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影像后期编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后期编辑的工作

挑选照片

挑选照片是后期编辑所做的第一道工序。在挑选照片时,后期编辑要明白挑选照片并不是挑选视觉效果最强的那张,而是寻找最能反映媒体所要表现事件主题的照片,同时,它在视觉上具有抢眼的特点,并在技术上符合印刷要求。

都说找照片是每一位后期编辑应具备的基本功。既然要编辑照片,那么能够多方面、多渠道收集照片也是后期编辑的能力体现。以下是几种收集照片的常见方法。

1.求助于本单位媒体的摄影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求助于本单位的摄影师,往往是一个最佳方式。

2.求助于其他媒体的摄影师。现在许多媒体都是相通的,有些甚至是兄弟单位,因此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倘若是竞争关系,就要注意是否有利于自身媒体。

3.从第三方购买。所谓的第三方,是指网络影像库,或花钱请自由摄影师拍摄。

4.请委托单位提供照片。后期编辑的照片基本都是有关单位委托编辑的,所以有理由请委托单位自主提供。

5.来自本单位的影像库。许多媒体都建有自己的影像库,以备图片编辑不时之需。

在介绍收集照片的方法之后,接下来介绍如何挑选照片。挑选合适的照片关系到媒体讯息的发布质量。因此,在挑选照片时,后期编辑要思考以下问题:

1.这张照片是否完整表达了媒体所要发布的信息?

2.在内容达到标准的同时是否具备印刷标准?

3.一张照片足够传递信息吗?不够的话,需要几张照片来表达?

4.照片在拍摄手法上是属于摆拍还是抓拍?它能否真实反映媒体所要表达的信息?

5.照片需要后期加工吗?后期加工是否会影响照片的信息质量?

6.这张照片一旦发布,是否会给自己或本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裁剪照片

摄影师拍的照片并非张张都完美,有时图片虽无毛病,但画面构图并不适合版面需要。因此,在照片选取或排版时裁剪画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在不同的裁剪方法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裁剪的作用是将照片无关紧要的元素去掉,使画面主题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完美,读者也能更快、更直接地找到照片的视觉中心。作为后期编辑,要明确裁剪照片的几项准则:

1.剪裁照片是为了传递画面信息。

2.剪裁照片是为了减少画面的视觉干扰。

3.剪裁照片是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性。

4.剪裁照片是为了突出版面的设计效果。

5.剪裁照片是为了完善版面的输出效果。

影像大小和位置确定

在后期编辑中,编辑考虑最多的,除了挑选照片,就是影像大小和位置的确定。例如,某张照片是应该放大还是缩小?照片应放大或缩小多少?照片应该放在版面的哪个位置?照片位置是放在版面开头、居中抑或结尾?若是置于文本之下,又会产生怎样的观看效果?能否合理解决以上种种问题,是后期编辑在图文编辑上的实力体现。别小看影像大小和位置确定工作的重要性,其后果往往直接影响到图片信息的有效传播。

有人曾做了一个关于“读者对报纸影像阅读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照片版面的增大,读者的兴趣也在增加。例如,当版面出现一栏照片,有42%的读者表示愿意阅读;当版面出现两栏照片,有55%的读者表示愿意阅读;当版面出现四栏照片,有70%的读者表示愿意阅读。

当然,并非影像越大越好,或者影像越多越好。有时,遇到像素不够高或技术不过关却又必须发布的照片,我们就不能将它放大展示,因为画面越大,瑕疵也会越明显,结果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将影像置于标题和文字之下,这样读者在阅读完文字信息后又能直接观看影像信息,而且由于标题文字处在抢眼的位置上,会使读者忽视照片的技术问题。

另外,照片多了有时也会造成版面杂乱的局面。版面上的照片不宜排成画幅大小与形式都相同的样子,这会让读者阅读时觉得画面呆板无趣。因此,在后期编辑中,我们要在有限的版面中适当地控制照片数量,然后编排成各种横竖不同、大小不一的形式,形成有节奏、有规律的版面。只有形成多种对比,画面才会生动有趣,读者才会感兴趣。

后期编辑的不可为

后期编辑是一项严谨的工作,这也意味着它有许多大忌值得我们关注。数字时代的到来,使摄影照片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后期处理,这也大大降低了照片的真实可信度。

因此,在后期编辑中,首先,不可改变照片内容及其真实性。我们对照片的处理,目前只限定在对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等一些基础色值上的修改,以及对画面比例大小的修改。这些修改,其立意都建立在不改变照片原信息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修改照片时绝不能改变照片内容及其真实性。

