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界要比视界宽
庄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正体现了他对于那些得道者的赞美之情。只有“其精神,遗世独立,飘然远引,绝云气,负苍天,翱翔太虚”,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境界,升华自己的生命。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界扩展到无限远时,他就会把追逐道的境界当做自己的追求。
心界决定境界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核心命题,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他说:在遥远的北极海水中,一种名为鲲的鱼,大概有几千里那么大。它变成一种名叫鹏的鸟,鹏的背大概也有几千里那么大,它奋起而飞,翅膀像天上的云朵垂下来。这种鸟,将从北海飞到遥远的南极。南极,就是天池。水泽边的晏鸟讥笑大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跃就飞起来,不到几丈高就落下来,在丛草之间翱翔,这也是飞行的绝技呀!它要飞到哪里去呢?”
在这里,庄子分别通过大鹏和晏鸟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给予现代人以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虽然我们身处在同一个繁复的世界里,但依然需要让自己拥有一个不同的“心界”。
其实大鹏与晏鸟正代表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像大鹏一样拥有极高的境界,他的人生目标绝不会停留在眼前;而另一种人就像晏鸟那样,鼠目寸光,他的人生成就也就仅限于在草丛中跳跃了。
大鹏与晏鸟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我们能走多远,人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的人生境界,或者说是心界决定我们的视界。
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胸怀扩大到极致,那他的人生将很难所成就。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然而,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成“家”的,他青年时期的工作不过是给官府抄文件和给私人抄书籍。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50多年,心中非常忧虑。班超抄了一段时间的书之后,整日处在苦闷之中,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有这样的人生。终于有一天,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班超“投笔从戎”之后,随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足智多谋,最终威镇西域各国,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下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一国的高度。如果他仅满足于抄抄字,安稳度日,我们很难想象他会有后来的成就。可见,人生的境界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庄子·逍遥游》中还对境界的大小作了这样一段论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就是境界大小的差别,道家认为境界小者绝对不能体会到境界大者的生命境界。而我们身处在现代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做人处世如果不能经常自我提升境界,而只能满足于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则只会像故事中的晏鸟一样,一生很可能在这样的碌碌无为中度过了。
不以鱼缸的心看大海
有一条鱼在很小的时候被捕上了岸,渔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丽,便把它当成礼物送给了女儿。小女孩把它放在一个鱼缸里养了起来,每天它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的内壁,心里便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后来鱼越长越大,在鱼缸里转身都困难了,女孩便给它换了更大的鱼缸,它又可以游来游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鱼缸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便会黯淡下来,它有些讨厌这种原地转圈的生活了,索性静静地悬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动,甚至连食物也不怎么吃了。女孩看它很可怜,便把它放回了大海。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快乐不起来。一天它遇见了另一条鱼,那条鱼问它:“你看起来好像是闷闷不乐啊!”它叹了口气说:“啊,这个鱼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
这个小故事可谓发人深省。这条鱼之所以不快乐了,是因为它用鱼缸的心来衡量大海。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视线圈定你的脚印。确实,所谓登高望远,一个人只有看得远,他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
在道家看来,人的心胸大小很重要,因为它将决定人的事业大小。“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是庄子书中的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眼界随着他的心界而不断扩大,“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眼界,不断提高成就的过程。确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人生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和我们的眼光长远有关的,你能看多远,你才能够走多远。
视线圈定脚印,做人切莫用狭小的心来衡量这个世界。鼠目寸光,得到一点点小利益或者一点不足道的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放眼历史与现实生活,不少人就是在这样的一时的成绩面前自满起来,以致裹足不前,实在可惜。
在道家思想中有很多体现这一思想的论述。像《庄子·秋水》中曾记载了一位神秘人物,他以一番精彩言论平息了一场战争。
