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常见疾病的皮肤针疗法
(一)蛇串疮
蛇串疮是以突发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并伴有烧灼刺痛为主症的病证,多发生于腰腹、胸背及颜面部,相当于西医学的带状疱疹。
治疗原则:泻火解毒,清热利湿。
选取部位:以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操作:皮肤严格消毒后,以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垂直叩刺,至刺破皮疹,疱液流出。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在局部皮肤针叩刺后拔罐。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二)感冒
感冒是因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选取部位:大椎、大杼、风池、肺俞、百会、印堂、太阳。
操作:大椎叩刺见血后拔罐;其他穴位,风寒型采用中刺法,风热型采用重刺法。每日1次,痊愈即止。
(三)口眼斜
口眼斜是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或因外伤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本病又称口僻、吊线风等,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选取部位:下颌部、口唇部、颏部、颏孔、颊部、眼区、鼻部、下关、迎香、地仓、太阳、翳风、风池、完骨、合谷、耳后及胸锁乳突肌压痛点。
操作:每次选5~7穴,每日1次,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可加叩刺后拔罐。
(四)周围神经痛
周围神经痛是因外感风寒湿邪,致营卫不和,或因外伤、受压等因素导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甚至痿软,肢体远端的感觉、运动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本病属于中医“痹证”和“痿证”范畴,西医称本病为周围神经炎或末梢神经炎。
治疗原则: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选取部位:曲池、外关、合谷、风市、血海、足三里、昆仑、太冲、阿是穴。
操作:每日1次,5次1个疗程。
(五)郁证
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认为本病是指由于精神忧虑或创伤,长期繁重的脑力劳动,以及睡眠不足等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相当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脑力减退和体力疲乏,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青壮年的脑力劳动者。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
选取部位:印堂、百会、大椎、风池、三阴交、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脊柱两侧、阿是穴。
操作:每日1次,5次1个疗程。好转后改为每周2~3次。
(六)斑秃
又称局限性脱发,俗称“鬼剃头”。其起病突然,头皮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脱发。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而肝藏血,肾其华在发,肺主皮毛,脾统血生血,故肝肾不足,肺脾虚弱,营阴亏损,血不荣肤,风胜血热,发失濡养则发为斑秃。西医对本病认识尚不明确。
治疗原则:养血祛风,活血化瘀。
选取部位:风池、太阳、百会、大椎、心俞、膈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血海、足三里及脱发区。
操作:每次选3~5穴;脱发区则从中心处呈放射状向周围边缘叩打,以皮肤隐隐出血为佳。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七)近视
近视是指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的眼病。多是由于用眼不当,长期过度看近,视力疲劳,引起睫状肌痉挛而增加了晶体的凸度,使屈光力增加,外来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即远距离的物体不能清晰地在视网膜成像。好发于青少年。中医古称“能近怯远症”,系心阳衰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以致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
治疗原则:健脾养肝,益精明目。
选取部位:鱼腰、阳白、玉枕、风池、印堂、太阳、肝俞、养老、光明。
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1次,7次1个疗程。
(八)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属于中医“不思食”“不饥不纳”范畴。本病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以食量少为特点。本病常因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片面追求高营养的食品,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节制,贪吃零食,饮食偏嗜等,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退而致。
治疗原则:健脾养胃,行滞化积。
选取部位:肚脐周围、华佗夹脊穴、脾俞、胃俞、三焦俞、足三里、四缝。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可在四缝穴刺破后挤出少许黄白色黏液。
(九)咳嗽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治疗原则:理肺止咳。
选取部位:肺俞、风门、太渊、天突、胸背部、胸骨部、气管两侧。慢性咳嗽加用膻中、中脘。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急性咳嗽采用中等刺激,每日1次,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慢性咳嗽采用轻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
(十)哮喘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上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特征。
治疗原则:祛痰止哮。
选取部位:肺俞、定喘、天突、胸背部、前肋间、气管两侧。间歇期加膻中、膏肓俞、中脘。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十一)胃痛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治疗原则:和胃止痛。
选取部位:胸椎两侧、上腹部、背部压痛点、足三里、内关、胃俞、中脘。
操作:每次选2~3穴。背部压痛点重刺激,其他部位采用轻或中等刺激。胃脘痛甚,症状明显时采用较重刺激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十二)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一种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通调腹气,缓急止痛。
选取部位:下部胸椎两侧、上腹部两侧、足三里、上巨虚、胃俞。吐酸水、嗳气者加下颌部、内关;胃痛甚或出血时加内庭、公孙。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十三)便秘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治疗原则:调肠通便。
选取部位:天枢、支沟、足三里、上巨虚、大横、腹结、八髎、长强、承山、上腹部两侧。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
(十四)癃闭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治疗原则:调理膀胱,行气通闭。
