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前言
中国有四五千年延续至今的历史,它有丰富的文化,而宗教是诸种文化现象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对宗教必须进行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在一篇文章中说:“我预计社会科学的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他认为,过去一两百年是西方社会科学旺盛的时期,而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件事是,在西方社会科学里面所有的各种理论和方法都是根据西方的历史经验归纳出来的,因为过去西方社会科学者对东方历史的知识是比较贫乏的。但是从人类历史上看,中国历史记录十分丰富,再加上近年中国的考古发掘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能在充分研究和吸收西方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材料,将会大大丰富和发展当今的历史理论,得出一些新的更加普遍适用的社会科学法则来。我认为,张光直教授的这一看法很有意义,应引起我们重视。中国有关的宗教文献和考古材料非常丰富;有关我国原始宗教的材料包含在甲骨文、金文以及先秦的各种经典文献之中,近年出土还有不少新发现,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汉文资料至少有一两万卷,还有十分丰富的藏传佛教资料;集结我国本民族宗教道教资料的《道藏》有五千多卷,未收入《道藏》的道教资料没有统计,大概也总有一两千卷;有关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材料也相当丰富。特别是我国近些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和汉族地区的民间宗教做了不少调查,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这些资料并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宗教发生的影响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否也可以得出若干更有普遍意义的宗教学的理论呢?我认为是可能的。
要创建更有普遍意义的宗教学理论,当然必须研究宗教的历史与现状。我们这次会议就是一次讨论中国宗教历史和现状的会议。如果说我们能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某种研究宗教的新的系统的理论,当然是很有意义,但这也许不容易实现。不过能否把它作为一个开始,使我们在会后能在对中国宗教的历史和现状系统而广泛地研究中提出一些新的更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来,这应该是可能的。
我想,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问题来研究,如果希望取得良好成果,必须是在学术民主的空气下才能取得。五四前后,中国学术界、理论界呈现出非常活跃和繁荣的局面。当时西方各种思潮几乎都被引进中国,如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尼采哲学、叔本华哲学、柏格森主义、新康德学派、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思潮都有学者传播和提倡;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企图调和东西文化的学者和强烈要求保存和发扬固有民族文化的“国粹派”。所有这些派别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地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五四运动这种自由讨论的精神是符合当前在破除“欧洲中心论”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开放总趋势的。参加我们这次会议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背景和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难免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的会议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来自由地进行讨论,以期达到互相了解、增进友谊、推动学术前进的目的。
原收入汤一介主编:《中国宗教:过去与现在》(北京国际宗教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