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艺术与成长经验(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市基础教育在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教育公平、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师德高尚、教学技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和威望的各科教学名师。他们代表着我市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水平,是我市办好基础教育的脊梁和中坚力量,也是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成果。

对于名师,我们考虑最多的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怎么才称得上名师。第二,怎样培养名师,或在现有基础上怎样进一步促进名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并逐步形成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风范。第三,怎样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这三个问题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名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名师的标准,我们认为,名师首先应该是师德师风的楷模;其次应该是教书育人的专家;第三应该是专业成长的导师。按照这三个标准,我们重新研制了我市名师工作考核办法。

对于怎样促进教师包括名师的专业发展,由于人们对教师专业知识来源以及专业发展途径等方面的理解差异,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认识取向。第一,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取向认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的重点在于帮助教师获得坚实的学科和教育理论知识,因而,正规培训被视作是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第二,“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取向认为,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也是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实践+反思=专业成长。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将自身的体验建构为有意义的事件,从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因此,反思性教学、写日志、写自传、写博客、制定专业发展自我规划等被视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第三,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取向认为,每个教师都生活于某一专业社群中,其教学风格、策略的形成有赖于“教师文化”或“教学文化”的滋养;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在专业社群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因而专业发展主要通过生成一种相互开放、相互信赖和支援的合作文化来实现。所以,同伴互助、团队教学、集体备课以及校本研修被视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

上述三种观点,虽然强调的内容和视角不同,但各有所据,在具体实践中应把知识学习、实践反思与同伴互助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当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类型的教师,其侧重应有所区别和差异。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近年来,我们组织教师系统开展各类专业进修、团队教学、集体备课和实践反思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关于怎样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我市已有许多实践,其中建立名师工作室,以师带徒,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2012年,为大力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名师引领、培养和造就一批新的名师和学科骨干人才,引导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的人本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校本研训、团队协作”的校本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服务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舟山市教育局制定和颁发了《舟山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决定从2012年起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名师工作室”制度,对名师工作室的性质与宗旨、职责与工作制度、人员选聘、管理与保障、组织领导、专家指导、工作考核、条件与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并于2013年组建了70余个舟山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

四年多来,在教育系统全体同仁的推动和努力下,我市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教师研修、培养的模式,坚持理论引领,扎根课堂现实,通过名师课堂示范与点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同研共读、交流共享、教学反思、主题研修等活动方式,生动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各类助教促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的重视,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与传统教师专业共同体相比,名师工作室更能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它在发挥名师引领作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均衡化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深受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喜爱。

名师培养与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名师培养是名师引领的前提,名师引领既是名师培养的目的,也是培养名师和促进名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只有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优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师的成长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内部因素而言,教师的信念、职业道德、需要和动机、认知能力、知识和行为技能是影响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而教师发展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是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因而,培养名师,必须抓住这些核心要素和根本动力,针对教师发展实际,适时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引导教师开展专业发展学习和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和持续成长。

鉴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名师的教学水平,加快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和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名师专业成长,同时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舟山市教育学会、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管理办公室与浙江海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共同开展“名师教学艺术提炼与成长经验总结”活动,旨在通过各名师教学艺术、成长经验和经典课堂的整理、总结、提炼和展示,深化名师对自身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反思和提升,发展和推广名师教学艺术和经验,为青年教师提供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促进名师教学经验分享和推广运用,从而全面提升全市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水平。

“名师教学艺术与成长经验”收集了我市现任55位教学名师的教学艺术与成长经验,分上下两册。其中,上册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文化学科2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与成长经验;下册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小学体育、美术各学科27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与成长经验。每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与成长经验介绍分四个模块,分别是人物档案、教学艺术、成长经验和经典课堂。这些教学艺术、成长经验和经典课堂,充分展示了各名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课堂设计、组织、实施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是从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总结出来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思想,反映了我市名师的教育智慧,既有深刻的教学体验、精细的教材剖析和别致的模式建构,又有透彻的教学研究、独特的人格展示和崇高的人文情怀,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应用和推广价值。

值此本书出版之际,主编、浙江海洋大学宋秋前教授约我为之作序,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我市名师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教学艺术和修养水平,更好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充分依靠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各项工作,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出更多新鲜经验。

我们期待我市广大教师尤其是名师创造出更加丰硕、更加辉煌的育人业绩和教学成果!

是为序。

中共舟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舟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祝幸安

2017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