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劉雲
零 引言
《庸言知旨》成書於嘉慶七年(1802),是清代最重要的滿漢合璧會話書之一,作者宜興爲清宗室重臣,“宗室宜興,字桂圃,八分公、西安將軍普照孫,恒仁子。歷官刑部侍郎、倉場侍郎、江蘇巡撫、左都御史,嘉慶十四年卒”。[3]在序言中,宜興介紹了《庸言知旨》的成書過程:“庚申,予任巴里坤,政務多暇,撿舊篋中,童時之所咨詢於耆老,與夫承乏東省,采諸故鄉人之口頰者,片楮之積若干,計此而任其凋零散佚,恐貽鷄肋之惜,爰加考酌,什摭其二三,分次條縷,凡三百餘則編爲一帙。”書中數量極爲可觀的話條均以滿漢對照的形式呈現,題材包羅萬象,涉及京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當時的旗人社會和語言面貌的重要資料。目前針對《庸言知旨》的系統研究較少,僅見《滿漢合璧〈庸言知旨〉研究》(宋冰,2014)[4]一文對《庸言知旨》的版本、作者、内容特點和俗語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深入考察。在此基礎上,本文擬對宜興的家世、生卒年、履歷做進一步挖掘和梳理,并對《庸言知旨》的北京話特徵進行考察。
一 宜興之家世
宜興爲清太祖努爾哈赤六世孫,英親王阿濟格五世孫,是名副其實的“天潢貴胄”。阿濟格(1605—1651)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衮之同母兄長,少年從征,軍功卓越。後金天命七年(1622),阿濟格躋身執掌國政的八和碩貝勒之列,崇德元年(1636)封武英郡王,順治元年(1644)封和碩英親王,授定遠大將軍,順治五年授平西將軍。多爾衮死後,阿濟格“召其子郡王勞親以兵脅多爾衮所屬使附己”[5],意欲攝政,被鄭親王濟爾哈朗等逮捕圈禁,革去王爵,順治八年十月十六日賜死,年四十七歲。阿濟格育有十一子,勞親亦被賜死,其餘諸子皆被逐出宗室,黜爲庶人。
順治十八年,阿濟格次子傅勒赫(1628—1660),以無罪得復宗籍,康熙元年(1662)二月追封鎮國公。傅勒赫第三子綽克都(1651—1711)即爲宜興曾祖,生於順治八年辛卯三月初七,康熙四年十二月封輔國公,五十年辛卯七月二十七日卒,年六十一歲。“綽克都,事聖祖。從董額討王輔臣,守漢中,攻秦州,師無功。授盛京將軍,又以不稱職,奪爵。上録阿濟格功,以其子普照仍襲輔國公。”[6]
普照(1691—1724)爲綽克都第八子,宜興之祖父,生於康熙三十年辛未十月初七,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襲奉恩輔國公,工詩,曾任議政大臣。[7]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緣事革退公爵。雍正元年(1723)三月,因軍前效力且兄女爲年羹堯妻,特封奉恩輔國公。同年五月署西安將軍,七月授宗人府右宗人,卒於雍正二年甲辰九月十三日,年三十四歲。雍正三年,年羹堯身陷囹圄,普照家族也受到波及,世襲爵位被追奪。
普照子恒仁(1713—1747),字育萬,又字月山,爲宜興之父,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九月二十四日生。恒仁仰慕著名宗室詩人文昭之爲人,亦做廢爵讀書之舉,“杜門絶賓客,終身不妄交一人,文藝外更無他嗜”[8],工詩,先後就教於沈廷芳和沈德潜,有《月山詩集》和《月山詩話》傳世,惜乎英年早逝,卒於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五月十一日,年僅三十五歲。沈廷芳爲之作墓志銘,贊其“學博而思精”,詩作“清微樸老,克具古人風格,足傳於後無疑也”。[9]
恒仁育有三子,長子肇禮爲嫡妻納喇氏所生,十一歲時早夭,次子宜孫和第三子宜興均爲妾陳氏所生。宜孫(1740—1777)字貽謀,號東軒,生於乾隆五年庚申九月廿八日,卒於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六月二十三日,乾隆三十四年授宗學副管,與曹雪芹有交游。宜興育有四子,僅有次子明緒成年,係正室韓佳氏所生。明緒(1775—1836),生於乾隆四十年五月廿一日,嘉慶元年恩詔授六品官,嘉慶十四年,賞四品侍衛,卒於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初九。
