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构成主体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应是形成以崇尚创新和冒险精神、鼓励创业和价值创造、容忍失败的文化为思想内核,以高校内部的地理空间为边界,以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课程与教学模式变革、专业与创业实践融合为主要功能特征,重在培养和激发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个体的闭环生态系统,遵循“原创知识生成—创新的激发与扩散—市场化路径的依赖—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创业价值链(王志强,2014)。在高校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之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教师和学生群体成为系统内部的关键行动主体,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创业孵化中心、学生创业社团联盟等组织则构成对关键行动主体的服务支持群体,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理念及制度设计则形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关键行动主体、服务支持群体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共生共存、协同演进(黄兆信,王志强,2017)。

(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行动主体

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语境之中,关键行动主体即承担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的个体或是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群体。一般来讲,教师和学生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利用其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作经验、社交网络、行业前沿敏感度等一系列优势,进行着各类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产学合作导向的应用研究,生成创新活动中最基本的构造块。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提出:坚持教师、讲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四师制”建设。即:依托校内优秀师资和海外资深学者,组建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创业研究队伍,形成一批双创理论研究成果;依托杰出校友以及产业界领袖和创新创业实践者,通过校、院两级聘任,稳定凝聚一支高水平的创业讲师团;整合关心学生创新创业的各届校友、社会企业家资源,加大创业导师、创投导师队伍建设。

同时,高校教师的教育者身份还使其发挥着传播和发展原创知识的重要作用。与其他创新群体相比,高校教师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一重要功能。朱星辉和张婷婷(2017)指出:“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诸多生态因子中,师资是决定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点之一,师资的质量和适应性进化程度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师资既要服从各种规则以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又要自主决定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因素的枢纽地位。

教师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决定了高质量创业师资短缺的现状成为了阻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朱晓芸等(2012)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全校性创业教育导致师资数量奇缺、创业教师普遍缺乏专业衔接与实际创业经验、师资培训理念亟须更新。”因此,创业型教师的培养成为了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王怀宇等(2016)对高校创客型师资培养提出了“不同专业教师多途径合作,拓宽视野激发创意;学校建设教师创客空间,提升教师的创造能力;构建与企业合作的平台,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适应的管理和评价制度,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形成教师学术共同体”等政策建议。

学生则是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最具变量特性的关键行动主体。与教师群体相比,学生的创业意愿更为强烈,且具有学习能力出色、冒险精神和机会捕捉能力极强等优势。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创业与创新的主要力量,接受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对于日后的创业实践起到了关键作用,对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而建立高校教育创业生态系统,并针对学生类型如IT类、艺术类学生进行了分类叙述,认为创业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的创业特征(马军伟,王剑华,2014)。例如,胡百川(2015)以本科生为主体,对IT类大学生创业进行了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构建了动态创业生态系统模型(见图1-1)。

picture
图1-1 IT类大学生动态创业系统模型

(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服务支持群体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服务支持群体,是指那些虽然不直接参与创业教育过程,但为该过程提供了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的组织或机构。在高校中,这类群体主要由技术转移机构、创业园、负责创新创业事务的学院等专业性强的服务组织构成,其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政策、信息、技术资讯、资金、平台等各种资源,并确保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其中,专门负责实施创业教育的学院或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这类机构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机制、跨越校内外边界的合作网络,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桑大伟和朱健(2011)以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学院为案例,从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和师资队伍四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创业学院拥有将承担不同功能的行政机构、学院、研究机构等聚集于特定区域,形成以师生共创为核心主体、支持群体协同递进的创新群落的作用,并进而通过彼此的动态平衡达成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创业学院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类创业支持项目,包括商业策划竞赛、课外咨询(如公司财务咨询服务)和物质支持(如启动资金)。大学生创业缺乏社会网络资源,而大学创业支持项目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资源限制,如专家评判商业创意、商业策划比赛激励学生进一步发展并和导师建立联系,甚至可以获得创业资金、免费办公场所等物质支持(Walter et al.,2013);还有学者指出,创业支持项目提供的不仅仅是资源,其对大学生创业产生的激励作用更重要(Souitaris et al.,2007)。