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过盟约,齐威王背弃了盟约。魏惠王恼怒了,要派人去刺杀齐威王。将军公孙衍听说这件事情,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君王是一个大国之君,却派一个平民去报仇。我愿意领大军二十万,为君王去讨伐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走它的牛马,使它国王的内热从背部发泄出来,然后倾覆了他的国家,将大将田忌赶走;然后再打伤他的背部,折断他的脊骨。”魏臣子季子听到公孙衍这番话,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譬如筑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好了七丈,可是又把它毁坏,这是劳役们最痛苦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七年不打仗了,这是我们国家兴旺的基础。公孙衍是个昏乱的人,他的话是听不得的。”贤士华子听到公孙衍和季子的这番话,感到都浅薄,就对魏惠王说:“花言巧语地说讨伐齐国的,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不要讨伐齐国的,也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讨伐和不要讨伐都是昏乱的人。”魏惠王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说:“君王只要追求‘道’就行了。”惠施听说这件事,就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了戴晋人。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做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角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魏惠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说:“如果把心神遨游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魏惠王说:“没有分别。”戴晋人走后,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魏惠王因为他和齐威王之间的私人恩怨,就想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很多大臣都用不同的方式劝谏,最后,戴晋人在惠施的推荐下隆重登场,化解了这段干戈。戴晋人如何说的呢?他就是通过把魏惠王的眼光拉远,使魏惠王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这次战争和恩怨,最终使得“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一场浩劫就此化解了。
眼界圈定作为的大小,一个人要想拥有更广阔事业,就必须从一开始就使自己存着一颗大海一样的心。否则当有一天,我们可以自由徜徉在广阔的海洋中时,就很有可能会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反而会因为它的广袤无边而失去方向。
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
老子在描绘“道”时,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看不见,称无色;听不见,叫无声;摸不着,叫无形。这三者不能穷其根本,所以统归于道。看、听、感觉,都属于人体的官能,老子从官能的角度来讲述道的玄妙,这个对于我们的做人之道很有借鉴性。
以传统政治哲学角度讲,王者设官治世的所谓“官”的定义有两种:从政治制度看,官者,管也;从领导政治哲学来看,官,犹如人体的官能,所谓五官百骸,各有所司,各司其政,辅助中枢。而辅助头脑最得力的官能,莫过于眼目的视力、耳朵的听觉以及全身的触受所及的亲民之官。自古及今,无论是君主专制,还是自由民主,始终不外乎这一原理。
不过官能终有所限,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触摸之所及,心之所思,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之谈。曾子说:“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子思说:“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君子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身居上位的领导,必须注重诚意、正心的自养,而戒慎偏信耳目的不当。正统儒道大多反对“察察为明”,过分偏任法家或权术的制衡作用。
世间之事,有许多会被自己的耳目所欺骗,被自己的主观情感所蒙蔽的。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人常说:“眼见为实。”但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我们,使我们作出错误的判断,让我们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远。
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孙亮有一次想要吃生梅子,吩咐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蜜汁梅取来。孙亮没吃几口却发现蜂蜜里面有老鼠屎,他勃然大怒:“是谁这么大胆,竟敢欺到我的头上,简直反了!”
孙亮马上将库吏召来审问鼠屎的情况,库吏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孙亮略一沉思,微笑着说:“其实,要弄清楚鼠屎是谁放的这件事很简单,只要把老鼠屎剖开就可以了。”
他叫人当着大家的面把鼠屎切开,大家仔细一看,只见鼠屎外面沾着一层蜂蜜,是湿润的,里面却是干燥的。
孙亮笑着解释说:“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早湿透了。现在它却是内干外湿,很明显是黄门官刚放进去的,这样栽赃,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这时的黄门官早吓昏了头,跪在地上如实交代了陷害库吏、欺君罔上的罪行。
本来一个难以评判的案件一经孙亮的解释和处理却迎刃而解。孙亮之所以能够把问题化难为易,在于他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生活中处处需要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对于形势复杂难以判断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复杂性所吓倒,就能正确应对突然来临的问题。
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能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而不要被眼前的惑象蒙蔽了。老子的智慧余音提醒着现代人,做人做事不能仅仅凭自己所见所闻就对事物武断地下评判,而是更应该擦亮自己的心,透过复杂纷繁的现象世界,来看世事,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心局限于耳目之所见闻。在道家看来,这不是一个心量宽大、眼界高远的人所应当有的行为。
冯异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行军在饶阳滹沱河一带,矢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也正是这位忠心耿耿的冯异。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人们称他为“大树将军”。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于是一些官员一再上书,请求调冯异回洛阳。此时,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更何况“三人成虎”,光武帝唯恐冯异功高震主,内心也开始怀疑冯异的忠诚。
不过,光武帝毕竟是位明君,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无视周围官员的诋毁,决定继续重用在西北地区举重若轻、缺之不得的冯异。为了解除冯异的顾虑,刘秀还把一个官僚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冯异上书自陈忠心,刘秀回书:“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怎会对你猜忌?你又何必担心呢?”
