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穴位详解
少泽
【穴位一找准】少泽穴,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l寸。
【功效】清热利窍,利咽通乳。
【主治】
(1)乳痈、乳汁少等乳疾。
(2)昏迷、热病等急证、热证。
(3)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
现代常用于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配肩井、膻中主治产后缺乳;配人中主治热病、昏迷、休克。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治疗热证,通常刺血方法比较好。咽喉痛、发热、牙肿点刺,滴一滴血就可缓解。不适合按摩。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少泽穴,井穴(源头),属金,别名小吉穴,少吉穴。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小吉、少吉:小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临床上常用本穴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配天容,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
配人中,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热病昏迷,休克。
前谷
【穴位一找准】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针灸集成》:“在手小指外侧,第二节纹头。”取穴时沿着小指外侧往腕部的方向推,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小指根部,在到达突起的骨头前面的地方有一个小凹陷,这就是前谷穴。
【功效】疏肝清心,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现代用于治疗: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前臂神经痛,手指麻木。
(2)五官科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腮腺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产后无乳,乳腺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前谷,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出自《灵枢·本输》。小肠经气血物质在此冷降。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前谷:前,与后相对,指本穴气血作用于人体的前面也。谷,两山的中空部位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少泽穴传来的天部湿热水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散热化雨冷降,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为胸腹前部,故名。
后溪
【穴位一找准】具体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功效】舒经、利窍、宁神。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症、角膜炎等。
【刺灸法】直刺0.5~l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不灸。
穴位详解
后溪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适合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发育中的孩子,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隔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3~5分钟,可以缓解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腕骨
【穴位一找准】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赤白肉际凹陷处。简便取穴法:以手小指与无名指蹼缘相互交叉,小指自然弯曲,下面一侧小指尖端赤白肉际处即是本穴,或者沿后溪穴赤白肉际向上推,有高骨挡住,凹陷中即是本穴。
【功效】舒筋活络,泌别清浊。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黄疸,角膜白斑,耳鸣耳聋。
(2)消化系统疾病:呕吐,胆囊炎,疟疾。
(3)其他:胸膜炎,头痛,项强,糖尿病,热病汗不出,胁痛,目翳,消渴,肩臂疼痛麻木,腕、肘及指关节炎等。
穴位详解
腕骨穴是手太阳经原穴。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湿热水气,经水循地部内注地之地部,湿热水气则循小肠经上行。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
腕骨:腕,穴所在部位为手腕部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经气行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后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的水液,故名。
临床配伍应用:
治消渴,糖尿病:腕骨,胰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治高热,惊风,瘛疭:腕骨,通里。
治胁痛,黄疸,胆囊炎:腕骨,太冲,阳陵泉。
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
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
阳谷
【穴位一找准】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俯掌,在三角骨后缘,赤白肉际上,当豌豆骨与尺骨茎突之间取穴。
【功效】明目安神,通经活络。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癫痫,肋间神经痛,尺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神经性耳聋,耳鸣,口腔炎,齿龈炎,腮腺炎。
【刺灸法】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腕关节。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阳谷穴,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小肠经经气在此吸热胀散上炎天部。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气,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上部。
阳谷:阳,阳气也。谷,两山所夹空虚之处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水气进一步吸热气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本穴如同阳气的生发之谷,故名。
小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是吸热胀散循经传输,为动而不居,故本穴为经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腕骨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上炎天部,有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养老
【穴位一找准】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取穴时有两个方法:
(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上,与尺骨小头最高点平齐的骨缝中是此穴。
(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是此穴。
【功效】清头明目,舒筋活络。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肩臂部神经痛。
(2)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落枕。
(3)其他:近视眼。
【刺灸法】
刺法:向上斜刺0.5~0.8寸,手腕酸麻,可向肩肘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操作时应注意:
(1)养老健身按摩时,力度宜轻,欲辅助治疗老年病,力度宜加大。
(2)按摩时宜心情平和,坚持不懈。
(3)可以配合按摩手部的合谷穴和足部的足三里穴。
穴位详解
养老穴以“养老”命名,是说刺激该穴,有助于老年养生;阳谷穴有养老健身的作用。按摩两穴有助于防治各种老年病,延年益寿。中老年人由于精血的亏损,易出现眩晕、耳鸣、耳聋等,老年人常见的肩臂酸痛、视力减退、腰腿痛等,均可在两穴按摩。
