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楼璹《耕织图诗》不仅注重对艺术传统的继承,也有不少创新与变革。这种创变既体现在它的形式上,即“第一次采用诗配画的形式连续地、完整地反映耕织生产”,也体现在它的内容上,“艺术地再现宋代的农业文明,把农业科技、耕织生产、农村风俗、田园风景打成一片”
,还体现在它所独具的双重创作旨趣,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种种鲜明特色。
明人王增祐《耕织图记》曾指出《耕织图》兼具谏上和劝下的双重旨趣:“使居上者观之,则知稼穑之艰难,必思节用,而不惮其财,时使而不夺其力,清俭寡欲之心油然而生,富贵奢靡之念可以因之而惩创矣!在下者观之,则知农桑为衣食之本,可以欲于身而足于家,必思尽力于所事,而不辞其劳,去其放辟邪侈之为,而安于仰事俯育之乐矣!”这种揭橥是相当精辟的。
首先来看谏上的旨趣。楼璹进献耕织图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其侄楼钥曾明言当时的创作背景:“高宗皇帝身济大业,绍开中兴,出入兵间,勤劳百为,栉风沐雨,备知民瘼,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他务,下重农之诏,躬耕藉之勤。”明人宋濂也认为高宗即位后下达劝农之诏,“郡国翕然,思有以灵承上意。四明楼璹字寿玉,时为杭之于潜令,乃绘作《耕织图》……”
由此可知,具有“强敏之才”
的楼璹正是深谙高宗兴利天下农业的心理,在高宗极为重农的时代背景下,不失时机地选择在当时不入画家法眼的耕织题材
,以农夫蚕妇为主人公绘制出耕织图并逐首题诗,不久后进呈御览,引起高度重视,“高宗嘉奖,宣示后宫,擢置六院”
。应当说,楼璹创作耕织图有让当朝执政者了解农村生产劳动的基本状况的用意,“士大夫饱食暖衣,犹有不知耕织者,而况万乘主乎?累朝仁厚,抚民最深,恐亦未必尽知幽隠。此图此诗,诚为有补于世”
。众所周知,图画有其艺术表现上的局限性,“图像并不是叙事的主体和主线,图像在知识生产的意义上远不如语言那样有力和直接”
。楼璹很有可能是在耕织图尚不足以充分阐明谏上旨趣的情况下,创作《耕织图诗》对画面做进一步的阐发与扩充:“桑遭雨而叶不可食,蚕有变而坏于垂成,此实斯民之困苦,上之人尤不可以不知此,又图之所不能述也。”
为增强接受效果,他或许有意识地在诗中添加了一些和宫廷相关的因素,以引发当朝执政者的共鸣。例如诗中经常使用舜帝躬耕、丞相重农、后妃祭蚕献茧等典故。如《耕》诗在描写了农夫耕种的场景后写道:“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此事关圣情。”诗末借用舜躬耕于历山的典故,称颂帝王自古以来即关注农业生产的美德。《一耘》诗也是在描写了农夫耘田的种种辛苦后,采用了舜躬耕历山群鸟为之耘田的典故:“眷惟圣天子,倘亦思鸟耘。”《碌碡》一诗描写了农人用碌碡将水田碾压平整的场景,于诗末写道:“渐喧牛已喘,常怀丙丞相。”这里引用了“丙吉问牛”之典,据《汉书·丙吉传》记载,西汉宣帝丞相丙吉尤其重视农业生产,一次外出看见一群人斗殴,并不去制止;而看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却停下来让人询问,《碌碡》正以此典故褒扬官员对农事的关心。《浴蚕》诗描写清明时节民间用温水清洗蚕种,“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诗末却联想到宫中的斋戒祭蚕活动:“深宫想斋戒,躬桑率民先。”《下簇》诗也是在描写民间“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的丰收喜悦情景后,诗末再次用《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蚕事毕,后妃献茧”之典联系到王室:“后妃应献茧,喜色开天颜。”《经》诗描写女子理清蚕丝头绪,来回在织机上牵引经线的劳动场景,诗末却跳跃到统治者善用经纶之才阐释旨意,治理天下,所谓“王言正如丝,亦付经纶才”,很突兀地将耕织与宫廷关联起来,这是以往农事诗所罕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耕织图诗中的织诗部分格外受后宫重视。据楼钥《进东宫〈耕织图〉劄子》记载,高宗得到《耕织图》后即将其“宣示后宫”,明宋濂《题织图卷后》云:“今观此卷,盖所谓织图也,逐段之下有宪圣慈烈皇后题字”
,可知高宗吴皇后曾逐段为之题字。那么,楼璹在创作织图诗时或许会虑及此,故织图诗的整体风格较为软媚,似有意照顾后宫的审美趣味。如第一首《浴蚕》所写的天气和场景:“轻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春衫卷缟袂,盆池弄清泉。”情调何其轻柔娇美,犹如一幅宫廷仕女图。再如《三眠》“叶底虫丝繁,卧作字画短。偷闲一枕肱,梦与杨花乱”,如果不看开篇的“屋里蚕三眠”,仅就这几句而言,俨然描写闺阁女子春困闲情,和一般的描写织女的诗歌作品迥然有异。织图诗的辞藻也普遍比较清丽。如《上簇》“山市浮晴岚,风日作妍暖”, “晴岚”和“妍暖”二词很少出现在以往的农事诗中。再如《窖茧》一诗,描写茧成之后,农家因为过于忙碌来不及缫丝,就把蚕茧放在瓮里,洒上盐铺盖上梧桐叶,并用泥封上,防止茧出蛾。诗中开篇即写“盘中水晶盐,井上梧桐叶”,以水晶喻盐与田家生活的粗朴风味并不相适宜。《纬》诗“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弄水春笋寒,卷轮蟾影斜”, 《织》诗“青灯映帷幕,络纬鸣井栏。