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之梦
1973年8月我出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省和政县关滩沟乡关滩沟村上阳公社,这是一个“每天仅能看到三颗星星一溜天”的地方(我姥姥对我家乡的描述)。当时的西北农村还在实行公社化的农业生产,为了保证家庭劳动力以换取工分和粮食,我爷爷坚持不让我爸弟兄4人分家,大大小小18口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妈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饭,蒸三屉馒头(80~90个)、擀10大把面条(5公斤左右),才能保证全家一天的伙食。作为长子长孙的我,必然要分担一定的家庭劳务。我每天早上5点钟从被窝中爬起,睡眼蒙眬地帮妈妈生火做早饭,然后为大人烧水、端饭,直到大人们出门下地劳动,我才赶紧扒上几口饭,匆忙赶去上学。下午放学尽早回家,帮家里放牛、喂猪、打草,干完家庭零活后帮妈妈生火做晚饭,为大人端饭、倒水,直到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餐毕后,我才和妈妈以剩饭果腹。由于小时候严重缺乏营养,到现在我还是异常清瘦,1米78的个头体重还不到60公斤。

作者上小学时的照片
尽管家里劳务繁忙,我妈依然坚持让我上学,她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在我爷爷和叔叔们看来,山里娃迟早都得放羊、种地,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了给我争取上学的机会,作为赤脚医生的妈妈跟爷爷摊牌:“我宁愿自己多干一些,全家的饭我来做,农活我下班后尽量多干,孩子的学不能不上。”在我妈的坚持下,家里最终同意我上学。但是,当时乡下的小学条件十分有限,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共设4个年级(每个年级6~10个学生),两个小学毕业的民办老师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两栋残破的校舍由4个年级的学生轮流使用,土坯桌子和椅子经常被学校附近老乡家的猪和鸡毁坏,不时需要维修和更换。冬天教室窗户漏风,大家只好围坐在生柴火的土炉子周围取暖,手背和脸上全是冻疮。然而,即使我们这些山里娃都愿意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但由于生源和经费所限,学校没有完整的初小教学体系,读完四年级后我面临着辍学的窘境。我妈只好让我转学到和政县城关镇张家庄小学,寄宿到城郊的姥姥家继续我的学业。在姥姥家求学的日子是我这一生最快乐、幸福的时光。在姥姥全家的关爱、呵护及良师益友的支持、帮助下,我在和政一中这所全县最好的中学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并在1991年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由于从小就有过骑马放羊的经历,加之农业大学不收学杂费且有生活补助,我主动报考了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并于1995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为草地生态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其后硕博连读攻读草地生态方向的博士学位,从此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200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留校受聘环境学院教授后,我率先开启了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这一研究方向。十多年来,我认识到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不仅威胁到源头的生态安全,而且严重威胁到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我每年带领科研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2~3个月的野外调研。在累计行程数十万公里的调研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高原缺氧反应的痛苦,遭遇了沼泽地多次陷车的困境,感受了野外宿营时缺水少粮的艰辛,遭遇过野生动物攻击时的惊吓,体会了高原荒漠无路可循时的恐慌。但是,儿时艰辛的生活经历及大学期间导师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我“氧气吃不饱、工作精神饱,苦干不苦熬、高原写春秋”的毅力和品格。在这种科研精神的支撑下,我和团队成员们获取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撰写、发表了百余篇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为国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三江源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项目团队成员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在荷兰、菲律宾、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国的高校、研究所和国际组织访学、深造或开展合作研究,建立了国际化的合作网络,我本人也先后在荷兰、美国等国家深造或访学,并被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新校大学等聘为客座教授或研究员。

作者在青藏高原开展科研工作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梦想,最早只是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山里娃的命运,实现“农(农业户口)转非(非农业户口)”的飞跃。现在已经实现了“农转非”的我,则希望把自己多年的所学所得回馈给自己的家乡和社会,坚持快乐、充实与孤独、艰辛相伴的科研之路,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根和生态之本”——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杨晶
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
“早安上海”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
毕业于巴黎CREAPOLE高等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媒硕士,2006年在巴黎开始从事奢侈品广告设计工作,曾任多个巴黎知名广告公司艺术总监,如Saatchi&Saatchi、Havas,以及BBDO。服务客户包括爱马仕、迪奥、豪雅、ELIE、SAAB等。2011年联合创建“早安上海”传媒公司,帮助海外中国企业提升品牌形象。
时至今日,不论是设计高端品牌广告,还是字典封面,抑或是策划开展中法品牌高峰论坛,以及最新创建的法国设计师社群平台BonjourID,杨晶的努力——“早安上海”已成为中法两国企业与品牌相互沟通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