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浑”则无往不宜

同治三年,曾国藩在日记中写了一段话:

“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浑”这个字如果你悟透了、用好了,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妥当。曾国藩在这里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跟人争论一个问题,不要把道理都争到自己这里来。不要非让别人承认你百分之百是对的,他百分之百是错的。你非要把人家逼到墙角,人家一定会反弹。你为什么非得百分之百是对的呢?你百分之七十是对的,给别人留三成的余地,留三成的面子,留三成的尊严,别人不是更容易下台阶,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吗?

我们都知道,很多问题,从专业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即使道理都在你这里,从人际交往的层面,你也要给别人留三成的面子、三成的余地。不能把专业技术中的逻辑,简单地用到人际交往和管理这个层面上来。这就叫“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

二是“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判断一个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黑是白,不要过于绝对。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绝对的事情?

世界的本质是复杂的,就像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一样。太极图是中国人理解宇宙和人性的一个基本图式。太极图里边是阴阳鱼,阴阳鱼的特点是什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非是阴多一些,还是阳多一些而已。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就是人性的本质。我们做任何事情,往往是既有高尚的追求,同时也有自我的动机,二者常常是揉在一起的。领导者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人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人看事过于绝对与苛刻,就会违背世界和人性的特点,必将导致管理以及人际交往的失败。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一个谋士叫陈平。陈平原来在项羽手下,后来投奔了刘邦。很快就有人在刘邦面前告陈平的状,说陈平这个人道德败坏:在家里的时候和他的嫂子通奸,在项羽那边时项羽根本瞧不起他,到你这里来又收受贿赂,跟下属要钱。这样的人你怎么能用他呀?

刘邦就找到陈平,问人家说得对不对。陈平说:“对呀,我在家里的时候,哥哥去世了,侄子没人养,我就娶了我嫂子,这有什么问题吗?我在项羽手下时,项羽是个糊涂蛋,根本不知道我的价值,所以我才跑到你这里来了;我来你这里后,你又不给我发工资,我不收点钱,怎么养家糊口呢?”陈平反过来又问刘邦:“我问你,你到底要用什么人?你要用圣人,也就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的道德完美之人,还是能帮你打天下的人?你要用圣人的话,我不是,我走人。你要是想用能帮你打天下的人,那我可以做到。”

刘邦是一个明白人,听了以后,立即把陈平留了下来。果然,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中,陈平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大的战略决策都是他和张良一起提出来的。刘邦去世之后,太后吕氏的家族要把刘家的天下变成吕家的天下,后来帮助刘家恢复天下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陈平。这叫什么?“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

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曾经说过一段话,教他怎么用现实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

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斯可耳。

一般说来,天底下没有完全没有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有缝隙的交情。再优秀的人才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再亲密的交情也会有你我之分。这就是人性的本质,这就是世界的本质。领导者所能做的,就是在大的方面要把握住原则,在小的方面则要学会包容。

曾国藩所说的“包荒”,来自《易经》。包是包容,荒是荒秽。有句话叫“海纳百川”,大海怎么能够成为大海?一定是兼收并蓄。如果这个水也不要,那个水也不要,不可能成就大海之大。我们这个世界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天地的境界,所谓“天覆地载”。天地之间,什么东西都可以包容,所以才能成就天地之大。领导者同样也需要有包荒匿暇、海纳百川的胸怀。

对于领导者来说,一个人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更取决于其格局与胸怀。有天下的格局,就可以用天下的人才,最终成就天下的事业;只有三流的格局,就只能用三流的人才,成就三流的事业。因此,“浑”这个字,对于富有才华的聪明之人来说,尤其重要。君子以厚德载物。包容别人,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现代管理学也认为:“增加宽容度也是提升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真正的领军人物必须能够团结多数人,跟差异很大的形形色色的人一块儿工作。”[2]所以,一个人的领导力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浑”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浑”这个字,也是值得人们用一生去修炼的基本功夫。


[1]〔美〕杰弗瑞·菲佛. 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所拥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0—31.

[2]杨壮. 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北大领导力十堂课[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