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范畴界定
一 相关概念分析
(一)阅读
阅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行为,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是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常见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抽象出阅读的本质属性,给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综观国内外研究者对阅读的界定,我们发现阅读主要包括广义的阅读和狭义的阅读两个范畴。广义的阅读是指人类利用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各种信息和符号的认知过程。凡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号,并反馈到大脑,进而对信息进行存储、感受、分析、判断的过程,都可以称为阅读。[1]正如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对阅读的描述:“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双亲阅读婴孩的表情,以察觉喜悦或惊骇或好奇的讯息;中国的算命者阅读古代龟壳上的标记……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民阅读天空的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2]由此延伸出阅读人生、阅读心灵、阅读世界、阅读城市等带有比喻意义的词,因此广义上的阅读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概念外延的无限扩大反而影响对内涵的准确界定,即“读物的泛化将使它(阅读)无所不包,结果会模糊自身的固有界限,难以取得对读物的真理性认识”。因此,通常我们说的阅读是指狭义的阅读,代表性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论述。古德曼(K.S.Goodmen)[3]认为“阅读是对书写语言所传播内容的接收,是读者与书写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吉布森和利文(Gibson&Levin)[4]认为“阅读乃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5]把阅读界定为“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我国较早研究阅读学的两位学者曾祥芹、韩雪屏[6]认为“一般地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王余光、徐雁[7]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这两个定义出现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阅读流行和普及之前,所以阅读载体仅限于书面材料,也就是纸质读物。王素芳[8]认为“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这里提到了文本的概念,文本不但包括各种印刷的书面材料,而且包括各种数字化的超文本。因此狭义的阅读定义主要包括以下要素:阅读客体,主要指文本,也包括超文本;阅读主体,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行为,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意义获取,客体对主体的意识影响,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互动。
(二)移动阅读
1.广义的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人在位移过程中进行的阅读行为,区别于固定时间和空间的常规阅读。最早的移动阅读可以追溯到古人读书的“三上”:马上、枕上和厕上。古代的信息传播载体比较单一,以书籍为主,因此文人在马上、车上、轿上、船上等交通工具上利用旅行时间进行的阅读,应该算是移动阅读的雏形。到了近代,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和商业交往的频繁,人们外出经商、求学、旅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不断增加,阅读也成为打发旅途时间的首选。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电子阅读器、MP4/MP5、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的普及,尤其是进入3G时代以后,QQ、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和阅读类APP逐渐成为大部分用户移动终端的常用软件,智能电子设备也逐步取代纸质媒介成为用户进行移动阅读的主要载体。总之,移动阅读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指向,广义的移动阅读涉及上述的各种新老载体和阅读形式。目前,不同的移动阅读形式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影响着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受众群体。
2.狭义的移动阅读
狭义的移动阅读是指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进行的各种数字化阅读行为,这里的“移动”并不是指用户在位移过程中阅读,而是指可移动的阅读工具或设备。关于移动阅读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阅读和对比分析,梳理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目前被各种文献引用较多的是曾妍[9]对移动阅读的定义:“移动阅读,即随身阅读,是以移动阅读设备为载体,对以电子版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文本信息、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内容,通过便携式阅读终端进行有线下载或无线接收,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这个定义从阅读载体、内容形式和接收方式等方面对移动阅读进行了一个宏观而又全面的界定,也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经典定义。杜建华[10]的定义是:“移动阅读是指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阅读行为,是将图书、报纸、杂志等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通过移动互联网等进行传播,用户在移动阅读设备上通过阅读软件实现阅听。”相比之下,杜建华定义的范围就比较狭窄,强调传统纸媒内容的数字化并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传播。
