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内涵和范围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 E.)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具有“生命性”、“竞争性”和“自适性”的生态特征。随着互联网行业向金融领域的不断渗入、融合,金融服务的参与者变得多元化,商业银行的竞争者不再是银行、基金、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更有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金融服务的提供场所不再局限于银行渠道,而被延伸到了电商平台、社交网络,融入到消费者购物、社交等各类生活场景,并正在形成一个个互联网金融服务“生态圈”。在互联网金融生态发展的大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互联网金融生态是数个子系统以及环境要素构成的整体。信息通信技术(ICT)是互联网金融生态发展的基础。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娱乐等活动日益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由此产生了互联网生活子系统。同时,互联网将对人类生产制造领域也带来重大的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催生了新一轮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并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产生了互联网生产子系统。智能化的社会需要智能化的金融为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正是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和互联网生活与互联网生产对应的互联网金融子系统。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整体,而建构在信息通信技术(ICT)之上的比特世界(Bit World)是互联网金融生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是整个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基石。

图2-1 互联网金融生态的组成部分

专栏1

浦发银行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观

在浦发银行看来,专业、合作、规则、进化是互联网金融各门派的脉门,而商业银行唯有守正出奇,才能融入互联网金融新生态。浦发银行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观概括起来包含两个方面的深刻涵义:一是通过“守正”,坚持和巩固既有优势,夯实安身之本;二是通过“出奇”,创造新的经营方式,形成立命之道。

商业银行的安身之本:守正

守“专业”的“正”,为互联网金融基业长青奠定基础。无专则不通,无通则不达,即使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的本质和内生运行逻辑仍然没有变化,金融经营的专业化能力仍是核心要素。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托管投资等金融领域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专业化能力。而互联网金融考量的核心,还是对金融经营的专业化能力。商业银行要保持这一核心优势,找准目标市场做深、做精、做透,为建立能够长久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守“网点”的“正”,强化区位优势。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实体网点对于迅速建立客户信任,提升客户体验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前,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广泛的网点,要坚持发挥这一重要优势,强化其在信任建立、引流导流、客户服务、体验营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从线下引导客户到线下,将服务从线上落地到线下,打造金融服务O2O的重要手段。同时,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终端等先进技术推进网点转型,建设“智能化、轻型化、专业化”的现代化新型网点。

守“风险”的“正”,确保经营安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广参与,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从局限在传统金融体系内的集中式,呈现为开放平台下的分布式特征。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各参与方耦合度、链条化的不断加强,任何非金融环节的风险事故,都将可能引起整个产业链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在几十年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应继续坚守在金融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应对的专业优势,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的立命之道:出奇

出“互联网思维”的“奇”,做好创新与营销。把握住用户的痛点,是互联网时代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商业银行需要向互联网企业深入学习,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与营销。创新要围绕以客户为中心来展开,创新前要运用“利他思维”评估能够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极致思维”,确保良好的用户操作体验,创新速度上要树立“迭代思维”,以快速的方式推向市场和加以改进;营销上要结合时代特征,注重口碑营销、互动营销、创意营销等社会化营销方式的运用,让互联网用户以更为接受的方式快速产生认同感。

出“平台思维”的“奇”,打造“生活+交易”型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实质上是客户流量、活跃度、粘性的竞争,形式上体现为平台资源聚合能力、平台对客户财富贡献度的竞争。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用户最为关心的生活实现、财富管理两项需求,通过广聚各类生活资源,带动聚集流量,通过提供丰富而具有竞争力的交易品种来实现用户财富增长,提升互联网金融平台活跃度、增加平台粘性。

出“趋势思维”的“奇”,提前布局移动金融。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的时代将很快到来。现在,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饮食、出行、社交等基本日常需求已经成为常态;“移动经济”也在迅猛增长,2013年移动支付交易达到了1.25万亿元,同比增长707.0%,而在2012年,这一比率还是89.2%。随着4G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拇指生活”、“拇指经济”将成为社会常态,移动金融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进化方向,商业银行要在战略上提前布局。

2010年,浦发银行引入中国移动作为战略投资者,在移动金融领域开展深度合作。2014年,双方重点联合打造以“和理财”、“和支付”、“和融资”为体系的“和金融”。同时,浦发银行携手腾讯,推出了最为贴近微信用户使用习惯的微信银行,通过快速迭代创新,形成了以“微理财”为核心优势,“闪电理财”、“闪电结购汇”等为特色,包含在线开户、账户管理、融资取现、生活服务等系列功能在内的全功能虚拟社区银行服务体系。此外,浦发银行还将直销银行融入到微信银行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移动端领先优势,微信用户可使用大部分他行银行卡,简单、便捷地在线开立电子账户,购买银行产品。

2013年,浦发银行携手中国移动,率先向社会发布“移动金融2.0标准”;2014年,浦发银行又携手中国移动、复旦大学发布“移动金融3.0标准及新生代用户移动金融信心指数”,同时联合腾讯启动“移动支付安全联合守护计划”,积极向社会公众分享自身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