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国学读书笔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7章 庄子 杂篇 列御寇(三)

第九章

论述谦逊、内敛、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1.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

正考父首次任命为士时,弯腰以示敬意;再次任命为大夫时,更加谦卑地弯腰;第三次任命为卿时,俯身以示极度谦恭。平时他沿着墙根走路,如此谦逊,谁敢不守规矩!

2.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钜,再命而于车上舞,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

假如是凡夫,首次任命为士时,则会傲慢自大;再次任命为大夫时,则会在车上手舞足蹈,第三次任命为卿时,则直呼长辈名。像这样,谁还会效法唐尧、许由的谦让之德?

3.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

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有意培养德行,且有心眼(成见),等到有了成见就会主观臆断,主观臆断则会导致失败!

4.凶德有五,中德为首。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为者也。

凶德有五种,以中德为首。什么是中德?中德,指自以为是而诋毁自己不认可的事。

5.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俱过人也,因以是穷;

困境有八种极端,通达有三种必然,行为有六种情况。貌美、须长、高大、魁梧、健壮、艳丽、勇武、果敢,这八项超过常人,于是以此傲人,必导致困境。

6.缘循、偃仰、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达;知、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六者所以相形也。

随缘而行、顺应自然、谦逊畏惧,此三种情况皆能遇事通达;智巧、聪慧外露招嫉妒,勇猛却冲动多怨恨,过分强调仁、义多责难,此六种情况相互制衡。

7.达生之性者傀,达于知者肖,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

通达生命实情者心怀开阔,精于智巧者认知狭小,通达大命(天命的整体、宇宙的命运)者随顺自然,通达小命(个人具体命运)者安于境遇。

第十章

写庄子告诫耀炫者(类似第四章曹商),龙颔取珠的危险利益不可得。

1.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

有人去拜见宋王,获赐车十乘,他以这十乘车向庄子炫耀。

2.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

庄子说:河边有户贫穷靠编织苇席为生的人,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

3.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父亲对儿子说:拿石块锤碎它!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出自九重之深渊的骊龙的颔下。

4.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你能获得宝珠,必遇龙在熟睡。待黑龙醒来,你哪能保全自身!

5.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

如今宋国危机深重,远不止九重深渊;宋王的凶猛,也远不止骊龙那样。

6.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寐,子为赍粉夫!

你能获得十乘车,必遇宋王熟睡时,一旦宋王醒来,你就将粉身碎骨!

第十一章

写庄子对自由与天性本真的重视。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有人聘请庄子,庄子回应他的使者说:你是否见过祭祀的牛?身披花纹锦绣,大豆喂食。等到牵入太庙用于祭祀,那时即使想要做个没人看顾的小牛,怎可办得到!

第十二章

写庄子临终仍不忘教导众生身心回归自然。

1.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庄子将死,弟子们想厚葬他。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别之礼。我的葬品岂不完备?还用加什么!

2.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老鹰吃掉先生。庄子说: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在地下被蝼蛄蚂蚁吃,从乌鸦老鹰那里夺来给蝼蛄蚂蚁,为何如此偏心!

3.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

以不公平的方式显示公平,这样的公平其实不公平;以不能验证的事物来求验,这种验证不能算验证。明智者会被世俗之事驱使,神全者(得道者)才可得以明察验证。

4.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明智比不上神全(自然状态)久矣,而愚昧的人自恃偏见看待人事,他们的成就只在于追求身外之物,岂不可悲!

(庄子哲学中有一部分超凡脱俗的思想,源于得道者在三维世界之外的感观,非凡人所能目及、体验,故庄子言,明智者不及得道者的见识,得道者内修自身,成为了解宇宙起源及奥秘的钥匙。)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十一月读书笔札

附言:

《庄子》全书已近尾声,庄子思想从始至终都在提倡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身心回归自然。

庄子在天地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滋养,相比功利的世俗世界,庄子于天地自然之间逍遥自在,并将这份平和、自在的智慧传播于世,以此关怀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