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易代之变下的吟社诗人

南宋覆亡之后,江南地区并未立即安定。就在吴渭征诗之前,浦江邻境的永康还发生了县民起义事件。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七:“八月辛酉,婺州永康县民陈选四等谋反,伏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册,第5118页)由于元廷的“内北人而外南人”叶子奇:《草木子》卷三《克谨篇》,乾隆五十一年刻本。的治理策略,南人在社会层级中地位低下,士气悒而不舒,黍离麦秀之悲与个人身世浮沉之感相互交织,构成了文人心态的重要方面。因此当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命题征诗,虽然“借题于石湖”,却很难说是约请诗人们吟咏平静安宁的田园生活。诗作的具体内容,“使人诵之如游辋川,如遇桃源,如共柴桑墟里,抚荣木,观流泉,种东皋之苗,摘中园之蔬,与义熙人相尔汝也;如入豳风国,耜者桑者,竞载阳之光景,而仓庚之载好其音也;如梦寐时雍之世,出而作,入而息,优游乎耕凿食饮,而壤歌之起吾后先也”吴渭:《诗评》, 《月泉吟社》卷一,金华丛书本。。表面上看,吴渭称颂的不外乎隐逸之趣、农事之乐与太平之适,但是三者无一例外的是对古代的追慕,而且世外桃源、梦寐时雍,不免影射了现实的惨淡。至于说到欲相亲近的偶像,特意点明了据说“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沈约:《宋书》卷九三《陶潜传》,第8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289页。的陶渊明,其用意已经颇为显豁了。

和这位前宋义乌县令吴渭一样,三位评诗者也都是坚定的宋遗民。方凤曾游太学,后来以特恩授容州文学,尽管并未实际到任宋濂《跋胡方柳黄四公遗墨》称方凤“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未上而宋箓已讫。终身思宋,一饭不能忘,每语及之,辄涕泗交颐,世称为节义之士”(《宋濂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62页)。,他却在临终时“属其子樗题其旌曰容州,示不忘也”宋濂:《浦阳人物记》卷下《方凤传》, 《宋濂全集》,第2265页。,足见其心志。谢翱宋末追随文天祥,其名作《登西台恸哭记》被后人认为是“恸乎宋之三百年”张孟兼:《释登西台恸哭记》, 《全元文》卷一七六二,第58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的沥血之作。吴思齐曾任嘉兴县丞,后代摄县事,宋亡后坚处不仕,属于“知事君不以存亡贰其心者”。这三人关系莫逆,“剧谈每至夜”宋濂:《吴思齐传》, 《宋濂全集》,第311—312页。,又同时客寓吴渭家中,同声相应的切劘无疑更会强化彼此本来就强烈的家国意识。以他们作为领袖人物的征诗活动,带有遗民色彩并不让人意外。那么,参加吟社的诗人们是否真的如四库馆臣所认知的那样,“其人大抵宋之遗老”《月泉吟社诗》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第2625页。这一认识大抵反映了后人的认知,如明人田汝耔《刻月泉吟社诗叙》认为“今考吴溪社士,皆故宋人也”(《月泉吟社》卷首);稍早于馆臣的赵信也以为“其间或有名或无名,大抵皆宋末遗老也”(《南宋杂事诗》卷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呢?

当时应征的诗作多达二千七百多卷,虽然选中了280名,但是现在仅依赖《月泉吟社》一书存留前60名共74首诗,除去一人数卷而导致的重复,实际上只有53人。由于诸人采用寓名,实际生平仕履情况很难考实,另外附录的摘句图收录了32联,作者情况更难确考。如果要了解宋元易代对于诗人们的冲击与影响,进而体会他们参与诗社的心态,他们生平仕履的资料当然非常重要。综合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除了声名稍著的仇远之外,欧阳光考述了连文凤、梁相、刘应龟、魏新之、杨本然、杨舜举、全璧、刘汝钧、林子明、白珽、周暕、黄景昌、陈希声、陈尧道、陈舜道、许元发、陈君用、陈养直等简况;方勇考述出连文凤、梁相、刘应龟、魏新之、陈尧道、陈舜道、陈希声、刘汝钧、何鸣凤、林子明、白珽、周暕、黄景昌、陈公凯(君用)、刘边等人生平;邹艳则提出邓草径与田起东实为同一人,即刘汝钧。

