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国学大书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不争无尤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德行是如水的品德。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不和万物争名夺利,水身居众人厌恶的卑下垢浊的位置,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之人总把个人处于众人之下,思想清明深邃,施惠万物像天一样,言谈恪守信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有不争谦下之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解析

人每天都要喝水来满足身体的需要,离开水人就无法生存。不光是人,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

水无色无味,又无形状,用什么形状的容器装它,就呈什么形状。它生性温柔,像一个柔弱无比的少女,羞涩柔韧而又随遇而安。用水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用利斧砍它,它就默默承受,而不会受伤流血;将它无情地抛弃到空中,它会凝成水珠圆润地飘洒到地上,而不会被摔得头破血流。水善于变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它遇冷凝结成冰,遇热变成气体,遇水合二为一,遇风翻滚成浪花一朵朵……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美丽和温柔。水虽然看起来很渺小,但它成就了黄河长江的浩瀚,所有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它的特质,无论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它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我们人类恰好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会相互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就会有人受伤,甚至亡命。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时,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威力。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显示出水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无声抗议。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的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摒弃杂乱和烦躁,内心充实,而没有烦恼和忧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两忘。

老子声称,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仿的德行。具体地讲,心胸要像水渊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被人欺也决不欺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不只是这一章,老子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也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写照和完美表达。他谆谆告诫世人言谈举止要如流水行云,循循善诱、悠然洒脱。对于统治者,施政时要像水一样,要采取低姿态,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深入人心,要用怀柔政策,以柔克刚,而不是采用强硬措施逼民就犯。

水是有灵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顺势而为,决不与人相争,这样既成全了别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会遭到他人的怨恨和嫉妒。我们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等等。做到了如水的品格,就能与大道协调一致,就会免去纷争、免去痛苦、免去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

智慧典例

为人之道

壶子心静如水,难倒季咸

东周时,郑国有一个善于相面的巫师季咸。他能根据人的长相预测人的福祸寿夭,甚至能测在何年何月何日应验。

郑国人见了他,怕他说出即将发生的凶事,所以见他就躲。

列子听说这一奇事后,觉得季咸是个了不起的人,心生羡慕,于是对老师壶子说:“我以前以为您的理论和学问是世上最高深的,现在才知道,天外有天,竟还有比您更高明的人在呢!”

壶子听了弟子的话,说道:“我只给你讲了道的外表,还没有讲到实质,你怎么就妄下结论呢?如果只有雌鸟而没有雄鸟,怎么能生出卵来呢?只有浅薄的人才容易被人看透心思。你明天把季咸叫来我见识一下。”

第二天,列子把季咸请来了。壶子一句话也不说,季咸相完面后便出了门。

列子追上问:“结果如何?”

季咸压低声音悄悄对列子说:“你的老师气色不好,脸色就像死灰一样,他活不长了,寿命超不过十天。唉!”

列子一听,赶忙跑进屋里,痛哭着把季咸说的话告诉了老师,谁知壶子却笑着说:“不要怕,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土一般的面色,心境寂静,止而不动,所以他看到的是我闭塞生机的样子。明天你再把他请来,让他看看我到底能活多久。”

第二天,列子又把季咸带来。季咸看完壶子面相后,告诉列子说:“庆幸啊!幸亏你老师遇上了我!你老师有救了,你不必担心,我看到他闭塞的生机又开始通畅好转了!”

列子又忙进屋把这些话告诉壶子。

壶子依然笑着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天地间的生气,我排除一切私心杂念,一线生机从我脚后跟升起,直到头顶。他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一线生机。明天你请他再来,听他怎么说!”

又过了一天,列子又请季咸来给壶子相面,季咸看完后疑惑地对列子说:“你的老师昨天刚有了一点生机,怎么今天又精神恍惚神若游丝了。我无法给他看相。你告诉他,等他心神安定的时候,我再来给他相面。”

列子进屋把这些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才给他展示的是没有任何迹象的空虚境界,所以他看不出什么来,明天你请他再来看看!”

次日,季咸又被请来了。

他刚走进屋,看到壶子的面色,便大叫一声,转身就跑。

壶子也大叫列子:“快去把他追回来!”

