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辽东之战(三)
在安城决战到来之际,姬康一直军事阁内看着墙上挂着的地图,一站就是好长时间。
姬康的前世,华夏有一个朝代被后人称为“弱宋”。
朝堂内的诸大人们打仗不行,可是写出的词却让人赞叹不已。
什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什么“……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仿佛战事很容易,就在人们的笑谈之间,就解决问题了。但真正等姬康来到这个世界,了解了战事后,才知道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扯淡”。
就如前世中那些专家学者们,什么事都讲得头头是道。
可老百姓在实际中最后一看结果,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也怪不得,万里长城在这个宋朝,被这朝的士大夫们丢得一块砖头都见不到。更谈不上自汉唐以来,我华夏先辈们历尽千难万苦、开辟的万里西域江山了!
词里面的什么边塞风光,纯属都是这些士大夫们臆想。就是现在姬康所在的燕国地域,在这个朝代几百年的时间里,也被异族所占领。
在姬康的前世里,在电视的“什么讲坛”中,宋朝这种“以文制武”体制,被众多的专家教授们赞美,而大讲特讲。
说什么虽然导致了“靖康耻、蒙元入侵”的事件,但起码在几百年里,保持了国内的稳定,从而证明了这种制度,在当时先进性和合理性。
当时姬康都傻眼了,这些专家教授们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来的。
自实现这种制度以来,武人们的地位极其低下。你能想象一个率领将士们,刚灭掉一国的大将,被这个国家的士大夫们,认为“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的场景么?
这让国家的将士们,情何以堪呀!
在宋朝,国土沦丧不说,几千万的中原民众被异族屠杀,这件事怎么解释?这个伟大的华夏民族的民众,被沦为次等民族的历史,不是近代开始的,而是在宋代就开始了。
这种“以文制武”的制度,纯属是宋朝的统治阶层为维护自己的私利,而制定的一个“扯淡”制度。“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就是这个朝代的真实写照。
任何时代的战争都是靠硬实力的比拼,大部分的战役都是以强胜弱。
能在历史中留下“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都是极少数的。
姬康对目前的战事,心里真的没有把握。
所依靠的只有自己来辽地后,没有停歇地打造的装备武器技术优势;还有自己在这个时代燕国基础上所推进的,被后世称之为“举国体制”的这种东西。
至于,这两种优势能不能发挥作用,姬康心里真的没谱。但在姬康的前世,却是被国内外一致认可的。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是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才能够得以检验。
敌军的投石车发射的石块,已经有部分砸在城墙上。
旁边的副将安民,开始着急地对王石说道:
“将军,可以让我们的投石车还击了。”
城墙上王石站在城墙上,看着排着方阵,如潮水般向番汉城扑上来的箕国军队。
王石毫无所动,对副将安民说道:
“不着急,等敌军再近点。箕氏军队怎么也预料不到,我们现在的投石车比他们的投石车,发射的距离能多四百多米。我们这次一定要把敌军的这一百多台投石车,至少砸掉一多半。”
看着越来越近的箕氏军队,王石对传令官道:
“举旗,命令投石车发射,目标箕国军队的投石车。”
传令官举起一面旗子,对城内中央矗立的投石车军阵摇了摇,大声喊道:
“传令,投石车立即发射,目标正东敌军投石车阵。”
随着接力般旗子的摆动,城内投石车终于发出准备已久的石弹。
看着呼啸而去的一块块巨石,将箕氏投石车阵处砸冒起来的阵阵尘土。
副将安民兴奋地大喊道:“中了,又中了一架。好,又打中一架……”
望着扛着梯子,已经到达护城河边的箕氏军队,王石又一挥手:
“弓弩准备抛射。”
城墙之上顿时举行了一排排的弓弩,钢制的箭头发着闪亮的光芒指向天空。
“发射。”
崩的一声齐响,对面的敌军顿时倒下一片。
王石继续大喊道:“第二排发射。”
无数的箭矢在王石的大喊声中,如乌云一般,向攻城的箕国军队扑去。
……
就在辽东郡南北两端烽烟滚滚,薄望和王石各自率领辽军与东胡、箕国大军搏命拼杀之际。荣蚠正在军营中,察看刚到的五十台新型投石车。
荣蚠以为原来改装的投石车已经足够先进。
但这次刚刚组装完毕的五十台投石车,与以前的投石车又有着明显不同,整个投石车的重要构件全部用钢铁制成。
底盘与原来改装的投石车一样,装有转盘,这样就可以随时支援战场的各个方向。
但投掷石块的杠杆之处,则装有工匠们所说的,刚研制出不久的轴承装备。
这也让投石车的损坏率,大为降低。
这就让这五十台投石车,可以装有的石块达到至少三四百斤以上,并且发射距离更远,所用人力更少,装填更省力,破坏力更大。
而且所研究出来的轴承,今后就可以用于各种器械之上。
荣蚠对指挥投石车的校尉高大用问道:“此投石车如果用来攻城,效果如何?”