刘秀的举动没有让“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历史悲剧再次上演,同时,又恩威并用,既可解释为对冯异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对于位高权重、执掌虎符的大臣,君王又怎能丝毫不疑?但刘秀没有让耳目左右自己的决策,实是深谙对下的权术。
不论是作为平常身份,还是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处事做人,都应该摒却耳目的侵扰,不为自己的主观情感所左右,也不应只记得一个角度的“偏见”,而是应该客观理性地筛选信息,这样才能避免犯下许多错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修一双慧眼,不如拥有一颗明察秋毫的心,这样我们都能够站得高,看得远。
强者无域,弱者自闭
旱季来了,河床就要干涸了,曾经湍急的河流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小水洼。烈日下,龟裂的河床在急速扩展,远处,却隐隐传来了大江的涛声,鱼儿们从一个水洼跳到另一个水洼,奔涛声而去。
“还有多远呢?”一个不大的水洼里,一条大鱼喘着粗气,问躺着歇息的一尾小鱼。
“远着呢!别费劲了,到不了大江的。”小鱼悠然地在水洼里游了一圈说,“做什么大江的梦啊,现实点,就在这儿待着吧!”
“可用不了多久,这水洼里的水就会干的。”
“那又怎样?长路漫漫,你又能走多远?离大江五十步和离大江一百步有什么区别?结局都是一样的,要看结局,懂吗?”
“即便真的到不了大江,只要我已经尽力了,也不后悔。”
“你已经遍体鳞伤了,老兄!”小鱼自如地扭动着自己保养得很好的身体,嘲弄着在小水洼里已经转不开身的大鱼,“像你这样笨重的身材,不老老实实在原处待着,还奔什么大江啊?你以为自己还年轻啊?就算真的有鱼能到达大江,也轮不到你!”
小鱼戳到了大鱼的痛处,它望着小鱼说:“真的很羡慕你们有如此娇小的身材,在越来越浅的水洼里,只有你们才能自如地呼吸。可是,再苦再难,我们大鱼也得朝前奔啊,我们也得把握自己的命运。”大鱼说完,一个纵身,跳入了下一个水洼,它听见了小鱼抑制不住的笑声。它知道,自己的动作很笨拙,它看见自己的鱼鳞又脱落了几片,而肚皮已渗出斑斑血迹,但它对自己说:“此时此刻,除了向前,已别无选择。”
水洼的面积越来越小,大鱼知道,前面的路将越发艰难,它已很难再喝到水了,偶尔滋润干唇的是自己的泪。沿途,它看见大片大片的鱼变成了鱼干,其中,有许多是比它灵活得多的小鱼。
每一个水洼里都躺着懒得再动的伙伴,它们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对大鱼说:“别跳了,省点力气吧!没用的。”而大鱼却分明听见了越来越近的涛声。“坚持,”它对自己说,“唯有坚持,才有希望。”
不知跳了多久,大鱼终于看见了大江的波涛,可是,它的体力已经在长途跋涉中消耗殆尽。通向大江的路上,最后的一个水洼也干涸了,虽然只有一步之遥,可大鱼想,它是到不了大江了。就在这时,它听见了水声,接着,便看见一股小小的水流缓缓流来,这是行将干涸的河床在这个夏季最后的一股水流吧?大鱼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水流的帮助下,一鼓作气奔向大江。而那些留在水洼里的鱼儿,却只是让这股水流稍稍往前带出了一步,一小步而已,大江离它们依旧遥不可及,而干旱却以无法阻挡的步伐占领了这片土地。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强者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像故事中的大鱼一样,以一种永不屈服的斗志昂扬的精神和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奔入大海,拥有自由,延展生命。
做一个强者,首先是做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一个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人,要有不被眼前的困境所胁迫或者吓倒的气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人无法克服的艰难和困苦,在一个人面临绝境行将没顶时,在气喘吁吁甚至筋疲力尽时,只要再坚持一下,奋力拼搏一下,困难就可能会被征服。
一个人的心界随着一个人眼界的拓展而拓展,眼界小者和眼界大者所追求的境界也逐渐不同。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界扩展到无限远时,即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时候,他就会把追逐道的境界当做自己的追求。
所谓强者无域,弱者自闭。这是道家智慧给现代人的启发。