选取部位:腰骶部、下腹部、耻骨部、小腿内侧、次髎、膀胱俞、中极。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十五)遗精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证。本病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房室不节、先天不足、用心过度、思欲不遂、饮食不节、湿热侵袭等。有梦而遗精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出者,称为滑精。
治疗原则:调神固精。
选取部位:腰骶部、三阴交、太溪、中极、关元、志室、肾俞、百会。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十六)肥胖症
肥胖症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且脂肪百分率超过30%者称为肥胖;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低于20%者称为超重。
治疗原则:祛湿化痰,通经活络。
选取部位: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中脘、天枢、脾俞、胃俞。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十七)头痛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因素导致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治疗原则: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选取部位:头痛局部区域、阿是穴、太阳、头维、风池、百会、四神聪。
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十八)胁痛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治疗原则:疏肝利胆,活络止痛。
选取部位:疼痛肋间相应脊柱两侧、患部肋间隙、肝俞、胆俞、期门。
操作:取病变侧的部位和穴位。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十九)痴呆
痴呆,多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因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状;重则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哭笑无常,分辨不清昼夜,外出不知归途,不欲食,不知饥,二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治疗原则:填精益髓,醒脑调神。
选取部位:督脉、任脉、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太溪、肾俞。
操作:每次选1条经脉和2~3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治疗原则:补益气血阴阳。
选取部位: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肝俞、肾俞、心俞、脾俞、风池、内关、中脘、命门、关元、气海、大椎。操作:每次选2~3穴,每日或隔日1次,5次1个疗程。
(二十一)失眠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因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本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治疗原则:交通阴阳,宁心安神。
选取部位:颈部两侧、腰部两侧、小腿内侧、印堂、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二)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症状的一类外感病证。
治疗原则:祛风解表。
选取部位:轻者取项背部两侧、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内关。重者取项背部两侧、双上肢内侧、风池、曲泽、曲池、外关、肝俞、心俞、人中、十宣。
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1次,痊愈即止。人中点刺、十宣放血。
(二十三)痹证
痹证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治疗原则:疏经通络止痛。
选取部位:阿是穴。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贞。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背部:身柱、腰阳关、委中、后溪。髀部:环跳、居髎。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膝部:内膝眼、外膝眼、梁丘、阴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悬钟。
操作:取病侧穴位。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四)项痹
项痹是以项部经常出现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颈椎病。颈椎病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和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治疗原则:通经络,舒筋骨。
选取部位:后项部、T1~T8两侧、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曲池。
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五)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治疗原则:通络止痛。
选取部位:腰骶部、阿是穴、患侧下肢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体表循行线、大肠俞、腰眼、阳陵泉、肾俞、委中、昆仑。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六)痛经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温经止痛。
选取部位:子宫、血海、归来、三阴交、合谷、太冲、太溪、气海、关元、腰骶部、小腿内侧、下腹部。
操作:每次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七)闭经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本病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经闭”等。
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活血通络。
选取部位:子宫、血海、归来、气冲、肝俞、膈俞、丰隆、三阴交、中脘、关元、腰骶部、小腿内侧、下腹部。
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八)乳癖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治疗原则:消肿散结。
选取部位:中府、天池、膺窗、肺俞、肝俞、膈俞、丰隆、三阴交、关元、乳房周围。
操作:取病侧穴位和部位。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二十九)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青壮年。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养血燥润。
选取部位:风池、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皮炎在头、面、项部者,加项部、内关、太渊、合谷、外关;皮炎在上肢者,加内关、肺俞、心俞,取病侧穴位;皮炎在下肢者,加腰骶部、委中、肾俞,取病侧穴位;皮炎在腹部、会阴部者,加腰骶部、脾俞、肾俞,取病侧穴位。
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三十)瘾疹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中医文献中又称本病为风疹块、风疹、风疙瘩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治疗原则:疏风养血止痒。
选取部位:风池、曲池、风门、肺俞、血海、肝俞、膈俞、合谷。
操作:每次选3~5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1个疗程。
(罗玳红 吕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