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学校是学生的舞台
学校的教育使命是按照孩子的想象来构建现代学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才,帮助学生获得面向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进行价值引导和自我建构。教育者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自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一、立德树人: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发展的愿景: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因材施教,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学校要为学生创设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的舞台,我们就不应该把他们封闭起来,他们和世界之间应该没有隔阂。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世界,在广大世界的图景里定位自己的小小生命和小小人生。把学校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实践,这个理念又倒逼着我们对现有学校制度进行许多改造。我们建造学校的初衷是什么,而现在又实际在做什么?新的学校,将个一所生命化的学校,是一所人生训练营地。这所学校将设立许多“社会交往情境”,让孩子们在交往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和人生追求的冲动,因为人生大于知识,生命大于成绩。
以知识学习的名义来取消思智的发展也是错误的。如今有些学校在拼命地加班加点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所有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这个模式那个模式,最后都回到了课堂的高效学习即高效做题上,好像学校就是给孩子们充电的,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蓄电池,我们就是一个充电器。我们不是社会观念和社会价值的秉持者,我们对这个社会以及未来的社会始终保持不发言、不出声。这种态度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道德上都是有害的。杜威说:“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的目的是……寻求怎样获得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如果儿童长期地处在一种外在的服从而内在抗拒的制度下进行学习,他将变得性格乖戾,人格失调。卢梭的警句这样说:“看一下你的学生的知识和我的学生的无知识的区别是什么:你的学生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
我们自古似乎就有一种“教育洁癖”,就是喜欢把孩子放在无菌环境里,杜绝一切负面信息,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健康、纯洁的心灵。其实,无知不代表健康,更不代表人格的健全和完整。孩子总会长大,总会到外面世界接触细菌。如果之前的环境太纯洁无垢,可以想象,一下子接触现实的孩子免疫力将是何等缺乏,心灵会受到多大震撼?从童话世界走出来的他们,会不会抱怨长辈过去的欺骗,就此埋下沟通的鸿沟?会不会因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而愤世嫉俗,叛逆不驯?
想一想,为什么中学生最难教,除了生理、心理的变化期因素,有没有这种知识和认识上的冲突呢?想一想,为什么现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会比我们那时多得多,是不是与这种“教育洁癖”有关,我们不得而知!教育,从来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与其让孩子懵懂无知,再一下子长大,还不如一开始就教会他们:现实总是不完美的,公平总是相对的,在此认知基础上,学会辨析善与恶、是与非。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让每个人学会如何认知自己,如何看待大千世界。
二、做真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求真务实
今天的学生,心智早已被现代社会结构所启蒙,他们自我存在的主张,也早已得到现代社会结构的肯定。对于自主意识越来越早觉醒的学生,如果依然规定他们一定要接触这个、一定不能碰那个,不仅现实中做不到,而且最后也只能弄巧成拙。
在当前几乎什么都在“改”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清醒地思考,保持相当的传统教育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看看这四个支柱,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与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有关。从另一角度也解读了现在“教的内容”的要求与内涵。当然应该肯定的是:知识是德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对于初中生的“教”,仅仅是教给他们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单纯与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方面的交流是一种苍白无力的教法,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的。看到一句话很有道理: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半个多世纪前,朱自清先生曾说过:“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远行的。”而现在的教育仍然存在这样“跛”的一面。
对于“教的方向”的认识程度,会决定“教的方式”的实施,这很大程度可以反映在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当中。
案例2-6:诺贝尔获得者的中学学业报告
2012年10月8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率先揭晓,约翰-戈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说,在位于剑桥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戈登学院的办公室里,一直摆放着一个镜框,镜框里装的不是画,也不是照片,而是1949年他15岁时,在伊顿公学的老师加德姆所出具的一份科学学业报告。他还说,除了这份学业报告单之外,他这辈子从未把什么东西郑重其事地用镜框装起来。