岳蓓等[11]认为:“所谓移动阅读,指的是以手机或专用手持阅读器作为承载终端的一种阅读方式。一般来说,通过移动阅读终端,用户可以阅读报纸、小说、杂志、动漫等内容。”孔朝霞[12]的定义是:“移动阅读是指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PDA、MP4 等移动终端为阅读工具,在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络结合的无线互联网络环境下,阅读网络电子资源的一种方式。”董二林[13]认为:“移动阅读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互联网络实现的在线阅读,另一种是将数字阅读资源下载到电子书、平板电脑、MP4等阅读终端进行的离线阅读形式。”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移动阅读的定义基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以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P4/MP5等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阅读内容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资源;阅读设备能与移动互联网连接,可以进行在线阅读和下载后的线下阅读。这就是狭义上的移动阅读,本研究也是以狭义的移动阅读为研究对象。
(三)社会化阅读
1.概念的要义
关于“社会化阅读”,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被引用最多,也是被百度百科词条收录的是钟雄[14]的定义:“社会化阅读是指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它是相对传统以书为核心,强调内容本身的阅读模式提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倡导共同创造UGC、共同传播和共同赢利,在多方位的互动基础上(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等),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它是在社会化网络(媒体)的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他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戴华峰[15]提出的:“基于网络的社会化阅读的出现,使阅读者从阅读内容选择的开始到阅读内容结束,部分或全部过程都与社会化网络形成了关联。内容的产生经过社会化筛选,在内容的阅读过程中,可以与作者或有同样喜好的用户进行互动,阅读结束后,可以与阅读同一内容的大众进行交往联系,甚至形成议题融合的社会互动。”徐媛[16]认为社会化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通过社会化属性聚合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筛选、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个性化内容的精准传播和用户接受”。
王宇明[17]从社会化阅读兴起的背景入手,详细论述社会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首先总结并评价了几种代表性的社会化阅读观点,然后探讨其产生的动因,最后从阅读方式、用户体验、阅读结果以及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社会化阅读。詹恂、康梅花[18]指出:“社会化阅读也称社交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指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社交和可移动,能够创造更大阅读价值,以超阅读体验为特点的全新阅读模式。”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对社会化阅读概念的描述,基本上与以上几种观点大同小异。综上所述,社会化阅读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要义:是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阅读;阅读行为的核心是读者,或者叫用户;倡导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并提供个性化订阅,通过数据挖掘和算法生成筛选内容、精准推送;强调阅读过程与社会化媒体的互通互联,并伴随分享、互动、转化等社会化行为。
2.概念的两个误区
目前用户对社会化阅读概念的理解有两个误区。第一,把社会化阅读理解为对博客、论坛、贴吧、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的阅读。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不但缩小了社会化阅读的范畴,更让人误以为社会化阅读就是快餐式、碎片化和浅表性的阅读行为。第二,把社会化阅等同于移动阅读。事实上,移动阅读和社会化阅读属于两个交叉但又有区别的概念。首先,大部分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属于社会化阅读的范畴,但是移动用户在无网环境下对电子书以及其他下载文档的阅读就不属于社会化阅读;其次,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只是社会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社会化阅读还包括用户在互联网环境下PC终端的阅读行为。
(四)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辨析
1.浅阅读
浅阅读的概念是随着阅读文本的简易化、视觉化和网络化的流行而引起人们重视的,是相对于传统阅读环境下以经典文献为代表的深阅读提出的。浅阅读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流行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二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三是崇尚“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四是网络阅读的流行;五是功利性阅读的上升。[19]百度百科给出的浅阅读的定义是: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孙淑静认为“浅阅读”即一种浅层次的、不求甚解的、以消遣娱乐甚至感官刺激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浅阅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书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表面,不去深究其深刻价值;二是选择通俗易懂的浅文本,拒绝经典。[20]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书店位居排行榜前列的大多是大众通俗读物,如健康养生、青春励志、动漫读物和网络小说等。尤其是近年来移动阅读的繁荣引发了众多浅阅读与深阅读的相关争论,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往往是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内容以新闻资讯、娱乐信息和网络小说等为主,所以长期以来给人们造成的刻板印象就是移动阅读是“碎片化”“快餐式”“娱乐性”“浅表化”阅读的代名词。