其次,是不可过度裁剪照片。就以一张著名的新闻照片《美国士兵给伊拉克战俘喂水》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裁剪角度都可以改变这张照片的原意:当编辑裁掉画面左边三分之一时,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善良的美国士兵在优待战俘;而当编辑裁掉画面右边二分之一时,读者看到的是美国士兵在虐待战俘;如果编辑不作画面裁剪,读者看到的则是美国士兵在演一场戏。这三种编辑方式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义。所以,后期编辑在考虑画面裁剪时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随意改变照片原意。

图1-2 裁剪前的《美国士兵给伊拉克战俘喂水》全景网

第三,不可不与摄影师交流便擅自改变照片的表达形式。每张照片都凝结了摄影师的汗水,也是摄影师的拍摄成果,在严格讲究版权意识的社会中,每张照片都有摄影师的著作权。在后期编辑中,如果有修改需要,编辑应该事先和摄影师沟通,在征得摄影师同意之后方可修改,否则只能放弃这张照片。

第四,不可对照片信息妄自评论或指鹿为马。后期编辑在给照片编写图片说明时切忌带有个人主观色彩,而应该从客观角度传播信息。如果图片说明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那便是编辑的个人专栏了,也就不属于后期编辑的工作了。另外,在给照片添加文字信息时,一定要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否则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图1-3 裁取画面的左半边,表述的是“敌对”;裁取画面的右半边,表述的是“温情”。不同的裁剪画面表达意义完全不同

专题图片的后期编辑

一个称职的后期编辑不仅能编辑单幅图片,而且对成组的专题图片进行编辑也能做到游刃有余。利用各图片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它们相互递进,编辑成一个完整的专题报道。拍摄影像专题,后期编辑事先应和摄影师沟通,提出编辑的个人角度或建议,然后和摄影师一起制订拍摄计划,拍摄完成后再根据照片数量、文字信息来设计版面。有时,也会根据版面要求来挑选照片,组织语言。除了准备文字和影像之外,还要适当收集故事的背景信息来深化主题。如果是一篇个人专栏,会用到第一人称;如果是一篇叙述栏目,会用到第三人称。这一切都要后期编辑来把控。

在影像选择和处理方面,西方媒体的有关理论比较完善,可资借鉴。西方媒体常见的影像编辑方法有如下几个步骤:

1.选出所有形象生动的好照片。

2.从每个故事中挑选出一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

3.选出的照片尽可能包含不同的镜头焦段(广角、中焦、长焦)。

4.裁掉每张照片多余的部分。

图1-4 《消逝的曾经》金昊 摄

锅炉、电线、烟囱……是工业化的标志,曾经象征着繁荣。现今人们对这些物件的理解已经悄然变迁。影像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记忆,更多的是思考。后期编辑从作者提供的24幅图片中选出6幅,编成一个专题组照,用于表达人们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5.选出主题照片并将它放大。

6.在版面中为主题照片安排显眼位置,使之成为视觉中心。

7.安排其他照片,使照片之间保持相同的间距。

8.组织标题和文字说明,好的标题和文字说明能使照片锦上添花。

9.最后为照片、标题和文字设计一个舒适、简洁的版面。

另外,西方媒体还对影像编辑制订了几种常见的视觉传播理论,如留白理论、视觉中心理论、视觉相框理论等。其内容概括如下:

1.版面设计有且只有一个视觉中心,版面必须是由一个主视觉中心和多个次视觉中心组成。

2.版面单调无层次将无法引导读者阅读,这会导致读者找不到阅读次序。

3.会通过放大一张照片来营造视觉中心。

对于后期编辑来讲,单张照片的裁剪和编辑已不是大问题,但在编辑专题照片时,各媒体间的编辑水平却有差异显现。成功的媒体对营造画面乃至版面视觉中心都十分讲究。

后期编辑对影像说明的要求

一个完整的图文版面必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影像部分,二是文字部分。影像部分是由后期编辑和摄影师合力完成,而文字部分则是由后期编辑独立完成的。文字部分主要是指标题和影像说明。它和影像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这两者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链。

影像说明必须是以影像信息为基础,一个好的影像说明是把影像信息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有时候,影像说明也会直接影响读者对影像的理解,甚至会出现同一张照片配上不同的说明而使读者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也是“标题党”为什么总是那么吸引人的原因。

在图文编辑中,后期编辑首先要明白影像说明所起的作用:

1.提供画面不能表述的基本信息,例如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人物姓名、摄影作者等。

2.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背景信息,例如事情发生原因、事情发生过程、事情最后结果的影响等。

3.引导读者关注点和欣赏角度。语言的直接性会给喜欢讨巧的读者带来阅读便利。

思考题

1.怎样看待影像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的关系?

2.在影像后期编辑中要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