“禀告将军,根据我们实验,砸现在夯土版筑的城墙,只要瞄准,就靠着五十台新型投石车,一轮即可。就是最坚固的砖石城墙,就靠着五十台新型投石车,四五轮下来,也足以让其坍塌。”
荣蚠仰天哈哈大笑,对旁边都面露惊色的众将说道:“有此神器,还有何城池能阻挡我辽军的征伐。对……对,这就是公子所说的‘降维’打击,‘降维’打击呀!”
看着更加不明白的众将,荣蚠把大手一挥道:“就是公子所说,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的打击,就……就犹如人踩蚂蚁一般,对,就是这样的。”
随后对传令官道:“来人呢,敲鼓聚将。”
回到军中大营的荣蚠,坐在主位,看着帐下的众将道:
“原先有许多将领,不明白我为何主动把战线推到安城?但公子知我,又派人送来更多粮草军资,甚至把最先进的投石车都送了过来。”
“现在我可以明白地告诉大家,我率领的是总计十万的主力大军。虽然已探知,扶余国的军队不是原来的十万,而是十二万,已是举国而战。”
“但我们的装备、战斗力等都高过敌军,尤其是我们的骑兵部队,更是现在整个中原诸国中都没有的精锐。”
“现在我辽地三方受敌,正需要我们迅速打开局面。若按原先计划,引敌军到我国境内,徐徐消耗,旷日持久之下,就以我繁荣之辽地,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刚何况西安平,武次一带,多山脉、丘陵,更不利于我军大规模骑兵的展开。但安城不是,此地广阔,利于我骑兵突击,更利于我大规模军团的决战。”
“我已更改此次作战计划,在安城我们要彻底打垮,扶余国相国朱哲带领的敌军,而且要占领安城,然后迅速向北援助薄望,再击溃东胡军队,这一计划已得到公子的支持,请众将努力。”
帐中众将都齐声领命:“诺。”
扶余国相国朱哲带领着的十二万大军,已经到达安城。
大营则背靠安城,与数里之外的荣蚠大军遥遥相对。
在荣蚠与众将在大帐中商议军务的同时,朱哲也在军中大帐商量着即将面临的大战。
锐利的目光扫过帐下众将,朱哲缓缓说道:
“我没想到,辽军居然脱离其稳固的后方,前来我安城与我对决。好,很好。
我扶余国大军现有三利。
一利为,现我三国人马犯辽,辽地疲于奔命,此为天时之利;
二利,今我大军背靠安城,又在本国境内做战,此为地利;
三利,据探,我战车三百,而敌军仅为二百数。而我举国而来大军十二万,对方十万。我大军士气高昂,而敌军疲惫。此为人和之利。
有此三利,此战我军必胜。众将需齐心一致,打败敌军,攻入辽地,否则军法从事。来人呢,给敌军送信,约其三日后决战。”
在接到敌方主帅朱哲送来的战书后,荣蚠哈哈大笑,对众将道:
“诸位将军,我还害怕对方龟缩在安城,等我前去攻打。没想到对方竟如此着急与我决战,正合我意。来人呢,派人速报知公子。”
决定辽地命运,扶余国国运的安城大会战。
在双方主帅都认为自己必胜的情况下,徐徐拉开了帷幕。
五月二十,会战的当天。襄平城内君侯府的公子姬康,在昨晚看到紧急送来的情报后,一夜未睡,看着东方天际微微发亮,对石敢道:“安城,决战开始了。”
与此同时,在扶余国都城纥升古,王宫内。
扶余国主朱琮,也在昨晚接到前线主帅朱哲的紧急来信后,一夜未睡。
清晨,站在王宫内,面朝西方,喃喃自语道:“决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