根据新发现的资料,仍然可以对已有的考证成果略加补缀。第十一名方赏,名下原注“桐江,徙居新城。方德麟,号藏六”。据此可知方赏真名为方德麟,桐江(今桐庐)人,后移居新城(今富阳)。《全宋诗》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录文一篇,《全元诗》录诗一首,《全元文》录文八篇。去除重复后,知其存诗二首,文章则还可依据《永乐大典》补入《问农桑水利》《巢乌说》《资圣寺重建山门记》《禹鼎赋》《清明望祭先墓文》,以及《月泉吟社》卷三收录的回送诗赏劄,共存十四篇。《资圣寺重建山门记》作于泰定三年(1326),文称“余儿时谒午庵日尊师于是”,后又称“今五十年”,以“儿时”为十岁计算,方氏约生于1267年。《自有馀斋记》称“延祐丁巳(1317)八月丁酉烖,会余倚席钱塘,时又方与江浙俊秀较艺场屋”,从“倚席”一语来看,他当时应当在杭州从事教职,而“较艺场屋”说明他参加了元代举行的江浙行省第二次乡试。方德麟作有《禹鼎赋》,为此年江西乡试古赋题。如果他参加江浙乡试的自述没有问题的话,则《禹鼎赋》当为拟作。根据《新登县志》卷一八的记载,他撰有“东岳行庙碑”,下记“元至元五年(1339)松江府儒学教授致仕白云方德麟撰记”,可知他仕至松江府儒学教授。如果他正好是此年致仕的话,则约生于1270年,与此前的推测没有太大的矛盾;但参与诗社活动时则尚未成年,似乎有违常理,因而方氏此前也许就已致仕。他可知作年的文章,最晚为《三皇庙记》,作于至正元年(1341),此时已经年逾七旬了。

第二十名赵必范(学古翁),号古一,“太宗十世孙”厉鹗:《宋诗纪事》卷八五《赵必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066页。,咸淳四年(1268)进士。《(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九“咸淳四年戊辰陈文龙榜”,华文书局1967年版,第2150页。第四十一名蔡潭,方回《桐江续集》卷二九有《熙山箴》,称“武林蔡君潭浚父”, “其居无山而榜曰熙山”,知其为杭州人,字浚父,斋名熙山。第五十五名九山人,小注“寓杭”。此人实即当时有名的诗僧崈古,“字太初,号竹深。族姓钱氏,邑之仪凤里大族也。以诗名,有集曰《白云谣》。壮岁弃妻妾出家,馆于小蒸曹氏数十年,竟守戒行以终”《(万历)青浦县志》卷五《僧崈古》,万历刊本。崈古所馆曹氏为曹知白贞素(1272—1355),见贡师泰《玩斋集》(嘉靖刻本)卷一〇《贞素先生墓志铭》。。戴表元有《吴僧崈古师诗序》,称之“生华亭钱氏世家”,二十年后的大德戊戌(1298)两人重见时已出家为僧,“壮年歌游处所,一一无复故物”《全元文》卷四一八,第1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则其壮岁出家之举应与宋亡之变有关。崈古曾为赵孟頫《枯树图》作跋:“木生天地间,为风霜之所夭折,不能竟其天年,不幸甚矣。而骚人名士形诸赋咏,著之翰墨,精彩百倍,垂于无穷,实枯中之荣也。余老且衰,抚卷为重一慨。九山人崈古。”汪珂玉:《珊瑚网》卷一《褚河南枯树赋真迹》,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页。赵氏此图作于大德三年(1299),崈古跋后又有龚璛至大二年(1309)跋,跋文应作于两者之间。第五十九名君瑞,或即丁君瑞。吟社第一名连文凤有《学鲁斋记》,称“钱塘丁君强父,文章士也,乡之人咸誉之。初余游杭頖,君居前庑,与之识,且尝与之争功名于场屋间”“有子曰君瑞,读父书,世其业,心术气质不为习尚所变化。谦于己,恭以待人,言语动作、容止进退,无一不于鲁之学得之。君瑞年方壮,籍籍有诗名”连文凤:《百正集》卷下,知不足斋丛书本。。被吟社取中的“君瑞”也许就是这位诗名籍籍的年轻人吧。