通过浅阅读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看出,浅阅读和深阅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阅读内容和载体形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就阅读内容而言,碎片化信息并不一定都是浅阅读内容,“知识碎片”中不乏具有“微言大义”效果的高度凝练的知识我国古代语录体的《论语》、格言体的《老子》、唐诗宋词等文化经典,大多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引人思考。[21]移动阅读终端也不乏大量的经典文学、社科著作和学术论文等深阅读内容,因此,将移动阅读等同于浅阅读,其实质是将承载方式与阅读方式混淆,显然有失偏颇。[22]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阅读带来了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造成冗余、无效、垃圾信息充斥屏幕,为了快速在海量信息中捕捉有用信息,大部分网民都形成了快速浏览网络信息的习惯。因此,我们应该把“浅阅读”的“浅”理解为轻松、轻快、灵活之意,并使之成为人们应对浩瀚信息时所采取的有效阅读方式之一。[23]网络阅读时代,用户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发现有效信息之后,要么直接进行深度阅读,要么进行分享、收藏、订阅,等到空闲时继续阅读,因此浅阅读也是引向深阅读的重要桥梁和有效途径。目前大部分的社会化阅读平台都具有基于用户阅读行为的个性化算法推荐功能,一旦用户搜索、查找和阅读相关信息,旁边就有与阅读主题相关的网页、文献和书籍推荐,这也方便了用户更快捷地查找有效信息。所以,“浅阅读”与“深阅读”是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关系。“浅阅读”也可将阅读过程引向“深阅读”;“深阅读”也以“浅阅读”为依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24]
2.功利性阅读
人们从事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阅读活动也不例外。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类型造成人们的阅读动机也各不相同:学生的阅读可能是为了满足求知欲或者应付考试;教师的阅读可能是为了备课或者写论文;医生的阅读可能是为了某个疑难杂症的诊断;工程师的阅读可能是为了某项工程的设计或者建造;旅客在车厢里的阅读可能是消遣娱乐、打发时间……若将人类丰富多样的阅读动机加以高度概括,可以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基于认知性的阅读动机,二是基于功利性的阅读动机,三是基于审美性的阅读动机。[25]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到如今的各种类型的考试,都可以看到功利性阅读的影子,可以说功利性的阅读动机是人类阅读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从功利的含义来看,功利性阅读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功利性阅读,是指为了获取“功效利益”而阅读。这里强调阅读是为了取得某种功效或者利益,亦可理解为阅读是有目的的。从这一层面上看,所有的阅读都是功利的。狭义的功利性阅读,是指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阅读。这里强调阅读的目的是“功名利禄”,尤其指为了短期可见利益或者实际利益而阅读。[26]一般情况下,人们提到的功利性阅读就是指狭义的功利性阅读。
早期的阅读相关研究中对功利性阅读的质疑和批评较多,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为功利性阅读申辩,充分肯定功利性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从阅读动机产生的原因来看,阅读可以分为主动性阅读和被动性阅读两种,功利性阅读大多属于被动性阅读,也就是阅读的动力来自外部压力或者直接利益。实际上,人类最初的阅读动机大多来自外部环境,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到中学时期,很多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读书学习的,久而久之,逐步培养了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因此可以说功利性阅读是非功利性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即使是以升学、考级、课题、职称和赚钱为目的的功利性阅读,同样可以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功利性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式,它是读者获取知识、技能及追求成功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7]因此,我们对功利性阅读应该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和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推动我国全民阅读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 社会化阅读的三种形式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它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和鲜明的目的性,因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以至于不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人之间均存在差异。[28]根据阅读的终端类别、主要载体、内容侧重和互动形式等方面的差别可以把社会化阅读分为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化阅读、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和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三种类型(如表2-1)。从阅读实践的发展趋势来看,纸质出版物、PC阅读终端和移动阅读终端都会长期存在,阅读主体之间也会长期通过现实的人际传播、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分享、互动等社会化阅读行为。由此可见,这三种社会化阅读形态之间互不矛盾,并行不悖,都将会长期存在于阅读实践当中。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可能会从事不同的社会化阅读行为,也可能由于用户习惯和个人偏好,某些读者更倾向于某一种社会化阅读形态。本研究对前两种社会化阅读形态只做简单的梳理和介绍,重点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
表2-1 社会化阅读的三种形式
(一)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化阅读