札札挥素手,风露凄已寒”,把织女辛勤纺织劳碌到深夜之事写得如此诗情画意,美化了劳动,冲淡了应有的同情性主题。再如《经》诗:“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脉脉意欲乱,眷眷首重回。”《剪帛》诗:“低眉事机杼,细意把刀尺。盈盈彼美人,剪剪其束帛。”诗中的女子深情款款,意态优雅,不类农家女本色。此外,织图诗中还常用才女之典,如《攀花》“殷勤挑锦字,曲折读回文。更将无限思,织作雁背云”,锦字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给丈夫以及汉代苏伯玉妻子在盘中巧制回文诗的典故,寄托织女的相思之情,风格典雅庄重。清人贺裳曾对秦观《田居》诗颇有微词:“篇中多杂雅言,不甚肖农夫口角,颇有驴非驴、马非马之恨。如‘鸡号四邻起,结束赴中原’,此游侠少年及《从军行》中语,田叟何烦尔!”
在某种程度上,织图诗也存有这种问题,不甚肖织女口吻,这是它的缺点,也正是它的创变,应该说这也许正是楼璹刻意所为。
当然,楼璹创作《耕织图诗》并非仅仅为了进呈御览,“使在下者观之”是另一个重要意图,这和劝农诗旨趣相通。劝农诗多为官员劝课农桑时所创作,以农夫、村妇为接受对象,以劝勉农桑、化育民风为主要宗旨。陶渊明最早明确以《劝农》为题,写有组诗。《耕织图诗》也有着鲜明的督促生产之意,诗中屡屡强调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谆谆教导农夫、蚕妇切莫慵懒误工。如《拔秧》“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插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持穗》“持穗及此时,连枷声乱发”,《大起》“呼儿刈青麦,朝饭已过午”, 《捉绩》“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等都写出了农忙时节农人旰食宵衣,争分夺秒,抓紧生产的紧张节奏,以告诫人们顺应天时,勤勉耕织。与其他劝农诗相类似,《耕织图诗》还有意识地强化了诗歌的教化功能,着重宣扬农村家庭的天伦之乐以及乡情的亲密醇厚。如《喂蚕》:“屋头草木长,窗下儿女语。日长人颇闲,针线随缉补”,诗中写到蚁蚕刚孵化出来尚不需要吃太多桑叶,养蚕之人有不少空闲时间,一边随手做些针线活,一边听着儿女们说话,画面温馨。《二眠》:“吴蚕一再眠,竹屋下帘幕。拍手弄婴儿,一笑姑不恶。”也写出了在相对清闲的蚕眠阶段,老人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的场景。邻里间的和睦也频频呈现在《耕织图诗》中,如《采桑》一诗描写了采桑时邻里们互相谦让,不争不抢:“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邻里讲欢好,逊畔无欺侵。”《下簇》描写蚕茧熟后,邻里之间相互庆贺的情形:“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缫丝》一诗则描写了在缫丝的空闲中,女伴隔着墙说说话:“晚来得少休,女伴语隔墙。”《耕织图诗》描绘出一幅幅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的和谐画面,对农村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宣传功效,以致日本人狩野永纳感叹其“可谓开世教厚风俗之术矣”。
与一般的劝农诗有所不同的是,《耕织图诗》中又出现了许多创变。其一是有意识地向农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楼璹曾用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农村“究访始末”,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记录当时的耕织生产工具和生产环节,在图与诗中不厌其烦地逐一介绍,力求客观、准确、真实地还原、再现当时的耕织生产流程。相较于图而言,《耕织图诗》更能发挥文字的想象功能,介绍一些画面上没有的或者表现不够清晰的内容,尤其是对先进的或更科学的农业技术加以推崇。比如秧马,虽然北宋苏轼即有《秧马歌》一诗写到了这种先进的插秧工具,但是直到南宋初期尚未在农村推广,楼璹《插秧》一诗中除写到画面上已有的人工插秧的情形外,诗末还特意提到“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以示极力宣传推广秧马之意。再如《灌溉》一诗:“揠苗鄙宋人,抱瓮惭蒙庄。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䆉稏舞翠浪,籧篨生昼凉。斜阳耿衰柳,笑歌闲女郎。”描写了农村用龙骨车车水的情景,尤其强调了水车的功效和对人力的节省,明确表示出对机械方法的赞同与认可。《耕织图诗》还介绍了一些比较科学的生产劳动技巧,比如《布秧》中所写“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 “却行”即倒退着走,布秧时退行撒种可以避免对落地种子的踩踏破坏,非常合理有效。《淤荫》中“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则介绍了吴地在秧苗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追肥环节,即将草木烧成灰后洒在田中,由于草灰质轻,不会压伤幼苗,且易于飘散,均匀分布,非常有利于秧苗生长。《登场》诗中“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一句则介绍了雨水偏多的江南之地,人们在收获之后架竹构屋晾晒稻麦,以免郁浥减产。元代王祯《农书》卷十四对此有详尽记载:“今湖湘间收禾,并用笐架悬之。以竹木构如屋状,若麦若稻等稼获,而栞(自注:音茧)之,悉倒其穂,控于其上。久雨之际,比于积垛,不致郁浥。江南上雨下水,用此甚宜。北方或遇霖潦,亦可仿此下。”