养老穴可以缓解老花眼,失眠健忘,消化功能不好,肩、背、肘、臂酸痛以及其他各种因气血不足引起的病症。可以说,没有哪个老人不需要它,因为它的功能实在是太强大、太适合老年人了。每天一到两次,每次每个穴位3分钟,就用手指按揉它就可以。那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刺激它最好呢?当然是未时,也就是下午的13~15点,因为未时是小肠经主时,这段时间它的气血最旺,功能最好,因而治疗的效果也更好。
支正
【穴位一找准】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功效】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现代用来治疗: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精神病,眩晕,神经性头痛。
(2)其他:睑腺炎,十二指肠溃疡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可灸。
穴位详解
支正穴,手太阳经络穴。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由小肠经外部汇入本穴(以心经提供的气血为多,沟通心经与小肠经气血)。
支正:支,树之分枝也。正,气血运行的道路正也。支正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大部分循小肠经本经流行。本穴物质本由养老穴提供,但因养老穴的阳气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肠经本穴处的气血物质处于空虚之状,因此经穴外部的气血汇入本穴并循小肠经而行,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小肠正经,故名支正。
【穴位配伍】
(1)配神门,为原络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精神病。
(2)配肩髎,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手指疼痛,挛急。
按摩支正穴的时候,可以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适中,当支正穴出现酸痛感的时候就可以了。每次大约按100下,半个月以后效果就会出来了。
小海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
【功效】清热祛风,疏肝安神。
【主治】肘臂疼痛,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可灸。
穴位详解
小海,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合(土)穴。手太阳经所入为“合”。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小海: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小海穴除了可以治疗肘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上肢麻木,尤其是小指麻木。因为该穴位的深层解剖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而尺神经支配小指的感觉。在保健运用时以按揉为主,但是在治疗颈椎病压迫神经所致的小指麻木时,应该加上拨动,使麻感传到小指。
肩贞
【穴位一找准】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功效】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
(2)其他: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肩部及肩胛部酸胀。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素问气穴论》。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分散于肩之各部,散化小肠之热。
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贞,古指贞卜问卦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卜一般,故名。
臑俞
【穴位一找准】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功效】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
【主治】肩臂肘酸痛无力,肩肿,肩周炎;咳喘,乳痈,瘰疬,多汗症。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5寸。
穴位详解
臑俞穴,别名臑穴、臑交。为手太阳小肠经在肩部的经穴,是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的交会穴。臑俞的“臑”字,上臂也,亦指动物的前肢;“俞”,转输也。此穴在上臂后侧,紧靠背部,故称“臑俞”。有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该穴是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阳维脉、阳跷脉之会聚处,故穴中的气血旺盛,既有手臂上行的阳气,又有背腰下肢上行的阳气,还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是气血转输的要所。
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单刺臑俞治疗多汗症有特效。
治肩周炎,臑俞配臂臑,有祛风通络止痛作用。
治咳喘,臑俞配肺俞,有降气止咳平喘作用。
治乳痈,臑俞配肩井、膻中,有散结消肿作用。
天宗
【穴位一找准】在肩胛部,大致在肩胛骨的正中,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正坐或俯伏位,在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之间连线上,当上、中1/3交点,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与臑俞、肩贞成正三角形处是穴。
【功效】舒筋活络,理气消肿。
【主治】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颔肿痛,乳痈,乳腺炎,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咳逆抢心,乳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穴位详解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配伍】
(1)治肩关节周围炎,肩臂肘痛:天宗,臑会;有舒筋通络止痛作用。
(2)治乳痈,乳腺增生:天宗,膻中;有理气散结消肿作用。
(3)治乳腺炎:天宗,乳根,少泽,膻中。
(4)催乳:天宗,乳根。
秉风
【穴位一找准】在肩胛部,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正坐俯伏位,在肩胛冈上窝中点,当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取穴。
【功效】散风活络,止咳化痰。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冈上肌腱炎,肩周炎,肩胛神经痛。
(2)其他:支气管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秉风,手三阳、足少阳之交会穴。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散热下行于曲垣穴,吸附水湿,冷降小肠经阴浊。
秉风:秉,执掌之意。风,穴内气血物质为运动着的风气。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在此形成风气。本穴物质为天宗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上行至此后,因吸热胀散而化为风气,风气循小肠经而运行,如被执掌指使一般,故名。
手阳明、足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为受热胀散的水湿之气,因其气血强盛,且在同一个天部层次传行,同合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湿热之性及表现出足少阳胆经的风木之性,故为手阳明、足少阳之会。
临床常配伍配天宗穴治肩胛疼痛。
曲垣
【穴位一找准】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肩胛冈内上端凹陷处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疏风止痛。
【主治】冈上肌腱炎,肩胛部拘挛疼痛,肩背痛,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患者取坐位或患侧在上侧卧位,选用腕踝针患侧上5作为进针点(相当于外关穴),常规消毒后,采用1.5寸32号一次性针灸针沿皮下向病所方向刺入约1.4寸。患者应无明显不适感,无酸、麻、胀等感觉。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灸之补之,热则泻之或水针。可灸。
穴位详解
本穴气血物质为地部富含水湿的脾土微粒,由天部归降地部并堆积穴周内外,沉降小肠经之浊。
曲,隐秘也。垣,矮墙也。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垣。