阅读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因此阅读活动凡是伴随分享、讨论、切磋、交流等互动行为都可以称为广义的社会化阅读。那么,最早的社会化阅读应该追溯到文字出现和文本繁荣时期,文字的发明拓宽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有了文字符号才有可能阅读。[29]早期的阅读文本主要是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自身的感悟,读者之间或者读者与作者之间就会进行意义分享、观点讨论和思想交流,这种小范围的互动交流应该是社会化阅读的萌芽。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文本数量迅速增多,读者人数随之增加,志趣相投的文人墨客相互交流对某一篇文章的看法,书院学堂中师生们对诗词歌赋等进行讨论,还有不同学者对同一文本进行注释、训诂和点评等,都属于早期的社会化阅读行为。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受教育人群数量有所增长,大批读书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这些读书组织以读书会冠名的居多,除此之外,尚有读书社、读书处、读书劝导会、读书互助团、读书谈话会、读书班、读书研究会、读书竞进会等群众性的读书团体。[3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府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开始加大扫盲工作力度,青壮年文盲率快速下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20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和苏联文学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阅读热潮。据一份不完整资料的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17年间,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文学作品中仅仅中长篇小说就在700种以上。[31]由于当时阅读文本比较稀缺,因此报刊和书籍的传阅率非常高,尤其是年轻读者的阅读热情高涨,机关学校、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经常有读者在一起讨论某一本书、某个作品人物或者某一篇文章,还有大量读者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这些都属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阅读行为。
改革开放以后,各类学校、图书馆、出版社、新华书店等文化教育出版机构恢复重建并试水改革,与阅读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得以完善和提升,广大民众的阅读欲望也被激发。从王蒙、刘心武、路遥、韩少功等本土作家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小说”到金庸、古龙、梁羽生等香港作家的武侠小说和琼瑶、三毛等台湾作家的言情小说,再到巴尔扎克、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等一系列的外国文学名著,文学阅读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交流阅读内容、评论作品人物、书写阅读感想等也成为文艺青年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作品中塑造的典型人物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除了文学作品,各种版本的科技著作、社科文献、专业读物、学术期刊等也被陆续翻译、出版、重印,整个社会也掀起了一场科技阅读浪潮。伴随着阅读活动产生的就是遍布城乡的各种读者俱乐部、读书会、读书沙龙等阅读组织,有的是大中小学校学生社团创建的,比如晋中学院的“越界读书会”,还出版有会刊《越读者》;有的是图书馆、出版社、报刊社、书店等机构主办的,比如广州学而优书店的“学而优文化沙龙”;更多的是志趣相投的读者自发组织的,比如上海的“商道读书会”、广州的“爱读书会”、杭州的“西湖读书会”、宁波的“不倒翁读书会”、温州的“清月读书会”等。相关的读书团体把兴趣相近的阅读者聚集在一起,聆听专家讲座、分享阅读信息、交流读书心得、共同学习提高,这些都属于有组织的社会化阅读行为。除此之外,读者个人之间进行的阅读分享、互动和交流活动更是不可胜数。综上所述,基于现实生活的社会化阅读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并且今后会继续存在,其主要的阅读载体是各种类型的纸质出版物,阅读内容以经典文献、科技专著、社科图书和学术论文等深度题材为主。阅读过程中的互动行为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也可以借助书信、电话等简单的通信工具,由于当面交流可以借助语言、手势、眼神等多种表达手段,所以互动比较彻底和深入,但是由于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分享、互动、交流的范围有限。
(二)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
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以及个人电脑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真正实现了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互联网发展初期,由于受软硬件设备性能和通信传输技术的限制,用户只能进行收发电子邮件、查看回复BBS、浏览网页信息等简单操作,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即时传送,而不是数字化阅读。虽说早期互联网个人用户数量有限,但是其双向即时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显现,互联网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把分布在地球各个角落的网民聚集在一起的赛博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人电脑价格和上网资费逐步降低,互联网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新闻、原创文学、电子期刊、博客论坛等成为网民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和搜索行为的便利性,部分网民的新闻资讯类阅读开始转向PC互联网,这一时期互联网的阅读功能已经被普遍认可,但是互动功能还没能充分发挥。近几年,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和国内的QQ空间、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异军突起,这种用户生产内容和自主关注订阅的方式充分激发了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快速在网民中得到普及。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即时性和扁平化,用户在进行数字化阅读的同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被充分激发。门户新闻网站、原创文学网站、传统媒体网站以及博客、社区、论坛等各种数字化阅读内容都开始和社会化媒体互通互联,用户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一键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豆瓣、开心网等多个社会化媒体平台。用户在社会化媒体平台的阅读行为本身就属于广义的社会化阅读范畴,与此同时,社会化媒体的繁荣也影响到出版传媒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产业链上的每个主体都在开发、利用和完善自身的社会化阅读功能,用户生产内容、算法推荐内容、社会化媒体营销、出版众包众酬、用户在线支付等新的出版营销模式也不断出现,有力推动了基于PC互联网社会化阅读的发展和进步。
