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IPO企业清理”三类股东“传闻”的理解
关于拟IPO企业清理“三类股东”(包括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的传闻开始蔓延,也引起了各微信群(特别是三板群)的热议,各自媒体纷纷对这一消息做出肯定性报道,引发新三板拟IPO企业和新三板投资者的极度恐慌,最终导致新三板拟IPO企业股价集体大幅下挫。
据我所知,这则传闻源头来自专门从事IPO业务的投行界人士,新三板的大力发展对投行的保荐业务造成较大的影响,他们不希望一个企业绕开他们跑到三板去转了一圈回到A股,他们无法全程把控企业的一切进展,或者在他们眼里,新三板只是一个一级市场,所以以上述“三类股东”无法在工商登记为由,来推断“三类股东”会造成拟IPO企业股权不清晰和不稳定。他们不知道,新三板是中国第三家国务院批准的证券交易场所,股份是登记在中登公司的,已经不是工商登记的范围了。
我们知道,2013年底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审核指引》明确指出:符合本指引规定的,可申请公开发行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即IPO)、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即申报新三板)等行政许可。文件进一步明确:“股份公司股权结构中存在工会代持、职工持股会代持、委托持股或信托持股等股份代持关系,或者存在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股的安排以致实际股东超过200人的,在依据本指引申请行政许可时,应当已经将代持股份还原至实际股东、将间接持股转为直接持股,并依法履行了相应的法律程序”。“以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其他金融计划进行持股的,如果该金融计划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并规范运作,且已经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可不进行股份还原或转为直接持股”。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该指引不仅适用于未挂牌超200人的公司申报IPO和新三板,也适用于已挂牌超200人的公司申报IPO。证监会在当时制定非上市公众公司有关政策时,就已经考虑到未来新三板企业申报IPO的问题。有人说,目前还没有类似案例出来,难道我们是判例法国家吗?难道我们可以有法不依吗?
上述传闻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把“信托计划、契约型私募基金和资管计划”列在一起,笔者觉得是有关投行人士故意混淆视听,因为信托计划一直是处于清理之列的,这一点从上述指引也可以看出。但由于新三板一直是处于沪深交易所的夹缝中生存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人心惶惶,听说有拟IPO企业已经在找资管计划洽谈转让事宜、听说有投资者暂停申购新三板资管计划、听说有企业本来要申报IPO的现在暂停所有工作了,就建议监管部门尽快澄清上述传闻,以正视听。
如果该传闻属实,有人说将会有利于新三板尽快建立独立的交易所,有利于新三板完善交易制度和降低投资者门槛,推动新三板与沪深交易所三足鼎立;但笔者认为,如果该传闻属实,对当前的新三板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因为没有优质企业会来新三板挂牌,他们会直接IPO,此外,现有挂牌新三板企业将无法融到所需资金,新三板机构投资者将清盘出局,新三板将沦为四板,“十三五发展纲要”中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任务将无法完成。在新三板市场没有完全建设好之前,这个政策将会使得现有新三板市场毁于一旦。
笔者认为该传闻将会被监管部门澄清为不实消息,并进一步重申上述指引的规定。理由如下:
(1)因为没有一个交易所不欢迎优质公司来上市,优质公司一直是沪深交易所争抢的对象,何况这些优质公司经过多年资本市场的洗礼,有很强的规范意识;
(2)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三板市场尚未建设好之前,股转系统不可能阻止新三板公司申报IPO排队;
(3)新三板公司重新申报排队IPO,并没有侵害现有排队公司的利益;
(4)我知道不少企业申报IPO辅导其实是“骑驴找马”,选择创新层和IPO当中的最佳机会,但毕竟申报IPO也是不少企业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如果不给他们做梦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将是多大的打击,难道要把他们赶到境外资本市场吗?
>>> 可扫描二维码,参与本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