并延伸与先前经验相伴随的各种体验。如果此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类似于以前与他亲近的人,则会产生一种愉快、亲近的体验;反之,则产生不快,甚至导致心理隔阂,从而表现出对教师的信任、亲近或观望、疏远的态度,这种态度必然影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影响教学效果。[5]另外,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充分表明,教师的期望与教育效果、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个体的心理结构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有巨大的制约作用,它是教育信息传播的基础和“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水平、意向对教育的方式、内容、目标有直接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