可与诗相互参照。此外,王祯《农书》还引用了多篇《耕织图诗》作为资料,如卷十二《农器图谱》的“耒耜门”“杷朳门”“莜蒉门”“杵臼门”“织纴门”等就曾多次引用《耕织图诗》作为资料。由此可见,《耕织图诗》的确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普价值,有益于生民事功,明王增祐《耕织图记》所云“民生由是而富庶,财帛由是而蕃阜”
并非谬赞。
其二,《耕织图诗》还着意向农村宣扬一种更为合理的生产关系,即家庭协作式的生产关系。在《耕织图诗》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以前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分工明确的男耕女织式的劳动场景,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场面。比如以男子为主要劳动力的耕作中,时有妇女和儿童参与。如《二耘》“壶浆与箪食,亭午来饷妇。要儿知稼穑,岂曰事携幼”,写农夫正午尚在耘田来不及回家吃饭,农妇带着孩子送饭到田间,也让孩子体会到稼穑艰辛。《收刈》一诗也有拾穗儿童的形象:“儿童行拾穗,风色凌短褐。”《簸扬》一诗中“短裙箕帚妇,收拾亦已专”,写到男子在簸扬谷物,妇女则负责把落在地上的糠秕杂物扫除干净,男女分工合理,配合默契。而在以女子为主的养蚕纺织的劳动中,也不乏男子和孩子的身影。比如耕织图的上簇一图,画面中就是男子在编织、摆放蚕山,下簇一图的画面也是男子在搬动布满茧的蚕山,窖茧一图上也是男子在挖泥土、封陶器。而在《耕织图诗》中,也有多处直接描写到男性和孩子参与劳动的情景。比如《采桑》一诗“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就写到了男子采桑的场面。
蚕事到三眠之后大起之时最为繁忙,蚕的食量大增,桑叶供不应求,女子不仅要昼夜不停地添上新鲜桑叶,还要及时清除残叶,以保持环境的清洁,根本无暇采桑,所以男子采桑反常合道,体现出家庭劳动的合理分工。在这段蚕事最繁忙的时期,蚕妇甚至连早饭也顾不上做,到中午才匆忙喊孩子割点青麦回来煮饭,简单应付一顿,《大起》中所写“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呼儿刈青麦,朝饭已过午”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采桑》和《大起》二诗反映出蚕大起之时全家忙碌的情形,蚕妇在家中布叶、清理蚕室,男子负责采桑,孩子帮着做饭,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再如《炙箔》一篇,写春蚕上簇时,气温尚低,需要生火略增室温,使吐丝结茧更为顺利。诗中出现了一位老翁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老翁不胜勤,候火珠汗落。得闲儿女子,困卧呼不觉”,为了让忙碌不堪的儿女们休息一会儿,老翁不辞辛劳,承担起扇火的任务。总之,在《耕织图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庭成员集体协作劳动,这些内容既是当时农村家庭耕织劳作状况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化育民风的新旨趣。
由上综观,《耕织图诗》汲取了先秦以来大量同类题材诗歌的艺术精华,虽然还没有做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是这种兼收并蓄的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并为稍后出现的名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在广泛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耕织图诗》也有所创变。遵循着谏上和劝下的双重旨趣,《耕织图诗》一方面增添了宫廷诗的因素,屡用舜帝躬耕、丞相重农、后妃祭蚕献茧等典故,有些织图诗风格软媚,塑造的人物形象近于仕女,与以往的农事诗颇有差异;另一方面,《耕织图诗》又融入了劝农诗的艺术功能,有意识地向农村推介当时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倡导更为合理的家庭协作式的生产关系。
楼璹《耕织图诗》奠定了别具一格的耕织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受到历代皇帝和官府的青睐和重视,也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和效仿,甚至远播海外,引起古代日、韩文人的步韵与唱和,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