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54/26133354/b_26133354.jpg)
四、在创作理念上坚持“原创赋值”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原创力”缺失导致文化产业“贫血”问题引发代表委员关注。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可以更加多样化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某些文化产品制作传播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虚拟成分多、现实题材少、大同小异、对国外创意盲目模仿等弊端,显露了文化产业“体格”强壮的同时,面临原创力缺失导致的“贫血”之忧。这种担忧对网络文艺发展来说,可谓切中肯綮。网络文艺作品只有坚持“原创赋值”的创作理念,把永恒的价值追求镌刻进自己的作品,把美的元素渗透到每个角落,让受众动心动情,在灵魂的洗礼中感受真善美,接受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更加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方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化产品制作上的一哄而上,必然导致盲目跟风后的高度雷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疲软。作为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文化产品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基于个人和集体创作成果的文化产品在产业化和销售过程中被不断复制并附加新的价值,应更多融入时代元素,弘扬时代精神,着力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助力,努力实现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双赢格局。“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网络文艺要想从野蛮生长向经典化转型,创作者尤需注重自我提升,进行灵魂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作品的核心思想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富含独特创意的文化精品创作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觉意识融入具体文化产品的过程。文化自觉不是粗泛的文化知识的再现,更不能沉溺于玄幻、穿越、架空、修真等“打怪升级”的套路中,而是要以文化的自知之明进行创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心中的“定盘星”,自由驾驭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网络文艺创作者若能自觉以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创作优秀作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推动省际、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沟通,并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必然会跃上新的发展台阶。置身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者更应该细致体验生活、深刻观察生活,用艺术反映生活,超越“套路”和“模式”进行创作,用丰富的想象、血肉丰满的人物、亲切动人的场景构建网络文艺的理想世界,人间烟火,凡尘远阔。网络文艺创作者要有定力,在商业化写作的狂欢中沉下心来,融进生活中去,身入心入,了悟人生,参悟艺术,创作精品。
毋庸讳言,网络文艺作品的生产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性。每一项文化产品,无论它是“阳春白雪”般的高雅还是“下里巴人”般的通俗,都应独具匠心,力避雷同。虽然可以吸收和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但绝不能重复前人的劳动,必须充分投入创作激情,用创新的手法创造前人和他人不曾表现过的新的意蕴,让受众在文化产品的欣赏性消费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对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而言,人民是永远的评委。好的网络文艺作品应该奔流于创意的高地,“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散发光热,传递温度,春风化雨,温润心灵,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在和暖的光亮里。“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无穷的创作激情和动力来源于对国家和时代的尊崇,来源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表达。一方水土,赋予作品独特的内涵与灵性。各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为网络文艺作品的“本土化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有足够深厚的土壤去挖掘,更好地展现生命之歌、劳动之美与人性的魅力,记录时代,安抚心灵,提升网络文艺作品的审美向度。
文化自觉超越个体的生命自觉,以对民族(或团体)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的整体自觉和秉持坚守实现更大的文化价值。在文化自觉的航线上起航高飞,既需要凭借深厚的知识和思想传统,也需要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体验。在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下创作的文化产品,把认知、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更好地落实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层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就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当今的网络文艺,无论是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的发展,还是大众文化消费、公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直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和国家形象的传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网络文艺产品尽可能多地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作品中,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和教育功能,达成文化传播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效果,作品的影响力和整体行业形象将大大提升。
感情的深浅、用情的程度,决定着人的行为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不论在怎样的时代,也不论是怎样的传播形式,若要让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吸引“眼球”不是第一位的,能让受众“走心”才是最重要的。那些能够触及人的内心,带着温度去激发人的真情实感和高尚情怀,让文化消费建立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之上的文艺作品,闪耀着历经岁月淘洗的光泽,摒弃时光深处的嘈杂,把人们曾经的悲伤、疼痛和苦难化作豁达向上的展颜微笑,让人们越过坑坑洼洼的历史牵绊,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收获更深层次的审美品位和精神追求。网络文艺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若以贯穿始终的“原创赋值”理念为之,则能做新做活,收获更多惊喜。
“多屏时代”,依然内容为王。脚踩坚实的大地,放飞想象的翅膀,真实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又能够与人民产生共鸣,才能成为经得起人民的鉴赏和评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里,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那里面,有国家的蓬勃发展,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欢乐忧伤。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弘扬正能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正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真正表现出来,交给人民去鉴赏、去评判的作品,注定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作品,而那些内容空洞、感情苍白的作品,则注定在时光与人心的淘洗中苍白退场。
不懈拥抱时代,观察现实、体验生活,以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真诚的感情、艺术的灵感去捕捉、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方能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高质量、高品位网络文学作品,让人们增添生活的底气、灌注活泼的生气,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从而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并非不受欢迎。河北石家庄网络作家“梦入洪荒”主要从事官场小说的创作,已创作《官途》《权力巅峰》和《至高使命》三部作品,其中《权力巅峰》在蜻蜓FM的点击量达到23.2亿。他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用网络小说的创作手法来进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将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融入网络小说中,用酣畅淋漓、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将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火热的生活永远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如果把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比喻成黄金,那么它先是从人间烟火气里淘出的,不是坐在书斋里想象出来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强烈,文艺表现是否准确、深刻,是否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实现了有机统一,人民群众看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因而,不忘责任,坚守底线,基于深厚生活积累的“情动于中”,才易获得人民群众的共鸣。多元社会,激活多样人生。对很多人而言,现代社会生活更像一场紧张、疲惫又绚丽多彩的舞台剧,充满了不确定性。正确价值导向下对家园的诗意回望,对传统文化的阳光展现,往往能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所在,寻回心头最温暖的那盏灯,让浮躁的人心安静下来。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和价值追求融入网络文艺作品中,做“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传播,不但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化功能,而且能够增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度和践行力,汇聚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网络文艺的“原创赋值”离不开中国精神的贯注和精品意识的提升。欧阳友权教授接受橙瓜网专访时指出,我们的IP产业和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制作水平、市场运作上。我们的网文IP品质并不差,差在改编作品的质量和商业运作水平上。缺乏精品意识和长远眼光,变现意识过于强烈,追求眼前利益,无疑影响到网络文艺作品向更高层次发展。欧阳友权教授认为:唐家三少、猫腻、天蚕土豆、辰东、血红等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与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相比,并不会低到哪里去,都具有成为《指环王》《漫威》《007》《星球大战》那样作品的潜质,但我们却没有他们那样的创作团队,没有那样的品牌意识,没有那么高的制作水平,少了些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更缺少了他们那样的市场推广、商业运作、品牌延伸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用高品质、强内容以及正确价值观导向的作品,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欣赏体验。
肩负社会责任的网络文艺作品同样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介是人的延伸”。解决过剩的信息生产力和过载的信息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追求价值的同时更要追求魅力。所谓魅力,就是产品对人的吸引力,是可以因感动而开启的情感张力。情怀关乎生死,富有人文关怀才能行稳致远,在人和人、人和环境、人和虚拟现实之间展开生命的多重价值。权威人士认为,互联网既是改变社会的一种力量,又是一种传播格局和传播手段,更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与结构方式,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在更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性洞察的网络文艺创作领域,还有更多未知的尝试和发展等待我们去努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服务,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使命是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中华文化是有生命温度的记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文化记忆和传承。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有文化含量的网络文艺作品,寓教于乐,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让大家把对个人生活的美好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让眼前的路越走越开阔。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网络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广袤的现实土壤,坚持娱乐功能视阈下网络文艺“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不断推出的鼓舞人心的精品力作回馈祖国和人民,应是网络文艺从业者应当秉持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