另辟心径,别有天地
《庄子·逍遥游》中记录了庄子和惠子的一段对话。说的是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瓠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说道:为什么不把大瓠瓜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呢,那样可以方便出行。结果你还担心瓠瓜太大了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这一句话可谓发人深省。尤其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人说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其实并不为过。只要一个人能开放自己的心灵,把这个世界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就会发现任何事都有很多种解决的途径和方式,做人切不可像惠子那样以一颗“蓬心”看问题,保守着固有狭隘的思路,反而把大好资源给白白浪费了。
庄子的话放到现在来看,就是打开思路,用创意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另辟蹊径,别有天地,当我们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时,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可谓俯拾即是。
宋徽宗赵佶,政绩虽然不好,甚至后来做了亡国之君,艺术上却颇有创意思想。
宋徽宗曾经创立了一个画院广招画家,而画家进入画院就必须经过他的亲自评选。宋徽宗曾经给画家们出了一个主题: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
绝大多数人都按照题意画出了第一种境界:古木苍葱的山林中,古寺赫然其中。少数人延展题意画出了第二种境界:山林中隐现寺院的局部。还有更少人画出了第三种境界:山林中只露出一只幡杆。唯有一个人洞察题意画出了第四种境界:一个小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上打水。宋徽宗最后挑选了这个人的作品。
第四种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就没资格应考了,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画家的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小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宋徽宗评画与广告创意的境界是相通的,广告创意也至少有类似的四种境界,也一定要借鉴宋徽宗评画的精髓。
这就是创新,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发生。著名作家茅盾曾说过:“从创新中得美。”创新是存在于世间的一种美丽的奇迹,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荒漠为绿洲,变沧海为桑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素质,是人生的境界得以提升的一大要素。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就会美丽如天神,他的思维就会焕发出灿烂的光辉。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的那样,“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必定是一个心灵开阔的人,所以能成为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他们不被过去的思维所困扰,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取得创新硕果。历史上流传着一位怀丙和尚的故事,说他是个最善于发动创新思维的人。
怀丙,宋朝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他聪明善思,曾多次解决当时谁也解决不了的工程难题。有一年,黄河发洪水,冲垮了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城外的一座浮桥,连八只固定浮桥的大铁牛也冲到了河里。
洪水退去以后,河中府准备重建浮桥,连接两岸的船只准备就绪,就缺拴牢木船的大铁牛了。可是上万斤的大铁牛怎样才能捞上来呢?