列子莫名其妙,听了老师的话,拔腿就追。季咸像丢了魂似的,拼命奔跑,列子追赶不上,只得回来,他对壶子说:“季咸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他!究竟您给他看的是什么啊?”

壶子说:“刚才我让他看的是我的根本大道,但还没完全展示出来,他就跑了。我只是想逗逗他而已,让他无法猜测,就像草遇风披靡,水随波逐流。所以,他刚看我一眼就被吓跑了。”

说完,壶子哈哈大笑。

从政之道

刘邦蓄势待发屈己图大业

秦朝末年,刘邦率众起义,进占沛县。城中父老想推举他为县令,呼声极高。

刘邦推辞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并起反秦,如果选择将领不当,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担心自己才能低下,不能保全沛县的父老兄弟。这件大事,还请各位慎重考虑,推举可以胜任的人来做沛县的县令。”

在场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官,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大事不成反被秦朝诛灭全家。同时,两人又深知刘邦能成就大事,便极力推举刘邦。

沛县的百姓们也对刘邦说:“我们早就听说过您,日后您定是大富大贵之人。况且我们已经占卜过了,没有人比您更为吉利。如果您不当县令,还有谁能当呢?”

刘邦又多次推让,但别人谁也不敢担此重任,最终还是刘邦做了沛公。

秦被灭后,项羽分封诸侯,又把刘邦封为汉王,并拨给刘邦三万兵马(原来刘邦有十万),随同他前往汉中。众人都不服,认为这是项羽借机削弱他的势力,都主张刘邦与项羽决一死战,而刘邦却接受封号,前往汉中。

汉王率这些人马前往汉中,所经过的路线有两条:一是直走南通往汉中的谷道,南端的谷口是汉中的南康县;一是向西到达眉县西南,走斜谷,再入褒谷。刘邦选择了从杜南,经蚀中然后西行到达眉县,由眉县西入斜谷,经斜谷再由关中到达汉中。

刘邦与将士们一路西行,到达眉县西南,随后大军有序进入斜谷。斜谷道路狭窄,泥土带着湿气,几万大军一字行于峡谷之中,蜿蜒有十余里之长。

自进入斜谷,穿越秦岭,又是一番景象。谷底的两侧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飞鸟哀鸣猿猴啼,一片凄凉的景象。只有头顶上的那一线天空,还能让士卒们寄予希望。这就是有名的古栈道。行进在峭岩陡壁的栈道上,下面便是万丈深渊,人马从这上面颤巍着走过,第一次走这种栈道的士兵,眼睛都不敢往栈道下边看,只是闭着眼睛往前走。

途中,这些将士们一个个都很沉闷,不知道所谓的汉中到底在哪里,离家乡有多远,辛苦征战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会被遣往汉中。他们有一丝忧虑,但又有几分恐惧,可终归还是觉得自己的生路只能系在这一线天空的前方。

当将士们将要走出斜谷时,人们回首顾盼,都深深地出了一口长气,高兴地祝贺,都一个个发誓要打回老家,与项羽血战到底。等最后的士兵度过栈道,刘邦却下令把栈道全部烧毁,这一下,全部将士都迷惑不解,可又无法辩解,只得听命行事,霎时间,谷内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历尽艰辛修建的古栈道就此毁于一旦。

汉王刘邦这才向众人解释,项羽的探子就在身后,不烧毁不能消除他的怀疑。等我们势力壮大,我们再重修栈道,打回老家,将士们这才如梦方醒,纷纷交口称赞。

果然,项羽听说此事,对刘邦放松了警惕。刘邦趁机在汉中休养生息,招兵买马,势力逐步壮大。最后,刘邦重返中原,大败项羽,建立汉王朝,是为汉高祖。

沛县父老推举刘邦为沛公,他并非不乐意,而是行以退为进之策,试一试众人是否真的服他。造反是灭门大罪,如果众人不服,必然不成,还是不干为妙;只有众人心服,才利于管束和指挥。同样,进驻汉中,火烧栈道,也是以退为进,最终成大事。

所以,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只是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地活着。刘邦做到了,就成功了。这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忍耐一时,自然会风光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