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中):萧萧故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历史上的糊涂账

第四十四节(上):孔明用智激周瑜

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因此,曹操和孙权的这场决战不可避免。但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实力的较量。所以,孙权始终下不了决心应战,他确是被曹操声势浩大的八十三万兵马吓住了。

犹如角力,力气大的,总是要占优势,这也是共识。但实力强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后的胜者。因为战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以生命为代价的最大赌博,是伴随着时代进化演变的魔方游戏。它是个不停地产生误区,又不停地制造机遇的庞大迷宫。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及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者有之。这些,是战场上屡见不鲜的。

善战者便在这误区与机遇、偶然与必然的不停变化之中,扬长克短,把握时机,趋利避害,应变图胜。于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骄傲的曹操,败在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手下。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也不是。但经小说家铺陈演义之后,主次位置竟颠倒调换过来。诸葛亮成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高瞻远瞩、英明正确的统帅,借箭借风,料事如神,这当然是后人的发挥创造了。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正面战场上,并无刘备的一兵一卒,他指挥谁去?当时孔明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军事观察员,或联络参谋而已。

而《三国演义》把指挥这场战争的总司令头衔,加在诸葛亮身上,实际是一种掠他人之美的行为。这不是诸葛亮的错,是后来一心想美化诸葛亮的作家们的错。

公元210年(赤壁之战刚过去两年),周瑜给孙权的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对于刘备,乃至对关、张,都是不敢掉以轻心的。独对诸葛亮的作用,只字未曾提及,也许在赤壁,时年30岁的诸葛亮,还不够资格与比他长六岁的周瑜,来共同指挥这场战役,所以,周瑜眼中不把这个实习生多么当回事,也很正常。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劳全算在诸葛亮身上。这种不公平的事情,难道仅仅在小说中发生过吗?最后连曹操也不得不狡猾地间接承认:“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他也认为他的对手是周瑜,而没有孔明的份儿。只有大都督周瑜,乃是真正的主帅。

更可畏者,《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塑造出一个气量狭窄的周瑜,虽然,正史上的周瑜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但不得不承认《三国演义》笔下的周瑜,却是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魔咒,成为这个世界上所有被嫉妒心毒害者的哀鸣。从此,中国的任何小说,再没有塑造出一个嫉妒心如此之重,而且是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也是一个嫉妒成性的老兄,但他和周瑜不同,周是才妒,奥是情妒,才妒比情妒要更可怕些,所煽动起来的仇恨要更强烈些。于是,小说中的周瑜,便成为气量狭隘、毫不容人的典型。其实,史实中的他,“性度恢宏”,孙权与陆逊讨论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程普很佩服他“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且,他很帅,“长壮有姿貌”,“少精意于音乐”,可见苏东坡笔下,“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是怎样风流潇洒的人物了。

历史上的许多这样的糊涂账,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