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已经对用户的数字化阅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和个人电脑普及以后,人们的上网时长逐年增长,新闻资讯、网络文学、社交信息、电子图书、学术论文等成为用户常见的网络阅读内容。目前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第一,现实生活中的读者俱乐部、读书会和读书沙龙等创建的网站、博客、QQ群、BBS等。以“读书”为关键词在腾讯QQ中按地域查找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都有400个左右相关的QQ群。这些现实中的社会化阅读团体借助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社区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沟通交流,线上平台不但可以分享阅读信息和进行即时互动,而且也有助于线下活动的宣传和组织。第二,阅读类网站以及相关频道中的分享功能和互动版块。不管是新闻资讯网站,原创文学网站,图书电商网站还是门户网站、论坛、贴吧的读书频道,目前都有搜索、推荐、分享、评论等社会化阅读功能。比如在起点中文网、小说阅读网、红袖添香、豆瓣读书、新浪读书、腾讯读书、百度文学吧、天涯读书等阅读类网站或者读书类频道中,不同背景、专业、地域但是有共同阅读兴趣的用户可以在此进行内容分享和互动交流。此类网站或者频道经过多年的运营都拥有一部分忠诚用户群,也是PC互联网社会化阅读的主要渠道和成熟平台。第三,用户对PC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内容的阅读,这属于广义的社会化阅读范畴。像博客、论坛、贴吧、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社会化媒体在PC终端仍有一部分忠诚用户和铁杆粉丝。
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在激发用户阅读兴趣、拓宽用户阅读渠道和提高用户阅读时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用户的互联网依赖性逐步增强,网民的数字化阅读习惯也开始养成,网络阅读率逐年快速攀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从1998年开始组织实施国民阅读调查,1999年发布第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图书阅读率60.4%,网络阅读率为3.7%;到2008年发布第五次报告时,图书阅读率48.8%,网络阅读率已经高达44.9%(如表2-2所示)。由于数字化阅读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较低,再加上用户生产内容的UGC模式的兴起,PC互联网的内容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但是以新闻资讯、网络文学和社交信息等浅阅读内容居多,有些甚至是冗余、无效和有害的信息。为此,信息搜索、自主订阅、算法推荐、个性分享等社会化阅读功能陆续出现并不断完善。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的突出特点就是互动性强,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阅读的跟帖评论、群组讨论等功能进行即时互动,但这种隔空喊话的符号互动往往缺乏深入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另外,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受空间位置的束缚较大,基本不能进行移动阅读。因此,当移动智能终端出现以后,大部分用户开始向移动终端迁移。
表2-2 历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读者阅读载体比率分布
(三)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
早期的移动阅读以短信、手机报、电子书、移动适配网页等为主要的载体形式,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读者主要还是单向地被动接收信息,缺乏分享、转发、评论等社会化互动功能,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移动阅读方式还不属于社会化阅读的范畴。进入3G时代后这些阅读方式开始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型APP的上线,APP不但成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而且也成为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重要平台。从登录方式上来看,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移动终端和PC终端并存型。此类平台同时拥有PC终端和移动终端两个版本,用户可以使用同一账号和密码登录,以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知乎、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书旗小说、起点读书等为代表。此类阅读平台大多在PC时代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忠诚的用户群,为了适应用户阅读习惯逐渐从PC终端向移动终端转移的趋势,平台方开始逐步研发上线APP,力求在移动互联网平台占有一席之地,APP的主要内容和运营模式与PC终端大同小异,目前有部分平台移动终端的用户登录数量远远超出了PC终端。第二类是纯移动终端登录型。这类社会化阅读平台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诞生的,主要以APP的形式存在,用户只能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下载、安装、登录、阅读。此类APP一般都有iOS、Android等多种版本,适合不同操作系统的智能终端使用,比如腾讯微信、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Flipboard、Zaker、VIVA畅读、网易云阅读、无觅阅读、掌阅iReader等众多纯移动应用。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和移动阅读习惯的逐步养成,此类APP用户活跃度相对较高,发展势头比较迅猛,对传统媒体、PC互联网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强烈冲击。
从表2-2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5年图书阅读率呈不断下降趋势,网络阅读率的增幅较大,2008年以后图书阅读率也开始出现缓慢增长。从2009年开始,国民阅读调查不再调查网络阅读率,而是进行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的统计,数字化阅读率从2009年的24.5%上升到2017年的68.2%。由此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移动阅读已经成为网民重要的上网活动之一。近几年数字化阅读率的飙升,跟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用户的增多有很大关系,微博、微信、QQ空间、新闻客户端、电子书阅读类APP等移动应用对用户的数字化阅读行为有很大影响。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的就是传统出版传媒企业,基于PC互联网的社会化阅读总体上对其影响不大,很多报纸、杂志、图书的销量还有增无减,尤其是都市报的广告费还是连年飙升。此次的移动阅读浪潮真正让传统出版传媒企业感到危机四伏,纸媒在进行减版、停刊、裁员的同时,都在积极探索移动化转型之路。