曲垣穴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治肩胛下神经痛:曲垣,臑会,天宗,肩髃。
(2)治冈上肌腱炎:曲垣,臂臑,阳陵泉。
(3)治肩背痛:曲垣,大椎。
肩外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线上取穴。
【功效】舒筋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
(1)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胛区神经痛,痉挛,麻痹。
(2)其他:肺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低血压等。
指压该穴道,可以使体内血液流畅,对缓解并治疗肩膀僵硬、耳鸣非常有效;此外,还可以治疗精神性阳痿等疾病,治疗该疾病要和手三里穴位一起配合治疗才能发挥显著的疗效。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穴位详解
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卸减胸腔温压。
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胛上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外俞。
肩外俞位于肩胛提肌上,肩胛提肌是一条很细小的肌肉,可它一旦劳损就会导致上半身很多部位的不适,而按揉肩外俞穴,则能使很多上半身的疾病或疼痛得到缓解。
电脑族和经常开车的人,不妨做一下拍打肩胛的动作,有利于疏通经络,让上半身的神经肌肉都得到放松。
具体方法是:一上一下,前后左右甩臂;右手掌拍左肩,左手掌拍右肩,左右交叉;甩到下面时,手背扣打腰背,每次可拍打8个8拍。但当出现内科、五官科等疾病是就应接受专门的针灸或推拿治疗方可彻底解决鼻炎、高血压、头痛等病症。
肩中俞
【穴位一找准】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前倾坐位或俯伏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督脉)旁开2寸处取穴。另说“大杼旁二寸”(《医学入门》),或“肩外俞上五分”(《针灸集成》)。
【功效】解表宣肺。
【主治】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吐血,
(2)其他:视力减退,肩背疼痛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注意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穴位详解
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
天窗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穴后,与喉结相平。
【功效】聪耳利窍,熄风宁神。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喑。
【刺灸法】直刺0.5~1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别名窗笼穴,窗聋穴,窗簧穴,天笼穴。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循小肠经上行天部,疏散内热。
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风透气之通孔也。该穴名意指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本穴物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热气由本穴上行头面天部,二是循颈项上行的炎热之气由里部外传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强调由里部外传本穴表部的这部分气血,本穴的散热作用如同打开了天窗一般,故名。
窗聋穴:窗,窗户,开阖的机关也。聋,耳之闭塞不通也。窗聋名意指本穴无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本穴为颈项内热的外散之处,颈项的内热会由本穴外散,其原因不在于有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而是本穴位处颈项局部重力场的高地势,与内部的高温气血位置最为接近,因此颈项内部的高温热气会由本穴外渗而出,故名窗聋。
“天”指头部,“窗”指孔窍,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按摩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后白领一族必备法宝: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天容
天容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小肠经气血在此云集汇合。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循小肠经散热冷降交于颧髎穴,传递水湿。
【穴位一找准】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伸长脖子时,会感到耳朵下方的颈部有条粗肌肉,在这条肌肉与下颌角之间就是天容穴。左右各一。
【功效】利咽消肿,聪耳降逆。
【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多用于治疗颈部疾病。
【刺灸法】直刺0.5~1寸。按摩保健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压此穴,做环状运动。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可灸。
穴位详解
天,天部也。容,容纳、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本穴云集汇合。本穴物质为天窗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湿热之气散热冷却化为天部的云状气态物并聚集于穴内,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穴位配伍】配列缺治颈项强痛。
颧髎
【穴位一找准】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功效】清热消肿,祛风止痉。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颊肿。现代常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上牙痛、唇肿等。此穴还能改善面部肌肤松弛度,保持肌肤柔润有活力。
【刺灸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图翼》:禁灸。
按摩保健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压此穴,但要有一定的方向,或者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颧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别名兑骨,兑端,椎髎,权髎,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横向下行听宫穴,冷降天部浊气。
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颧髎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颧髎。
兑骨、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
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
临床上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听宫
【穴位一找准】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一说“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针灸甲乙经》)。
【功效】开窍聪耳。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牙痛,癫狂痫。三叉神经痛、头痛、目眩头昏。
【刺灸法】张口,直刺1~1.5寸,至耳中发胀,有似鼓膜向外膨胀的感觉。
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可灸。
穴位详解
听宫,经穴名出自《灵枢·刺节真邪》。别名多所闻。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小肠经气血由此回归小肠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听宫:听,闻声也。宫,宫殿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穴大,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经水又如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名。
临床配翳风穴、中渚治耳鸣、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