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我们可以简单认识吟社诗人们在宋末的大致情况。有些是曾经出仕的,比如连文凤曾入太学,后来“仕籍姓名除”;魏新之为咸淳辛未(1271)进士,初授庆元府学教授;全璧“宋时尝官侍从”;林子明“咸淳九年癸酉(1273),两浙漕解第三人”,曾“摄浙西安抚司干官”;高镕为婺州教官。有些可知曾入太学,如刘应龟咸淳间游太学,为博士弟子员;刘汝钧咸淳间为太学生;白珽“十三受经太学”。有些人身份较为特殊,如赵必范是宋宗室,且中进士;第三十名赵必拆,“太宗十世孙”《宋诗纪事》卷八五《赵必拆》,第2067页。;全璧则是度宗全皇后族人,属于后戚。有些可以确定一直未仕,如杨本然、杨舜举父子,陈希声与陈尧道、陈舜道父子,黄景昌,以及摘句图中的刘边。还有僧人,如第三十五名即为宝觉寺僧了慧岳重,不过他是否宋末就已出家难以考证。至于其他人,要么在宋季年齿尚少,要么文献乏徵,从他们的樵逸山人、避世翁、吟隐之类寓名来看,在参与吟社活动之际,他们大约只是属于地方中下层文人,或者是自我认同这一类生活。

然而即使是这有限的可知诗人们,他们在“生逢千劫后”连文凤:《病后》, 《百正集》卷上。的巨大时代动荡中,个人的出处选择仍呈现出多元特点,“遗民”这一道德色彩浓郁的词语尚难涵盖。就在征诗当年,林子明就受到地方荐举,“初,朝旨命翰林寻访人才,冯提学梦龟举君堪知制诰”,其结果是“至元中摄桐庐簿,寻为分水教谕”。方回:《林东冈用晦墓志铭》, 《桐江集》卷八,宛委别藏本。这一年白珽更受到程钜夫的直接推荐,“程文宪公钜夫、刘中丞伯宣前后交荐之”宋濂:《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 《宋濂全集》,第1522页。。虽然他这一次以疾辞免,但此后终于出任太平路儒学正,转常州路儒学教授,又升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副提举等职,官终兰溪州判官。实际上如果考察诗人们入元之后的选择,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人选择了与元廷合作。梁相大德年间任镇江路教授,后为婺州知事;刘应龟任义乌教谕,调月泉山长,杭州路学正;周暕至元二十四年(1287)已任余姚学官;姜霖元贞元年(1295)任兰溪州教谕;陈公举至元末任浦江教谕,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后为应奉翰林文字;陈公凯大德年间任月泉书院山长;何鸣凤任分水教官;仇远大德年间任溧阳教授;方德麟不但参加了元代的科举考试连文凤《有感》云:“年来懒作少年狂,一枕功名属梦乡。举世相夸唐字学,几人曾识汉文章。自怜晚岁桑榆景,敢入春风桃李场。到此相逢莫相笑,谁知臧谷两亡羊。”王次澄以为“是指参与科举未实施以前的吏进选拔,或元仁宗延祐二年回复开科取士的科举考试”(参见《宋遗民诗人连文凤及其诗析论》, 《宋元逸民诗论丛》,大安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此书中另有两文论述方凤及月泉吟社诗,注重从诗歌本身讨论,深具启发性。不过此处理解似不确。“敢入”用于诗歌,取其轻度反问语气,实即“不敢”,也就是感慨年纪老大,不能再去参加科考,所以有“功名属梦乡”之语。末句用《庄子》典故,略谓年轻时刻意功名,未能斩获;而今已缺乏进取之意。虽然原因不同,“亡羊”的结果却是一样。,后来还出任松江府儒学教授。