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3.91亿,网民使用率74.2%,手机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达到2.22亿,网民使用率42.1%。[32]从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内容构成来看,新闻资讯和网络文学仍然是其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跟基于PC互联网社会化阅读的内容特点类似,甚至比PC终端更加娱乐化和碎片化。与PC互联网相比,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移动阅读用户阅读时长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流量资费的降低和WiFi的普及,分享、互动、转化等社会化阅读的优势在移动终端被充分发挥,这也是移动终端阅读内容的点击量、转评量增多的主要原因。虽说移动终端的社会化阅读具有分享的便捷性、互动的即时性和转化的直接性等众多优势,但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用户分享的内容以碎片化信息为主,互动不够全面、深入、充分,价值转化过于商业性、目的性和功利性等。
三 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类别划分
真正对全民的移动阅读行为产生影响的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实现了通信工具和阅读工具的合一,把用户从纸质图书、台式电脑等固定时空的阅读环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了随时随地阅读。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随身必备物品,有一部分人还是名副其实的“手机控”。据TomiAhonen的报告,普通人平均每天会看手机150次,这相当于每个人在醒着的时间里,每6.5分钟就会看一次手机。进入3G时代,APP取代了浏览器成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各种APP也成为用户移动终端的装机必备。根据Google提供的数据,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平均安装26个APP,韩国人均安装应用40个居首。艾瑞咨询的调查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安装6~10款APP的最多,达到46.4%。移动数据分析公司Flurry的报告显示,APP占据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每天平均上网时间的86%,而移动网页仅占14%。[33]除了QQ、微博、微信等社交综合平台之外,搜狐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爱读掌阅、QQ阅读、书旗小说等新闻资讯类和电子书阅读类APP的用户量也都过亿,APP已经成为目前用户进行移动终端社会化阅读的主要平台。通常情况下,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的APP都可以归入阅读类的范畴,根据内容构成和平台特征大致可以把广义的阅读类APP分为社交综合、新闻资讯、电子书阅读、传统媒体、垂直行业5大类,如表2-3。上述5类也不一定完全涵盖所有阅读类APP,比如还有一些自媒体APP,正在不断成长壮大,下文针对这5大类APP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
表2-3 移动阅读类APP分类
(一)社交综合类
社交综合类APP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即时通信工具中嵌入的阅读平台,比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等;二是SNS社交网络中的阅读内容,比如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三是原来PC互联网的BBS、网络互动社区等上线的APP,比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豆瓣、知乎等。社交综合类APP兼有社交和阅读的双重属性,因此属于广义的社会化阅读范畴,其中有的已经变身为超级APP。什么是超级APP,首先是用户群非常大,而且有非常稳定的需求,这是一种习惯性需求,而且它本身所具有的行为满足了人们的本质需要。[34]比如新浪微博、腾讯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用户量过亿的应用称得上超级APP。超级APP大多依托于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管理,积累了庞大的用户规模,属于活跃用户最多的APP平台,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社交综合类APP中除了腾讯微信属于纯移动终端登录之外,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知乎、豆瓣等都是从PC终端迁移到移动终端的,不过目前移动终端登录用户数量甚至超过PC终端。以新浪微博为例,2013年8月,新浪微博商业产品部总监余双在演讲中表示,新浪微博76.5%的日活跃用户通过移动端登录。[35]社交综合类APP用户数量多、信息容量大、主题涉及广,虽然不同平台的用户定位和运营模式有很大差别,但用户生成内容的UGC模式以及用户之间的点对点多边互动是其共同特征,这也是激发用户参与的主要因素。新浪微博作为广场类社交平台,具有较强的媒体属性,140字的容量涵盖即时新闻、时政评论、突发事件、娱乐热点、网友爆料等各类信息,便于网友快速阅读和即时转评。如果信息内容较多,还可以通过网页链接、长微博、图片、视频等其他形式发布。微信是目前普及度最高的超级APP,对用户阅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朋友圈和公众号,朋友圈除了网友的原创之外,还有大量分享其他社会化媒体的内容。QQ空间、人人网、豆瓣、知乎、论坛、贴吧等APP大都继承了PC终端的主要功能和特点,网友根据社交圈子、地域属性、兴趣需要等进入不同的细分社区,在这里发帖、阅读、评论、吐槽。社交综合类APP的用户阅读行为具有典型的浏览性、快餐式、碎片化特征,查看新闻、获取资讯、发布信息、跟帖评论是其阅读的主要目的。
(二)新闻资讯类
新闻阅读是人们的一种刚性需求,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途径。速途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对新闻经常关注和偶尔关注的人群占到了86%,只有14%的人表示对新闻不怎么关注,用户获取新闻的途径中,手机占比40%,电脑占比31%,两者总占比超过整体的70%。[36]新闻资讯类APP能快速受到用户的青睐,主要是因为阅读行为不再受PC互联网固定时空的限制,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跟帖和评论,与网友互动交流,把感兴趣内容即时分享到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新闻资讯类APP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门户新闻类;另一类是资讯聚合类。门户新闻类就是PC终端的门户网站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向移动终端的迁移,以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百度、凤凰等新闻客户端为代表,此类APP依托PC终端庞大的用户群和品牌知名度,上线以后用户量快速增加,活跃度不断攀升。2013年4月24日,搜狐宣布“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量突破一亿,成为国内首个用户数过亿的新闻客户端。