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与技术扩散。从运作方式上来讲,有以下四种模式:①隶属于大学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这类机构往往以高校的一个部门机构的形式存在,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技术转让办公室(OTL)模式,由学校亲自申请、管理专利事务,再把专利许可给企业,为学校带来可观的收入。②虽为大学的附属机构,但享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如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WARF)模式。③完全独立于大学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首创的第三方模式。④面向大学进行技术转移的盈利性机构。这类机构往往实行公司制管理,独立于高校开展业务,自负盈亏,如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孵化中心”和东京工业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刘国新等,2010)。Bercovitz等(2001)强调了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信息处理能力、协作能力与激励措施对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运营模式的差异、文化、缺乏信任以及不恰当的管理都会导致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失败(Bruneel et al.,2010)。此外,DiGre-gorio和Shane(2003)发现排名高的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效率更高。

众创空间是指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高校众创空间有效利用高校科技成果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侯晓等,2016)。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创建优质创客空间的经验及策略,王晓松(2014)认为一个运作良好的优质创客空间生态系统应包括合作社群、创意实践、开放资源和协作空间四大核心要素。四个核心要素相互支撑,方能构建一个有机的创客空间生态系统。

(三)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要素为关键行动主体提供了必要的能量。与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不同,创新环境可以被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大类。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适宜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取决于软环境和硬环境的相互渗透、融合、平衡,二者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必须保持和谐一致,才能够营造出最有效能的创业教育环境。

软环境由大学理念、高校领导风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创业文化等构成,为创业教育的产生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和制度保障。翁细金和夏春雨(2011)表示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有利于主体创业意识的培养、主体创业情商的培养、主体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主体团队精神的培养”。李家华和卢旭东(2010)则从反面指出了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使得校园创业文化形成了观念性障碍,以至于“局限了许多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塑造的本质作用”。Phi lpott等(2011)认为缺乏创业文化氛围以及学术发展过程中对创业行为的不利影响,阻碍了创业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也有学者(Todorovic et al.,2011)发现政府对学生资助的下降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此外,与商业缺乏联系、传统教学方式、不恰当的奖励措施和缺乏实物资源、缺乏管理经验(Guerrero,2007)、大学的官僚化作风(Siegel et al.,2003)等也阻碍了创业研究型大学的发展。Ortiz-Me-dina等(2015)研究了HSAFE(Higher School of Agronomic and Forestry Engi-neering)发起的创业教育项目对工程专业学生的影响,发现组织机构的参与度以及活跃的社交平台的建立,对于创业意愿及创业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Fayolle和Kickul(2007)则强调高校打造创业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该环境受文化、机构、民族、政治等的影响。Klofsten(2000)、 H yland和Sloan等(2002)认为在高校中培养创业文化对于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Klofsten(2000)就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高校应创造并保持创业文化,将创业文化长久地渗透进校园的各项活动之中;二是高校应重视对创业合作的理论熏陶;三是应为自主创业者提供特殊的创业训练项目。

硬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研发投入、风险资本、基础设施、地理环境、人力资源等,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尤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社会组织对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有普遍的认同和支持度,一些企业、组织长期对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和资助,是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硬环境”的重要组成。校友企业、咨询机构为美国高校和创业者提供大量的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技术转化机制为大学提供了科研选题的导向,为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提供了快捷的途径,为学术交流、人员培训提供了机会。社会组织不仅为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提供资金、信息、商业化的支持,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资助、奖励创业竞赛项目,甚至在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这些来自企业、非营利组织、基金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资源支持,是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卢彬彬,2017)。

Lehmann和Warning(2010)发现第三方的资金支持会促进知识创造。地处研发投入密集地区的大学在获取许可证方面更有效率(Chapple et al.,2005;Siegelet al.,2003)。此外,所在地的人均G DP、初创公司比例、产业集中程度和私人研发支出等“硬环境”都会对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Chapple et al.,2005;Leh-mann & Warning,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