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写作思路
在理解了论文结构及各部分比例后,这一节分析SCI论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2.5.1 论文结构构思
虽然常见的SCI论文的结构是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但是这个顺序并不是最好的写作顺序。笔者建议可按照英文论文的三个部分依次撰写,总的顺序是:主体部分(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题目和摘要。主体部分是论文的主要部分也是核心内容,占据全文90%以上的篇幅,也是其他两部分的基础,因此,一般是先写主体部分再写其他两部分。在撰写主体部分时,我们可以同步草拟出题目和摘要,这样可以发挥它们提纲的作用,更容易把握住论文的主体脉络。但是需要在主体部分和结论都写完后再进一步完善并确定题目及摘要。
主体部分可采用时间沙漏模型(Swales,1990),如图2.7所示,即由General(范围大的内容)到Particular(具体内容)再回到General。从主体部分的引言开始到讨论部分结束,中间部分则是研究方法和结果。引言和讨论部分都需要联系大的研究背景或实际应用,因此符合General原则;而中间部分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则是介绍作者自己的具体研究手段和成果,是相对具体的写作内容。
图2.7 时间沙漏模型(Swales,1990)
主体部分的四大块——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的具体写作顺序,则可以按照方法—结果—引言—讨论的顺序来写。
一般而言,在开始写作论文前,研究背景、研究动机和目标、研究方法都基本定下来了。即知道了要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为什么要解决它、如何解决它。一般把它们写在研究计划(如基金申请书)中,以指引研究项目的开展。既然这些内容属于论文的引言部分,那是不是可以直接开始写引言部分了呢?由于引言部分需要结合论文的结果来构思才能写得透彻,因此笔者并不建议直接就开始写引言,而是建议在研究早期,确定好研究方法后先写“方法”部分。在撰写过程中还可以再次梳理研究方法,确保方法准确无误,不至于等全部研究做完了才发现研究方向有问题,这会导致返工和时间的浪费。有些研究短期内甚至无法返工,比如农业研究中小麦等作物的种植是有季节要求的,如果错过了种植季节,则要等到下一年。正如第13讲强调的,如果论文的方法部分有大缺陷,会被审稿人认定为难以修改的“硬伤”,导致论文有很大概率被拒稿。
结果部分可以在执行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添加内容。等方法和结果都写完后,可以写引言和讨论。把这两部分放到最后写,主要是考虑这两部分是论文中最难写的,而且它们相互呼应,同时需要充分了解论文的研究结果后才可以写出高质量的引言和讨论。具体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可以参考第5~8讲。
总结来看,笔者建议的写作顺序是:方法—结果—引言—讨论—结论—题目—摘要。这个写作顺序不仅可以让写作富有逻辑性,而且能够提升写作效率。
写完初稿后,再进入内容修缮阶段。按照2.2节中分析的注意点进行调整,包括论文的总长度、各部分比例、各部分主次安排,并按照本书第1讲中分析的高水平SCI论文的典型特征去检查和提升论文的内容质量,并从整体逻辑上完善论文的内容结构。其中,题目是论文核心内容的浓缩,在此基础上,简要扩展成概括论文主要内容的摘要。透过题目和摘要,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论文的创新点和重要性,以此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正文。正文则是详细版的摘要,能让读者了解具体的研究内容,如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果可靠性以及潜在应用等。
2.5.2 考虑论文读者
在完善论文内容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论文面向的读者,包括决定是否能发表的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也包括发表后阅读论文的同行读者。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更关心论文能否在毕业前发表,因此就需要了解期刊编辑和审稿人角色的重要性。
由于期刊编辑经常关注其所在领域的科研进展动态(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等),也大量阅读投稿来的代表着该领域最新发展的稿件,因此他们往往拥有本领域内广博的专业知识,也熟悉学科发展的动态,了解创新和热门领域,并熟悉代表性的同行学者。此外,国际期刊编辑往往拥有本领域的博士学位,了解高水平论文的基本要素,因此对论文的结构和内容要求都非常熟悉。为了达到他们审阅论文的要求,我们在写作引言和讨论时,首先就要跳出具体的研究内容,考虑大的研究背景和新的研究动态;其次,要注意提炼论文的创新点,注重价值分析;最后还需要注意引用重要和最新文献,提升参考文献的质量。
至于专业审稿人,由于他们的研究领域非常窄,因此除了关注创新性和重要性之外,他们还会更加关注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论文自然也就必须在技术层面上做到分析全面、准确和透彻。此外,由于是研究同行,大部分情况下,审稿人的某项研究成果和我们论文内容相关,这也是期刊编辑寻找审稿人审稿的主要依据。这就提示我们,要做透文献综述,引用和论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包含审稿人的文献),这不仅能提升引用质量而且有利于审稿(考虑到审稿人希望增加自己论文的引用量)。需要提醒读者的是,由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都是专业大同行或小同行,因此就没有必要像科普著作一样撰写非常基础的知识,特别是在引言的第一段介绍研究背景时,需要尽快进入对研究问题的描述,而无须介绍太多背景知识。
如果希望增加论文发表之后的引用量,就需要考虑如何增加下载量和阅读量。特别是要打磨题目和摘要的写作质量,让读者第一眼看到时就被吸引。同时还要考虑词汇搜索效果,具体方法可参考本书第3讲和第4讲的相关内容。
2.5.3 写作风格
不同于小说等文体,SCI论文讲究学术化(非口语)、简洁、精确、直接、具体和实用,以被动语态为主,兼顾主动语态,讲究句子的流畅性和上下句或段的自然衔接。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参考本书第14讲。
2.5.4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
中西方思维差别
由于目前SCI论文主要还是由母语为英语的西方世界主导,我们在写作时就需要考虑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差异。比如传统中国文化讲究谦卑,这就会导致中国师生在写作时不敢直接讲观点和摆论据;而西方文化讲究个性化观点和提倡辩论,这就使得写出观点鲜明、证据充分的引言和讨论部分十分关键。这同样体现在回复审稿人意见书上,我们并不需要在回复每一个问题时都说“谢谢”。在信头部分表达感谢即可,其余除非有较大的帮助建议,只需直接针对问题做出回复(具体见本书第13讲)。另外,中文思维讲究抽象和写意,而英文思维讲究具体和写实,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固有的中文思维,去适应学术论文特有的具体和实用的写作风格。
如果综合考量了以上多个因素,一篇内容完整、结构清晰的论文初稿就完成了。再对英文进行润色,使语言接近甚至达到地道的水平,使表达流畅,可读性强。最后则是根据选定的目标期刊(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SCI期刊,可参考本书第12讲),进行格式排版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