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徽书院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容摘要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过重要作用。安徽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宋元时期的肇兴阶段,明代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至清代达到了全面繁荣的鼎盛。清代安徽书院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制度成熟,呈现出普及化、层次化、学术化和藏书丰富等特点。清代安徽书院的教学内容经历了清初、清中叶和晚清三阶段的变化,从崇尚程朱理学到重视经史考据再到汉宋兼采,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虽然每阶段教学侧重点不同,但是重视科举是教学中的共同特点。清代安徽书院和学术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进程也凸显了书院与官学最明显的区别。

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统计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清代安徽书院的建置数量、时空分布、教学内容、组织管理、学术变迁、综合个案和晚清书院改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分导论、正文(共六章)和附表附录。

导论明确了本书的选题意义,回顾了书院史、书院制度、区域书院及安徽书院研究的学术史进程,在充分肯定前人既有研究成果及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对其不足部分进行了检视,认为清代安徽书院研究的系统性、专门性不足,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必要。同时还对明清时期安徽的行政区划,皖北、皖南、皖中三个文化区的划分及书院、讲会等定义与分类问题做了讨论。

第一章,清代以前安徽书院的历史渊源。安徽书院历史悠久,始于北宋时期。安徽书院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其数量始终位于全国前列。本章考证了两宋、元代和明代安徽书院设置的具体数量和地理分布。从时间分布来看,北宋时期,安徽建立的书院数量不多。自南宋起,安徽书院出现了勃兴。南宋安徽书院与理学发展关系密切,以徽州地区最为典型。元代是安徽书院发展的崭新时期,程朱理学仍为书院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重点,不少著名的程朱理学家在安徽书院留下足迹。但是,自元代开始,安徽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倾向增强。明代是安徽书院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整个安徽传统书院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明代安徽书院的时空分布均呈现新特点,并且讲会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征,徽州府甚至形成了书院讲学的网络,在全国影响颇大。明代安徽书院南北差距较大,本章选取徽州府和凤阳府做一对比研究,从中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二章,清代安徽书院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差异。尽量系统搜集原始资料,包括嘉庆《大清一统志》、乾隆《江南通志》、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民国《安徽通志稿》,清代安徽省各府各县志,清代安徽乡镇志、乡土志,新中国成立后编修的安徽省志、各市、县志,以及碑刻、笔记、文书、书院志等资料,考证出清代安徽书院的总数和建置详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清代安徽书院地理分布的状况、区域差异的特点及其原因。清代安徽书院的绝对发达地区为皖南文化区,其中徽州府书院尤为突出;皖中文化区和皖北文化区书院的发展较皖南文化区相对落后,但是,皖中的桐城县书院在全省县域书院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清代皖北文化区书院发展较明代有了明显进步,一些州县实现书院建置零的突破。清代安徽书院区域不均衡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文化背景、区域经济水平、区域学术水准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别是几种主要影响因子。

第三章,清代安徽书院的办学经费及组织管理。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和科研场所,为了保持良好的运行和发展,需要经费的保障和系统的管理。通过系统爬梳地方志和书院志,分析清代安徽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类型和支出运营状况。清代安徽书院内部的组织管理,主要仍是山长负责制。除了山长负责制之外,还包括董事会主导下的负责制、学长和斋长负责制等等。清代安徽书院的组织结构呈现出系统性,有教学系统、教辅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等等。清代安徽书院的组织管理系统有序,并且还配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第四章,清代安徽书院的教育教学与学术变迁。作为教学机构,书院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与以等级特权为本质特征的官学教育的极大不同,具有独特之处。本章讨论清代安徽书院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特色,以期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有益经验。清代安徽书院的学术变迁经历了“清初程朱理学-清中叶皖派汉学-晚清汉宋兼举,重经世致用”的发展演变。清代安徽书院中的讲会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播,对学派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选取清代安徽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及安徽学政朱筠与清代安徽书院学风的变迁为例加以研究,以期管中窥豹,从个案中更加细致地把握清代安徽书院的学术传承与变迁。

第五章,清代安徽书院的综合个案研究。选取安庆敬敷书院、洋川毓文书院和徽州府属紫阳书院,分别从不同角度予以剖析,以期从不同侧面更生动地展示清代安徽书院发展的多样性。安庆府敬敷书院是清代全省教育学术活动之中心,集全省优质教育资源于一身,引领其他府州县书院的发展。桐城派大师姚鼐在敬敷书院长达十余年的讲学活动,使得敬敷书院成为传衍桐城派的大本营。旌德县洋川毓文书院是清乾嘉时期安徽讲求汉学书院之翘楚。通过对毓文书院的个案研究,可以有力地观察书院与学术之间的血肉联系,揭示两者互动之影响和意义。徽州府紫阳书院是徽州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组织,同时对徽州乡村社会也起到重要的文化控制作用。紫阳书院通过教学内容、祭祀仪式、讲会制度以及与徽州地方势力的紧密结合具备了区域社会控制的功能,成为区域社会文化控制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六章,晚清安徽传统书院的近代转型。全面梳理晚清安徽书院改制的历程,考证晚清安徽书院改设学堂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安徽传统书院改设学堂的成效。晚清安徽书院改制的效果并不理想,新旧教育冲突严重,多地甚至发生“毁学”现象。反思书院改制的进程和效果,我们认为有积极意义,但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尤其是书院精神并未得到保留和传承,这也是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