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其主旨是以特定的模式或者行为方式来发现客观事物的新规律或者新理论,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价值及规律。不同的研究方法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具去挖掘深层次的信息和要素,并且这些研究方法是人们不断从历史经验以及大量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但由于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不同,研究过程中要深思熟虑,仔细甄别每种研究方法对研究产生的不同结果,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一般理论体系,同时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进行数据验证。在此基础上,根据本书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的需要,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开始一项学术研究,首先需要搜集与该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搜集相关学术资料,厘清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建立研究的理论体系;二是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争议性问题,合理选择论证依据,使问题更加明确,同时在具有科学性、完整性的论证依据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书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查阅和分析,对产业转移和就业相关理论、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结构等相关成果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梳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理论流派;另一方面,通过对迄今为止我国所有关于“产业转移与就业”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梳理与评论该问题的研究进展。通过搜集产业转移以及其影响因素、发生模式的相关学术资料,我们发现本书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厘清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用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 经济学模型方法

经济学模型方法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和思维定式去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其主要是通过相关理论模型,将复杂的经济现象抽象化,运用“应该是什么”的思维方法来解释该经济现象的发生机制。本书主要研究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机制,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来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因此,本书在研究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就业效应时,采用经济学模型方法,通过构建多种经济学理论模型来诠释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影响机制。这些经济模型有些通过文字来阐述,也有些通过数学形式或几何图形来表达。通过经济学模型方法,本书最终得出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就业效应在理论机制方面“应该是什么”。

三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研究假设、理论分析结果或者理论价值,通过经验数据进行实际验证的过程。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来解决该研究结果“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之前提出来的理论分析结果以及得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际验证。本书在整体研究方法上采用的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经济学模型方法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进行理论分析,通过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机制来判断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该影响机制以及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具体程度进行经验数据的实际验证,告诉读者中国产业转移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客观状态是什么样的,解决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是什么”的问题,即客观、科学地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本书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有关产业区域转移和就业的数据指标,选取2001~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对就业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行实证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