二 宜興之生卒年
關於宜興的生卒年有1747—1809和1744—1808兩種不同意見。前者出自《愛新覺羅家族全書》,依據疑爲《愛新覺羅宗譜》。後者出自宋冰(2014),生年根據宜興《〈月山詩集〉跋》(書於乾隆五十一年)中自述“宜興四十有二”推出,卒年依據《清代職官年表》相關記録。筆者認爲,宜興卒於嘉慶十四年(1809)不應存有争議,各文獻中的記載并無衝突[10]——“嘉慶十四年卒”(《八旗文經》)、“十四年卒”(《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十四年正月卒”(《滿漢大臣列傳》)、“嘉慶十四年己巳正月二十三日午時卒”(《愛新覺羅宗譜》)。而宜興的生年信息,目力所及,僅現於《愛新覺羅宗譜》中——“乾隆十二年丁卯三月二十九日辰時生”,即1747年。《愛新覺羅宗譜》雖是研究愛新覺羅家族的重要資料,也存在個别内容與史傳不符的情况,未可遽信,仍應多方考據驗證。而《〈月山詩集〉跋》提供了新的證據,文中宜興自述“生四十二日而孤”,只是在“彌月時曾抱見父一面”,由此可知宜興出生後僅一個多月其父恒仁即離世。恒仁卒於乾隆十二年丁卯五月十一日,距三月二十九日恰好是四十二天,與《愛新覺羅宗譜》記載的生年吻合。綜上所述,宜興的生卒年信息可完善爲:生於乾隆十二年丁卯三月二十九日(1747年5月8日)辰時,卒於嘉慶十四年己巳正月二十三日(1809年3月8日)。
三 宜興之履歷
《滿漢大臣列傳》《愛新覺羅宗譜》和《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對宜興的仕宦履歷均有詳細記録,結合《清實録》《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中的相關資料,我們在宋冰(2014)的基礎上,將宜興的職表履歷整理匯總如下:
表1 宜興仕宦履歷表


此外,據“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内閣大庫檔案記載,嘉慶年間宜興還擔任過盛京將軍(署)、内務府大臣、正藍旗滿洲都統(署)、正藍旗滿洲都統等職位。
四《庸言知旨》的北京話特徵
太田辰夫先生在《論清代北京話》(1950)[11]一文中提出用12個特徵詞作爲北京話材料的判斷標準,出現9個以上的材料即可認爲是北京話。我們對《庸言知旨》中出現的特徵詞及用例數進行了統計,請看:[12]
表2 《庸言知旨》中的北京話特徵詞及用例數

如上表所示,《庸言知旨》中只有兩個特徵詞“您”和“倆(仨)”未出現,這并不能説明什麽問題,在太田先生所考察的年代早於《庸言知旨》的北京話材料中〔如《滿漢成語對待》(1702)、程乙本《紅樓夢》(1792)〕,這兩個特徵詞也未出現,可能是産生時間或進入書面語的時間較晚所致。而其餘10個特徵詞的出現充分證明了《庸言知旨》在早期北京話研究中的重要價值。由於言文脱節,早期北京話語料尤其是清代北京話語料極爲罕見,以《庸言知旨》《清文指要》爲代表的滿漢合璧會話書數量頗爲可觀,書中漢文部分記録了當時受到滿語影響的北京話或北方話,不僅對研究清代北京話來源以及詞彙語法面貌具有重要意義,也爲滿漢語言接觸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據宋冰(2014)調查,《庸言知旨》存世版本有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和光緒十七年(1891)抄本兩種。前者收入二百四十則材料,篇幅上雖少於後者,但刊刻時間更早,版本價值更大。因此,我們在校注時以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的嘉慶二十四年刻本爲底本,參校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所藏光緒十七年抄本(注釋中簡稱“辛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