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篇章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的评论性篇章研究
本书聚焦于观察和分析德国报纸上的评论性篇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语言学角度对新闻评论性篇章进行研究的有Belke(1973)、Kopperschmidt(1973)、Lüger(1977,1983,1985)、Sandig(1978,1979)、Kaiser(1979)、Morgenhaler(1980)、Sager(1982)、Polenz(1985)、Brinker(1985)、Wiesmann(1987)、Läzer(1988)和Franke(1992)等多位德语语言学家。[1]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评论性篇章进行深入理论探讨的著作首推Lüger于1983年出版、1995年再版修订的《报刊语言》(Pressesprache),该书对媒体上的各类篇章进行了分类研究。
此外,从新闻学视角出发,对社论、评论和短评等重要的评论性篇章进行深入研究也不乏其人,如Nowag/Schalkowski(1998)的专著《评论和短评》(Kommentar und Glosse)深入研究了评论和短评这两种篇章类别;Bayer(1999)的《论据和论证》(Argument und Argumentation)一书重点对社论的论证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Hoppe(2000)的《短评写作》(Glossenschreiben)一书探讨了短评的创作策略和技巧,对其分类、主题、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Schalkowski(2011)的《评论、短评和批评》(Kommentar,Glosse,Kritik)一书则探讨了评论、短评和批评这三种篇章类别在主题、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的特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四十年来,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德语语言学学者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对媒体篇章进行了很多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这是语用学和篇章语言学紧密交织的一个领域,被称为“语用学视角的媒体篇章研究”。[2]这一视角的媒体篇章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研究目的在于从结构的、历史的、社会文化的和认知的角度去研究不同的篇章类别,即在一个语言群体的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来观察不同的篇章类别。这一视角的研究者认为,从篇章生产和篇章接受、阐释这两个层面来看,篇章类别可被视作用来完成复杂的交际任务或交际行为的一种规约性的手段或是模式。[3]具体来说,这一语用学视角的媒体篇章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如下:[4]
1)探寻篇章描写、分析和分类模式的多维性:从情景、功能、内容—主题和外在形式等不同维度去描写、分析和分类不同的篇章类别,将篇章功能和篇章施为性行为模式作为决定性的篇章性标志和分类标志。
2)聚焦于一个语言群体的交际行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某一个特定的篇章类别,而是一个语言群体要完成的交际任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要完成什么样的交际任务?如何区分媒体上的不同交际方式?
3)关注篇章生产者和篇章接受者的社会角色,关注媒体篇章的多层次接受性和综合的功能性。
4)探寻有效的篇章描写和分析模式,研究和篇章联系在一起的篇章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要求、义务和权利,探寻篇章生产者的生产目的和篇章接受者的理解过程。
5)探寻不同篇章类别之间的互文性,即在一个大的交际框架和结构中观察某一个特定的篇章类别,探寻不同篇章类别在功能及主题方面的关联。
考察这一领域的德语语言学学者近年来对社论、评论和短评这三种评论性篇章所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将两种语言文化中相同的篇章类别进行横向的对比,探寻它们在不同篇章层面上所呈现的异同,以及一个篇章类别在某一个语言文化中的典型特征。此处列举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发表的主要成果:
Ⅰ.成果形式为论文的研究:
1)Lenk/Tiittula(1990)对德语和芬兰语报纸上社论和评论中隐性的评价性行为进行了比较,所选报纸是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五家报纸和芬兰的五家报纸(1988年6月刊发),从这些报纸各选择了一篇主题一致的语料,共10篇,其中所选的德国报纸是《法兰克福汇报》。[5]
2)朱锦阳/刘鸿绅/Schoenke(1996)从1992年的《法兰克福汇报》和《人民日报》上各选择了40篇主题为经济的评论,对这些评论的标题(共80个)进行了结构和功能层面的比较研究。[6]
3)Klöpper(1996)对三家德语报纸40年以来刊发的123篇以经济为主题的评论的标题进行了研究。这三家报纸分别是《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和《世界报》,刊发时间为1950年到1994年期间每年的1月2日到3日。该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这些标题的语用功能和使用隐喻的策略,目的是考察经济评论在隐喻使用策略上的共性。[7]