[37]不同新闻客户端在功能上都有其特色和主打,但即时新闻推送和用户跟帖评论是其共同具有的核心功能。搜狐、百度、新浪、凤凰等还都设有媒体订阅频道,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网站、自媒体提供免费入驻平台。比如搜狐新闻客户端不但为各类媒体提供免费入驻平台,而且还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入驻,目前《新华视点》《参考消息》等都有超过1000万的订阅量。网易主打的是跟帖和原创,“无跟帖,不新闻”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推广口号,发掘网友精彩跟帖,整合微博、博客、论坛等社交媒体精彩内容,策划一系列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原创栏目,打造网易新闻客户端特色品牌。腾讯、新浪、百度、凤凰等客户端也在不断升级改版,结合门户网站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吸引更多用户关注。
资讯聚合类APP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诞生的新生事物,2010年苹果应用商店中上线的社交杂志类应用Flipboard是其标志性产品。随后国内的类似应用Zaker、鲜果联播、Flipboard中文版、今日头条、VIVA畅读、无觅阅读等也纷纷上线,到2013年,有些资讯聚合类APP的安卓商店总下载量就已经突破千万。资讯聚合类APP大多是由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研发上线,适合在各种类型的移动终端安装使用,满足用户移动终端的新闻资讯阅读需求,由于其具有自主订阅、分享互动和智能推荐等社会化阅读功能,快速累积了大量用户,赢得了良好口碑。从2012年8月上线,今日头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获取了1.2亿的激活用户,日活跃用户量达1300万。[38]资讯聚合类APP将报纸、杂志、网络新闻、自媒体、微博等众多内容聚合归类,用户根据个人意愿自主订阅并进行个性化排版,此类APP一般都支持新浪微博和QQ账号登录,用户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一键分享到微博、微信、人人网、QQ空间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以Zaker为例,用户订阅并绑定新浪微博账号后,可阅读微博信息、发微博、查看消息(@、评论、私信)等,等于在Zaker中内置了一个新浪微博客户端,用户只需开启一个应用就能登录两个客户端。阅读内容跨平台分享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用户分享的积极性和平台自身的活跃度。以影响力较大的今日头条、Zaker为例,2014年5月1日到2015年5月1日一年当中,新浪微博平台中共有34748824条微博来自今日头条用户的分享,21811323条微博来自Zaker用户的分享。资讯聚合类APP都有各自的内容优势和专业特色,主要以新闻和资讯类信息为主,为用户提供自主化订阅和个性化推荐是其核心功能,智能化的聚合、分类、筛选、推荐,有效降低了用户的信息搜寻和阅读成本。
(三)电子书阅读类
在PC互联网时代,网络小说一直是数字阅读的盈利主体,这也是大批原创文学网站和网络小说写手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大量商家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书阅读类APP也将会有巨大商机。网络文学网站、门户网站、图书出版公司、图书电商、电信运营商和移动终端创业的互联网公司纷纷上线电子书阅读类APP,在各大应用商店的下载量排行榜中,电子书阅读类应用一般是仅次于游戏和娱乐的第三大类别。DCCI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手机互联网用户经常访问的APP软件中,阅读软件占到25%的比例。[39]用户使用APP主要通过终端厂商的预装内置和移动应用商店自主下载两种形式,其中安卓商店中APP的下载量可以作为评估APP用户数的一个参考指标。对百度手机助手、应用宝、安卓市场等6个影响力较大安卓商店中的电子书阅读类APP进行搜索统计,把下载总量排名前50的列出(如表2-4所示)。可以看出,爱读掌阅、掌阅iReader、书旗小说、QQ阅读等9款APP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亿级,小说阅读网、起点读书等7款APP下载量在5000万和1亿之间,下载量在1000万至5000万之间的共有24款,排名前50的APP总下载量都在350万以上。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安卓应用商店以及苹果的APP Store,再加上手机厂商和APP运营商合作的预装,电子书阅读类APP已经有较大的用户规模。
表2-4 电子书阅读类APP六大安卓商店下载量统计(单位:万)
续表
续表
从电子书阅读类APP的运营商性质来看,主要包括五大类别(如表2-5所示)。①移动互联网创业类:移动互联网是目前创业的“热土”,大量创业者也看好电子书阅读领域,纷纷上线各种定位不同的电子书APP,其中网络小说类最多,像掌阅科技已经拥有过亿的用户规模,在移动阅读领域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②原创文学网站类:原创文学网站在PC互联网时代就有较大的用户规模和成功的盈利模式,向移动终端的迁移是为了适应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其运营管理模式基本和PC终端相同,虽然在移动终端没有其他类别发展迅速,但其发展相对平稳;③门户网站类:因为移动终端的电子书阅读有庞大的用户市场,所以门户网站在上线了新闻客户端以后,依托其文学读书类频道也开始上线电子书阅读APP,像QQ阅读、网易云阅读都有较大的影响力;④电信运营商类:3G时代,电信运营商的渠道垄断地位被削弱,为了抢占智能终端的阅读市场,开始依托其移动阅读基地的雄厚实力涉足APP领域,目前中国移动的和阅读APP和中国电信的天翼阅读APP用户规模较大;⑤电商平台类:电子商务平台本身就有图书类的相关频道,为了在移动终端的电子书阅读市场抢占一席之地,也上线了自己的阅读类APP,比如淘宝读书、京东读书和当当读书等。另外,还有一些读书类社区论坛、数字出版企业以及图书营销公司等上线的电子书阅读类APP,但是用户规模和影响力都比较小。
表2-5 电子书阅读类APP按运营商类型分类
目前,电子书阅读类APP数量大、种类多、市场竞争激烈,能生存下来并保持一定数量忠诚用户的APP都在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总体上看,其界面风格和功能设计差别不是太大。从内容上看,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是各大电子书阅读类APP的主打内容,栏目基本包括男频、女频和出版图书三大类,但出版图书的阅读率远远不如网络小说高,甚至很多APP的名称就带有小说二字,安卓商店下载量排名前50的APP中11款的名称带有小说。平台运营方一般都会推出部分免费的公版图书和畅销图书,来吸引更多付费意愿不高的用户阅读。从形式上看,阅读界面基本大同小异,工具栏一般包括书城、书架、社区、设置、个人中心等栏目,书城里一般有精选、推荐、榜单、分类、搜索等导航栏。在阅读界面上一般都有夜间模式、目录书签、背景设置、复制粘贴、文字搜索、社交分享等选项,比如背景设置可以进行字体大小、亮度、翻页效果、主题颜色等调整,翻页效果包括仿真、左右、平滑等选项,主题颜色一般有护眼、牛皮、少女、宁静等模式。社会化阅读功能主要体现在分享、互动和在线支付等方面,分享就是用户可以把图书名称、章节、段落分享到微博、微信、短信、QQ空间、人人网、豆瓣等社交平台,并且可以加入自己的点评,互动主要指用户可以对每本图书进行投票、评论、点赞,或者在阅读页面进行笔记录入、内容纠错和词典查询,以及在线和其他用户进行沟通交流。
