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典与名著品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论语》简赏

(一)《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512章《论语》的20篇和每篇的章数依次为:学而篇(16章)、为政篇(24章)、八佾篇(26章)、里仁篇(26章)、公冶长篇(28章)、雍也篇(30章)、述而篇(38章)、泰伯篇(21章)、子罕篇(31章)、乡党篇(27章)、先进篇(26章)、颜渊篇(24章)、子路篇(30章)、宪问篇(44章)、卫灵公篇(42章)、季氏篇(14章)、阳货篇(26章)、微子篇(11章)、子张篇(25章)、尧日篇(3章)。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字或前三字,并无实际意义。、11705个汉字,首创“语录”之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主体内容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参考网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t/1964774/.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nè)”(《论语·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谨慎。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即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充分说明了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众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xī)的潇洒脱俗等等,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如《论语·颜渊》篇中所述,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rèn)”。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在《论语·先进》篇中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了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而且《论语》也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二)《论语》的体系及主要内容本小节内容是根据我国著名国学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里的《论语》精解视频版(网址:http://www.iqiyi.com/w_19rs7u0x6h.html)整理、浓缩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论语》一书共二十篇。它们分别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这是前十篇。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这是《论语》的后十篇。

前十篇的体系是很严密的。第一篇,学而第一:进入儒家的第一步就是学,它不像佛家、道家,你要剃头、要剃度、要出家,那才算是信佛了、信道了或者叫归依。儒家没有,只要你开始发蒙读书,你就进入了儒家,所以第一篇就先讲学。那么学成以后做什么呢?为政第二(第二篇)主要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儒家的人读书读出来要做什么呢?是要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不是为了个人的兴趣爱好,是要拯救苍生于水火。所以儒家的学习,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是很强的,就是要救济苍生。而为政应从哪些问题入手?故第三篇就是对整个春秋时代进行诊断、摸脉。八佾第三(第三篇),讲的就是整个春秋时代的最大社会问题: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佾(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八佾舞,由64个舞者执羽而舞。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享用八佾,诸侯则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但季氏(正卿)用八佾舞于庭院。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所以春秋时候的最大问题就是非礼,就是礼崩乐坏。,简单地说就是非礼。诊断、摸脉以后就是要开药方。第四篇里仁,就是给春秋时代所开出的药方。用什么方法来对峙非礼呢?只有用仁德,所以仁就是孔夫子给春秋时代开出的药方,给那个社会,也是给整个后世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开出的最大的药方——以仁德来养成人品,来治理天下。谁去贯彻以仁德来养成人品的主张,那就要依靠人才。所以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两篇都是孔子的人才论。人才从哪里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第七篇述而就是孔子核心的教育思想。而教育的内容是很重要的,所以第八篇泰伯就讲孔子主张的教育内容之一:用古圣先贤之道来教人——照着讲。当然学问要继承,但是在继承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必须随着时代作进一步的发展。子罕第九就讲孔子主张的教育内容之二: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思想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接着讲。言教不如身教,乡党第十就是把孔子全部的生平行为记录下来,让大家看一看孔夫子是怎么做的,给你做个楷模。所以乡党第十不是孔子说的话,而全是孔子行为的记录。在乡党篇,孔子在亲人邻居之间是个什么面貌,在朝廷上对天下人是个什么面貌,然后对上级是个什么面貌,对下级是个什么面貌,搞外交是个什么面貌,平时穿什么衣服,穿怎么个穿法,吃怎么个吃法,坐怎么个坐法,坐车怎么个坐法,全部都有记载。

《论语》的前十篇从论学到从政,从从政到找出社会问题、开出方子、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以至他的创新和他自己的行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论语》的后十篇,基本上是查漏补缺了。先进第十一,是对第五篇和第六篇的补充,它同样是评点孔门弟子,但记录的是孔子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评价。颜渊第十二,主要是关于仁的讨论。什么叫仁,不同的人来问仁,孔子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说明了仁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而第十三篇子路和第十四篇宪问,包括卫灵公第十五,都主要探讨孔子的治国思想。当然,在探讨政治理论之外,也涉及许多名言警句。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第十八篇微子,基本上记录的就是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主要是那些隐士们对孔子的批判。由此可见,儒家的气象是很辽阔的,你赞美我我不记录,但是你批评我的我全部记载下来,所以微子第十八,基本上是对孔子的挖苦。子张第十九,全是孔门弟子的言论,没有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尧曰第二十,主要讲了对孔子之道的传承的一个上述、一个推导。就是说,孔子的儒家的道是怎么传下来的,是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文武周公的。

(三)《论语》经典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虚颜假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朋友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接近有德行的人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但也不会越过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因为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这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究。”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20.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2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2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孔文子生前)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译文】季文子事事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孔子听说这件事,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24.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是贤良呀!一竹篮饭,一木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2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3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仁是什么?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事事通达,同时使别人也事事通达。能够从眼前的事实中选择例子踏踏实实地去做,这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3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给予开导;不到他欲说无语时,不去给予启发。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3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3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取知识的人。”

3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9.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4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4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译文】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

4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绝对没有四种毛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上叹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地流着。”

4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4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4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4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8.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论语·乡党》)

【译文】孔子回到故乡,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4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原文可归纳为“二不厌,三适度,九不食”。(《论语·乡党》)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应时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面上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50.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山野之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51.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论语·先进》)

【译文】孔子说:“曾经跟着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忍饥挨饿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52.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

【译文】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

5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

【译文】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5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不成?”

5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译文】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办事好像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有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怨恨。”

56.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粮食,充足军备和百姓的信任。”子贡道:“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队和百姓的信任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军备。”子贡道:“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和百姓的信任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百姓对统治者缺乏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起来了。”

57.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吧!”

5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却与此相反。”

59.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译文】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道:“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6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当权者自己行得正,不发命令,政令也能贯彻;自己行为不检点,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61.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道:“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大事就办不成功。”

62.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道:“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定。”

6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和谐。”

6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舒泰。”

6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朴、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了。”

66.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读书人,却贪图安逸,真不配做读书人了。”

6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磨砺他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68.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69.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7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做学问,现代学者做学问却是为了装门面给人家看。”

7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

72.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道:“他老人家所刻画的正是他自己呀!”

73.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7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而不同他谈,这是错过人才;不可同他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75.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7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所困扰。”

78.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群人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义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令人为难啊!”

79.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道义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这才是真君子呀!”

8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8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奉行终生?”孔子说:“那就是‘恕’字了,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8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8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8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的名言“当仁,不让于师”与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相通的。(《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8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8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口蜜腹剑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8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时,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迷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便要警戒,莫好胜喜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88.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遇到困扰才去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扰也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89.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看见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使劲避开,好像手快挨到沸水了。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以求保全他的意志,依义而行以求贯彻他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还没见过这样的人。”

90.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各人的本性都相差不远,只因所受的影响不同,才拉开了距离。”

91.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无法改变的。”

9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戴,信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容易使人成功,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93.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有品德的人所唾弃的。”

94.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鄙夫,难道能同他共同服侍君上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假如生怕失去,那就什么事也做得出来了。”

9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打交道的。亲近了,他们便无礼;疏远了,他们又怨恨。”

96.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

【译文】齐国送了许多歌姬舞女给楚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就离职走了。

97.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译文】子路问道:“您看见了我的老师吗?”老头儿道:“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认识你的老师?”

9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99.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10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仪,就不能安身立命;不善于分辨他人的话语,就不能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