不难看出诗人中仕元的比例已经较高。当然,像周暕那样“以诗文游诸公间”“日汲汲道途”张伯淳:《送周方山序》, 《全元文》卷三七七,第1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的热衷功名之士也许并不多见。特别是他们中不少人流转于学职之间,与直接莅民治事的行政官员有较大不同。这些人或是迫于生活压力,或是出于“亡天下”的忧虑,而选择振起斯文的学官一途。关于这一问题,参见周祖谟《宋亡后仕元之儒学教授》(《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陈高华《元代的地方官学》(《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上,甚至连方凤之子后来都出任学官。如方樗即任浦江学正,方梓则任义乌训导。由于元代重视根脚,南人获得出仕的机会本来就少,而从士人的心理出发,虽然由儒入吏不失为更便捷可行的入仕方式,其接受认可程度却不高。因而“年来儒官赴选部如水赴壑”张伯淳:《送白廷玉赴常州教授序》, 《全元文》卷三七八,第11册,第194页。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文人仕元进路的逼仄,或者说出任学官是他们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如果从严格的“遗民”界定来说,出为学官仍应视作仕元行为,像赵文、刘壎等人,四库馆臣对之并无恕词。如《青山集》提要批评赵文“沧桑以后独不能深自晦匿,以迟暮余年重餐元禄,出处之际实不能无愧于诸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第2206页)。按照统一的标准,吟社诗人们“大抵宋之遗老”的说法,其实尚需斟酌。如果执着于至元二十三年这一时间点,那么也许吟社诗人中绝大部分都尚未出仕新朝。但一方面此时入元时间还较短暂,另一方面,从静止的视角考察诗人们的出处选择,其实缺乏实际意义。既然吟社的遗民色彩没有以往所认识的那样浓郁,那么分析吸引诗人们广泛参与征诗活动的原因,也许就不应局限于家国意识。

实际上诗人已经自道心声。被拔萃为第一名的连文凤,在答谢的启劄中明确点明:“抚景兴思,慨唐科之不复;以诗为试,觊同雅之可追”《回送诗赏劄·罗公福》, 《月泉吟社》卷三。第十二名刘汝钧诗中“年来梦断百花场,安分农桑万虑降”、摘句图中“田农夫”的起句“桃李场中已免参,只将农圃系头衔”,表现的大约也是科举不复之后寄迹农圃的无奈。,提示了诗社兴盛与科举废止的关联。大概没有人甘愿承受家国覆亡的悲痛而成为遗民,吟社诗人中的多数只是被宋元易代的时代巨变所裹挟。当时局渐渐安定下来,作为文人进身之阶的科举却未能兴复,他们在寄慨于科考停废的同时,只得将过去花费在举业的精力,转移到作诗吟咏之上。元人文集中多见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如欧阳玄指出,“宋讫,科举废,士多学诗”欧阳玄:《李宏谟诗序》, 《全元文》卷一〇九二,第34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43页。;刘辰翁发现“士无不为诗”, “科举废,士无一人不为诗,于是废科举十二年矣,而诗愈昌”刘辰翁:《程楚翁诗序》, 《全元文》卷二七〇,第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2页。。如果考察征诗的具体形式,也会发现这是民间对科举的一次戏仿。诗社十月命题、正月收卷、三月揭赏,和宋代科举“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宋史》卷一五五《选举》一,第11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04页。的时序略无二致;给赏的五十名分为五等,和宋代进士五甲类似;诗体主张“律五七言四韵,馀体不取”,借鉴了省题诗律体的要求;至于题意中强调要敷绎题旨,评语中对起、承、转、结的屡屡提示,也都不离科场评文习气。颇有意味的是,“场屋科举之弊俱革,诗始大出”戴表元:《陈晦父诗序》, 《全元文》卷四一八,第12册,第122页。,而当诗人们竞入吟社时,科举仍显示了巨大的吸引力。这也提醒我们,在已经给予“遗民”足够多的关注之后,不妨将眼光投向他们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