早期的移动阅读是以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渠道主导模式,后来以掌阅iReader、QQ阅读、多看阅读等为代表的阅读类APP也凭借强大的渠道优势快速占领用户市场。目前以内容生产见长的运营商也在不断发力APP市场,云中书城、起点读书、小说阅读网、塔读文学、17K小说等都已经拥有了较大的用户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APP作为平台和渠道,是联系内容和用户的桥梁,无论什么背景的运营商都可以通过上线APP的方式搭建自己的平台,直接和用户发生关系,从而不再受渠道运营商的制约和束缚,从“渠道为王”转向“内容为王”,或者说内容与渠道并重,这也是APP阅读模式对原来电信运营商主导的渠道模式的巨大冲击。但是运营APP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团队,除了研发上线之外,还要进行持续的版本升级和更新维护,时刻关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同行同质产品的运营现状,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对于一些偏重于内容运营的企业来说,即使APP研发技术实施了业务外包或者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也需要逐步打造一支拥有内容编辑、技术人才和设计人员等文理兼备的专业人才团队。未来的媒体,必然是“媒体+IT=X”的混合产物,IT技术的基因必须被嫁接到现有的组织机构中,也就意味着必须从组织结构、人力配备、产品设计的全流程上加快与IT机构的融合。[40]有了优质的阅读内容、精湛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之后,还要靠持续不断的宣传推广,毕竟电子书阅读类APP行业目前属于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除了把最新版本的APP在各大操作系统的应用商店上架外,与终端厂商签订协议进行预装内置也是电子书阅读类APP快速提高用户数量和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掌阅、塔读、多看等APP都是靠手机出厂预装逐渐做强做大的,掌阅科技与多家品牌智能手机厂商达成合作协议,在手机出厂时预装掌阅科技的电子书阅读APP,随着手机销量的不断增长,其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41]
(四)传统媒体类
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四大类,报纸、杂志曾经是读者进行新闻资讯阅读的主要载体,广播、电视以传送音视频节目为主,本来与文字阅读无关,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以后,广播、电视等也开始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文字信息,有些账号在移动阅读终端还有较大影响力。报纸和杂志作为受到互联网冲击最早也是最大的纸质媒体,在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滑的大环境下,一直在探索数字化、移动化转型策略。2009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发布了iOS版本的APP,属于较早尝试独立APP的传统媒体,随后《China Daily》《人民日报》等影响力较大的报纸纷纷上线独立APP。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150家影响力较大报纸中110家上线有iOS版APP,占比73.3%,105家上线有安卓版APP,占比70.0%;132家影响力较大杂志中98家上线iOS版APP,占比74.2%,93家上线安卓版APP,占比70.5%。[42]传统纸媒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都迅速累积了大量粉丝,赢得了用户普遍好评,在新闻客户端中也取得了不菲的订阅数量,但是其独立APP一直发展缓慢。除了《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影响力较大的纸媒APP下载量和活跃度相对较高外,大部分纸媒APP的运营状况并不理想,这些机构投入多,产出少,并没有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传统媒体独立APP遇到发展瓶颈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纸媒的忠诚读者群不一定都习惯移动终端的阅读模式;第二,单个媒体APP的信息源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受众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与门户网站和新闻资讯类客户端相比,优势明显不足;第三,纸媒APP大多是电子版内容的复制和翻版,没有专业化的内容和特色化的功能。2014年初重新改版上线的《人民日报》APP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工具栏设置“闻、评、听、问”四个选项,用户可以阅读、收听、评论、分享新闻,“问”这个版块更是体现了其特色,用户可以向全国各个省、市、县的党政一把手咨询、提问并获得反馈信息,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阅读兴趣和使用积极性。
(五)垂直行业类
当APP取代浏览器成为网民进入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各行各业也开始把上线APP作为其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重要举措。目前,除了IT、科技、传媒等行业较早上线APP外,旅游、天气、交通、健康、教育、养生、美食、育儿、医疗、减肥、汽车、房产、理财等垂直行业APP也异常火爆,下厨房、豆果美食、好大夫在线、快速问医生、减肥瘦身、携程旅行、去哪儿旅游、途牛旅游、驾考宝典等在安卓商店都有超过1000万的下载量,在行业内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用户口碑。以健康类APP为例,在安卓排名前300的应用中,可以分为性知识类、女性类、运用类、饮食类、健康知识类、中医类和其他类六个小类,其中性知识类占据的手机应用最多。[43]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健康养生、餐饮美食、天气交通、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类行业就会有巨大的市场,一些行业网站和IT创业者看准其蕴藏的巨大商机,研发上线了各种垂直行业APP。比如旅游类APP,不但提供景点概况、旅游攻略、交通路况、在线组团、门票优惠等信息和服务,而且用户可以拍照上传、撰写游记、发表评论、分享见闻、互动交流。垂直行业APP的用户主要是有专业需求或者共同兴趣的网友,他们下载安装使用某个APP往往有着很强的目的性,想在APP中获取需要的知识、信息或者服务,比如某种疾病的资讯、某个城市的旅游攻略、某道菜的做法以及某个汽车品牌的性能等。在阅读信息的同时,他们也会与其他用户分享经验、互动交流,比如厨友们对某道菜不同做法的交流,驴友们对某一景点旅游路线的讨论,病友们对同一种疾病治疗经验的分享,减肥发烧友对某个减肥食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因为垂直行业类APP以信息资讯、知识普及和生活服务为主,很少牵涉时政信息,所以也没有太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对立或者谩骂攻击。用户在垂直行业APP中的阅读行为大多属于浏览性的浅阅读,不过分享、互动、转化等社会化阅读特征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