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草名药——青蒿
◎青蒿说
青蒿为传统常用中药,具有清虚热、凉血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的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
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用于治疗痔疮。
中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以青蒿为草蒿之别名,列为下品,载明性味苦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五十二病方》中对青蒿入药的最早记录

《神农本草经》所载“草蒿”即为“青蒿”
此“蒿”非彼“蒿”?给青蒿正正名
作为中药使用的青蒿,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中国药典》2015年版),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而黄花蒿的近亲,植物学名叫“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的植物不是中医治疗疟疾使用的“青蒿”。实际上,这是由于植物学名称和药用名称不统一造成的。
植物黄花蒿长什么样呢?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陶弘景云:“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图经本草》云:“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香菜食之。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

青蒿原植物——黄花蒿
总体来讲,就是说黄花蒿很皮实,不挑土壤,它的身影遍布全国,数量较大。春天生嫩叶时可以食用,至秋天开淡黄色小花,花谢后结籽,气味浓郁。
历代以来,中医将青蒿归为清虚热药,为清热退蒸之良药,单用或配伍均有应用。青蒿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 截疟:用于治疗疟疾寒热。如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单用较大剂量的青蒿鲜品,加水绞汁服用。
◆ 退虚热:用于治疗阴虚发热而见骨蒸劳热、日晡潮热、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等虚热证。如《证治准绳》清骨散,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药同用。
◆ 清解暑热:用于治疗暑热外感。如《时病论》清凉涤暑法,与连翘、西瓜翠衣、滑石等配伍使用。

人类共同携手致力于青蒿素类药物研发
除以传统饮片复方配伍应用外,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含有青蒿的中成药面世。比如,少阳感冒颗粒、感冒止咳颗粒、小儿肺咳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心速宁胶囊、柴银口服液、儿感退热宁口服液、消食退热糖浆、热毒宁注射液等等。由于青蒿素的明星效应,青蒿已成为一味著名中药。针对青蒿原植物的栽培、组织培养、育种、代谢工程、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等研究三十多年来一直都是热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