怀丙和尚自愿承担了捞铁牛的重任。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就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他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大铁牛的位置。然后指挥着一班船工,用两只大木船装满了泥沙,并且在两艘船上搭了结实的木架。然后他亲自带人,把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派人潜入水底,用绳索牢牢地绑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拴在木架上。并排拴在一起,再在木架上收紧绳索,然后叫船工把船上的泥沙铲到河里去,随着船中泥沙的减少,船身一点一点地向上浮,陷在沙中的大铁牛就一点一点向上拔,就这样,那上万斤重的铁牛终于被从淤泥里拔了出来,被船拖到了原来的位置。
怀丙和尚巧妙地利用水的浮力,把上万斤的铁牛从泥里“拔”了出来。怀丙和尚之所以能够轻巧地解决一个让几乎所有人束手无策的难题,在于他能够在思维上进行创新,突破常规的思维。所以,要完成困难的任务,必须在思维上有所创新,另外,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发现智慧。水具有浮力谁都知道,但是能够利用水的浮力为自己服务就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了。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黯淡无光、平淡无奇,那么,为什么还要去追寻陈旧的足迹呢?为什么不能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悲与喜呢?眼光变了,这个世界也就变了。只有打破思维僵局,才能开启心门。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限定在狭小的空间里,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按照众人流行的惯性思维去思考,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干着别人干过的事。要知道,许多时候人生的成功是靠着创新而获取的。所以说,做人切不可保持一颗狭隘的“蓬心”,而是要学会打开心灵,让自己的心界开阔起来,这样做人才能拥有不断的创意,而人生的天地会因此而不断变得更广阔,出路会更多,前路会更远。
开放思维,发现世界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庄子说,我在哪里呢?这就是庄子,一个连自己的存在都不停追问的哲人。
庄子是一个很有怀疑和反叛精神的人,纵观《庄子》全书,到处充满奇谈怪论,到处都是他的精彩提问,到处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开放思维,发现世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不要做一名人云亦云的追随者,而要时刻拥有一颗怀疑的心,这样一个人才能在生活中拥有一颗明智的慧眼,清明的心灵;才能不断获得智慧的启迪,不至于活得浑浑噩噩。擦亮眼睛,打开思路,才不会被迷惑,就像古时候的那位铁匠一样。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燕王当即给那卫人丰厚的报酬让他刻猴。
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只有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入后宫,不饮酒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届时您将如愿以偿。”
郑国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这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
燕王把那卫人召来问道:“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
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
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禀报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这段故事虽然说的是识破骗局,但是从中衍生出一种怀疑精神。哲学家周国平曾说:“我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儿、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不错,笛卡儿和休谟已然成为怀疑精神的代名词。笛卡儿的哲学名言“我思故我在”更是成为名扬世界的怀疑精神的代名词。
不仅哲学家需要怀疑精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这种怀疑精神。一个拥有怀疑精神的人才能具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才能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江西有个名叫沈梅的女孩,一天傍晚突然发现路边的河面上有块露出的石头,发出如同星星一样的点点光亮。好奇心使她往石头上浇了几次水,石头上的亮光不见了,但石头上却嵌着许多淡紫色、透明、有玻璃光泽的东西。于是她取了几块石头带回家。当石头不小心碰到火苗时,竟然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爆炸声,火花四溅,这又一次引起了她的好奇。她觉得这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块,因此她拿着石头到地质队化验了一下,结果确认是萤石。不久之后,地质队就在离河不远的山里找到了一个萤石矿。
这个女孩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她时刻留心自己的周围,时刻保持一颗怀疑的心。
怀疑精神是人进步的前提,是人获得幸福的一条康庄大路,一个科学家,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一个作家,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创造出全新的文学作品;一个普通商人,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找到生活中的财源;一个学生,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快地成才。由此可见,怀疑精神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庄子,他怀疑世间的每件事物,才能给予我们以这么深刻的启示。学会庄子的这种方法,而不仅仅记住他讲的故事,才是对我们最有益的。
不做杀鸡取卵的事
有一则笑话说,一个伐木工人去应征工作,工头对他说:“你去前面的树林试试看,看你一分钟能锯几棵树?”一分钟后,大片树木倒下,工头喜不自胜:“你以前在哪工作的?”
工人回答:“撒哈拉森林。”
工头诧异:“只听过撒哈拉沙漠,没听过撒哈拉森林啊!”
工人点点头,说:“后来改名字啦!”