这是一份怎样的学业报告单呢?约翰-戈登倒背如流:“这是灾难性的一学期。他的工作与学习离令人满意还差得很远。他的各项表现都非常糟糕,很多时候他都处于麻烦之中,因为他根本听不进劝告,只是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我相信约翰-戈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辅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约翰-戈登如今取得的成就与当年老师对他的评价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事实上,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按约翰-戈登的话来说是,更重要的因素是他对自己兴趣的坚持和日复一日的努力付出。他讲道,在年少时,自己被生物学深深吸引,甚至曾经在学校里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并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在当时还引起老师们的强烈反感。但是,这些信息都被媒体选择性地忽略了。
那么今天我们该怎样评价学生,怎样发挥评价的导向性机制?总觉得,教育是有规律并有很强的传承性的,教育是需要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改变的,甚至有那么一点超前,但一定不能否定一切,倒向一边,诸如“为了一切学生”“表扬、表扬、再表扬”等观点。所以,虽然在60多年后的今天,加德姆老师对戈登的评价看起来像个笑话,但是成长中的学生所需要的鼓励,就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一样,太少了不行,太多了同样也不行。
探索学生道德自我觉醒、性格养成的德育模式强调个体的道德发展,强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性格因素。当人有了一定的觉悟之后,人就变成真正的道德行为的承担者了。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性的“教育评语”(个性、品德认定)应该出现。当教育深入人的性情和个性的深处时,你就可以用个性这样的指标来评价他们了,而不是说什么品德好不好了。德育应该放下威严的姿态,变成一系列的人生指导事务,一项对生命负责的务实工作。
三、快乐学习:创设学生适性适心的学习乐园
在这个乐园里,所有的人,都将欢乐和开心地成长。这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理想地,也是我们前进的目标。也许未必真的能实现像上面说的那样的学生自治,但那里面一定有许多这样的成分。
学生自治,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环境下,也许是一个夸大其词、耸人听闻的章节标题,但仔细思量,在一些高中或优质初中,则完全可以实践。使学校更多地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一成不变的学校,这是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的一个伟大的梦想。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架子,稍微屈就一下我们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的需求是应该被肯定的,应该被纳入教育的新命题里。学校不是一个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地方,学校是孩子愉快、健康成长的地方。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想做许多健康有益的事,我们无非就是为他们搭台。
学校尊重孩子个体生命的需求,可以转化为许多积极的课题和许多有意义的教育行为。比如,孩子的偶像崇拜情结是青春期特有的生命现象,教师不能嘲笑和打击他们,但可以引导,引导他们去推崇中国女排精神。现代教育集团在教学和追求升学率之外,更应当解决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学校,才是关注人的成长的学校,才是受家长、社会欢迎的学校。
多年前集团开研讨会时,相关人员向与会教师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即时作业:“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学生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你的教育人生中,你一定遇到了许多学生。请你想一想,在你们的具体交往过程中,你是怎么把人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请你说出一个特别的孩子,说出一个你和他交往的细节或故事,不要标题,不要概念化。我们会把材料汇总的,就叫《一千个孩子》。”
这么多教师遇到的那么多孩子,何止一千个呢?但是,我们开始了研究人的特殊性,研究作为教育对象的人的个别性和教育的个别性。正是这种巨大的数量上的汇总和分析,让我们知道了人的复杂和多样,让教育充满了挑战,让大家知道了一个道理——关于人的培育,并没有一个可以复制的蓝本。
面对不同的孩子,人是需要有激情去认知的,教师尤其需要有激情,因为你是拿一个生命去体会、认知许多生命,你在做一桩艰难、冒险但有趣的事。如果没有对这些生命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爱,那你就无从去谈什么教育,那就只有事务性工作。没有人间大爱的人,不关注每一个孩子,绝不能成为一个教育者。后来,面对那么多的教育案例,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这样四个字:自爱爱人。集团的所有老师,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这样做:教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认识自己,珍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陷和长处,从而更好地建设自己;爱身边的人,爱有缺陷的世界;对世界怀有爱意,并怀有奉献之心。
集团的老师们让孩子们去绽放,而不会冲到舞台中央去抢风头。未来这个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世界。他们知道,让孩子们成功,让孩子们觉得我能行,这是头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