4)Lüger(2005)对德语和法语报纸上广义上的评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的重点是篇章中评价和论证的结构,所选德语报纸共四家,即《法兰克福观察报》《日报》《莱茵兰法耳茨报》(die Rheinpfalz)和《巴登报》(Badische Zeitung)。所选语料共23篇,主题都为伊拉克战争,刊发时间为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到2004年4月(西班牙从伊拉克撤军)。[8]
5)Lenk(2005)对德语、芬兰语和英语报纸上评论性篇章的标题进行了研究,以探寻三者在形式和功能上的异同。该研究所选的语料为2004年2月刊发的社论和评论,其中德语语料为350篇(源自德国和奥地利报纸)、芬兰语语料为171篇,英语语料为489篇(源自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报纸)。该研究所选择的德国报纸是《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新德国报》《法兰克福观察报》《南德意志报》和《日报》。[9]
6)Schmitt(2008)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对德语和英语报纸上评论性篇章的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布、构成和语言表述手段进行了比较研究,该研究从《法兰克福汇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上各选择了5篇主题相同的语料,刊发时间为2006年12月到2007年3月。[10]
7)Plaude(2008)以2001到2008年之间的德国和拉脱维亚报纸上的评论和报道为例,对这两种篇章类别的图文关系和语言特征进行了研究,探寻了两者在图文互动关系方面的异同。该研究所选的德语语料源自《南德意志报》和《时代周报》,拉脱维亚语料源自该国的《日报》(Diena)(该文没有对语料的数量进行详细说明)。[11]
Ⅱ.成果形式为专著的研究:
1)Wen Renbei(温仁百)(2001)的德语专著《报刊评论的篇章结构—德中例文命题和施为行为研究》(Textstruktur des Zeitungskommentars-Eine Untersuchung der Proposition und Illokution a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Beispielen)对德语和汉语评论的篇章结构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2)Adachi-Bähr(2006)的专著《关于德语和日语论证性书面篇章构成原则的对比分析》(Kontrastive Analyse von Gliederungsprinzipien in argumentativen schriftlichen Texten im Deutschen und Japanischen)探讨了德语和日语报纸上社论和评论的篇章结构,该书主要从论证类型和篇章构成原则这两个方面对语料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所选语料来自四家德国报纸和三家日本报纸(1997年刊发),共133篇德语语料和349篇日语语料,其中德语语料源自《法兰克福汇报》《世界报》《南德意志报》和《时代周报》。[12]
3)笔者于2007年出版的《德语报刊评论的篇章理解研究》一书从篇章语用学的动态的篇章观出发,以多维度、多层次的篇章分析模式为基础,研究了狭义的报刊评论,探讨了如何理解这一特定的篇章类别、如何有意义地进行评论的阅读教学这两方面的问题。所选语料来自德国五家报纸,即《法兰克福汇报》《世界报》《南德意志报》《时代周报》和《图林根汇报》,共40篇,刊发时间为2005年。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德语语言学界,对德语媒体上的评论性篇章进行篇章语用学角度的研究,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的篇章类别对比上,而较少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媒体上的评论性篇章进行实证性的比较研究,因此笔者将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横向的研究(不同报纸上的同一篇章类别)和纵向的研究(同一报纸上的不同篇章类别),以及探寻适用于评论性篇章的篇章描写和分析模式。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一个异文化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探寻在当前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不同德语报纸上的三种篇章类别在各个篇章层面上核心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异同。
注释
[1]参见Lüger1995,71、126-128、165;Wen2001,48-57;Heinemann/Heine-mann2002,101;Hennig2000,873。
[2]Stein2008,429。
[3]同上。
[4]同上,429-430。
[5]Lenk/Tiittula1990,177。
[6]Zhu/Liu/Schoenke1996,53-96。
[7]Klöpper1996,97-115。
[8]Lüger2005,25、28-29。
[9]Lenk2005,179-180。
[10]Schmitt2008,305。
[11]Plaude2008,326。
[12]参见Adachi-Bähr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