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笑话,不过,当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变成人类的泪水,我们恐怕就笑不出来了。
在道家经典《列子·天端》里曾讲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要崩塌下来他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食不下咽、寝不安枕,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的成语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诗仙李白曾有诗云:“……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然而,当大自然的资源正在逐渐被挖掘一空、后世子孙得以生存的资财即将被挥霍殆尽时,杞人忧天便成为生存的当务之急了。
以煤为例,历史上煤炭最初的发现是在汉武帝时代。相传,当年汉武帝为教练水军,集天下征夫开凿昆明池,得一异物,状若黑石,其色如漆,叩之有异声,天下竟无有识者。汉武问于东方朔,东方卖了个关子,随后献策,某年月日将有西域胡僧某某过某地,问之可知。后果有胡僧西来,问之则答曰:“此乃前劫之劫灰也。”所以煤又有“劫灰”的叫法。
煤炭是上个文明时期火烧后的余烬中含藏的能量,好比人体的皮毛卫发;石油,佛经中称之为“劫精”,好比人体的血液精华。
古人既然早已知道煤炭、石油等能源,为什么不早早开发来应用,却始终上山打柴,拿草木来做燃料呢?那是因为,汉武帝在听闻了“劫灰”、“劫精”之说后,禁令采集,历代亦是如此。
帝王的做法同样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地球也是一个有生机的大生命,就如人身一样。地球同样富有生机,是一个生命体,不可轻易毁伤它,不然,对人类的生存,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古人虽然早就知道有“天材地宝”的矿藏,也绝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也要祭告天地神癨,得到允许。人心即天心,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如此,神癨的权威就起到了震慑之效。正因如此,地大物博的泱泱中华才能有幸将其丰富的矿藏保留至今,作为未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而没有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
春秋时期,一年夏天,鲁宣公兴致勃勃地把渔网撒在潭里准备捕鱼。正在这时,里革刚好从潭边路过,见到后立即把鲁宣公渔网的绳剪断了,并且把网拉上来扔掉。
鲁宣公不知何意,正要发怒,里革忙解释说:“我主可曾听说过,古时候,春暖花开之际,万物复苏。这时候,鸟兽刚好怀胎,水中的动物却基本成熟,狩猎师就下令禁止用兔网、鸟网捕捉鸟兽,而只用矛等刺取鱼鳖,将它做成鱼干,以备夏天食用,这样做是为了促使鸟兽生长;到了夏天,鸟兽长成,水中动物又开始孕育,渔师在这时又下令禁止使用大小渔网捕鱼,只是设陷阱,在陷阱中装设捕兽的装置,捕取禽兽。这样一来,不论鱼虾鸟兽都能有休养生息的时候了。如此都是为了积蓄物力,补足国家所需。那个时候,人们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贪得无厌,一味索取。
比如,人们在山上不会砍伐树木所生的新芽;在草地里,也不会随意割取未长成材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和小鱼;狩猎时,要等到那些幼鹿等小兽长大后再猎捕;抓鸟也要先等那些鸟卵孵出,小鸟长成;就是对可食的虫子,也要留下卵和未生翅的幼虫。这样各种植物、动物才能生息繁衍,人们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供给啊。如果古人为了一时痛快、一时的满足而不计后果,恐怕现在留给我们的就所剩无几了。现在鱼正在产卵,您不等鱼生长,又用这样的小孔网捕捞,大王这可是有些贪心不足啊。您是一国之君,如果下面的人效仿您的样子,更加贪婪,干脆把这潭水都抽干了不更可以把所有的鱼都捉到吗?但这样做以后这里还会有鱼吗?所以说,贪得无厌最终只会让自己,让子孙后代一无所获啊!”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不能不让我们今人惭愧。人类早可以透支地球资源,但古人却将自然的精华悉心呵护。古人尚知煤炭、石油是地球的骨髓血液而不去触碰它,以求保全生态环境,而现在的人们却在欲望的指使下手握高科技的利器对地球大肆开采,后果可想而知。
当前世劫灰耗尽,当未来资财所存无几,即便用生命来换取自然的残喘恐怕也不可能了。几千年前那个杞人的忧虑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现实。人,从小我来看,需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人生,而人类,我们作为一个文明世界的延续者,是否也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些自然的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