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为而治
通行版本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古本合校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古本注释
见:“现”的古字,显现,显示。读xiàn。
弗:拂逆,违背。
古本释义
不崇尚贤者,使人民不竞争;不推崇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偷盗;不显现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人民不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放空人们的心胸,充实人们的肚子;削弱人们的愿望,强壮人们的筋骨;常常使人民不知道不该知道的东西、不执着于欲望;使大家知道不能逆天而为罢了;则没有不能治理的了。
真经解读
老子在上一章讲到“圣人无为”,即圣人不刻意而为、不强求、不执着、不造作,这一章接着讲圣人是如何以“无为”来治世的,也就是著名的“无为而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老子先是列举了三条治世之方: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用这三种方法和手段便可以达到使民不争、不盗、不乱的目的。果真如此吗?我们分别来看:
一、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上贤”即不崇尚贤能之人,也就是不崇拜偶像、不树立榜样。为何这样就能使民不争呢?我们先来看看崇尚贤能之人是如何使民争的吧。大家知道,一旦塑造出来偶像和榜样,巨大的光环和利益就被强加在他们身上。这就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偶像和榜样的仰慕之心,进而引导人们去效仿,以期自己也能成为同偶像和榜样一样的人。或是有人觉得自己比他还强,心里不服气,非要与其一争高下不可。如此一来,在面子、名声、威望的驱使下,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效仿榜样、争做模范,于是争强好胜之风就兴起了。
简而言之,崇尚贤者就是树立了一个标杆,大家都朝这个标杆的方向跑,谁都不想落后,于是竞争甚至是争斗就产生了。人们这种对贤者名望的执着就叫做虚荣,这是一种会引起社会纷争的不良风气。
反之,不立榜样,人们便不会被引导去效仿某个目标,而能够踏踏实实地去做自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地做真正的自己,那还有必要去效仿别人吗?那些浮云般的虚名还有必要去争吗?
有人会问,竞争有什么不好吗?大家不都鼓励竞争吗?我们说适度的竞争没有什么问题,比如体育比赛、游戏竞技,都能很好地愉悦身心。但竞争一旦成为生活的重心就出问题了。人们会变得以争为美、以争为乐,接下来竞争就该演变为争斗了。甚至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痴迷于争斗之中,而忽略了本来的目的。就像是为了分数而考试、为了排名而比武一样,难道人们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仅仅是为了得个高分或“天下第一”的名头吗?
我们的学校总是喜欢把考第一的学生拿出来给大家做榜样,鼓励大家向他看齐、争做第一。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培养出很多的高分低能,并不能使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而这就是上贤使民争的结果。
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推崇稀有难得的东西,就不会使它们显得很贵重,人们自然就不会去偷盗它们了。的确如此,有些原本并没有多少特殊价值的东西,只因其难得,便被炒作得堪比黄金。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铤而走险,去弄、去偷。比如我们知道象牙、犀角这种东西很难得,但它们除了能使所制作的物品显得很贵重以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但人们很喜欢用它们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于是偷猎者为了谋取利益,就疯狂地猎杀大象和犀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像为了鱼翅而捕猎鲨鱼,为了虎骨而猎杀老虎等等。这些被人为推崇出来的“难得之货”,使大量的偷猎者成为了大自然的盗贼。
当然,还有对他人财物的偷盗。由于对“难得之货”的推崇,谁手里有了稀罕之物,就会引来他人的觊觎,说不定哪天就被人盗走了。人们这种对珍品利益的执着就叫做贪婪,这是导致盗贼四起的不良风气。
反之,不推崇这些难得之货,人们就不会去干那些偷盗的勾当。野生动物就不会被大量偷猎,珍稀物品就不会被人惦记。所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应该改成“没有推崇,就没有伤害”。当年曾经出现过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正是人们不执迷于物欲的体现吗?
三、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显现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这是某些宗教国家一向的做法。最典型的就是某些阿拉伯国家,不允许女性裸露身体,她们需要用长袍、头巾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才能出门。这样一来,男人们满眼都是清一色的长袍裹身,就不会意乱情迷了。这算是“不见可欲”的极至做法了,虽然对“使民不乱”成效显著,但对于女性来说,则有失公平了。
我们说适度的“不见可欲”是有益的,比如网络扫黄,就是为了避免满眼所见都是淫秽色情,免得民心昏乱、不务正业。因为刻意的诱惑是常人难以抵御的,淫欲展现得多了,必然会刺激人们的荷尔蒙分泌,使人蠢蠢欲动,进而奸淫致祸。人们这种对情色欲望的执着就叫做乱性,这是造成民心迷乱的不良风气。
综上所述,按照老子提供的治世之法,使民不争、不盗、不乱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还能收获使民不爱慕虚荣、不自私贪婪、不迷情乱性的奇效。“不上贤”使民不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夺利,“不见可欲”使民不迷情。此三法分别是在世人最难逾越的三关——名、利、情——上下功夫,真乃治世之良方啊!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通过对上述三条治世良方的列举,引出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圣人是如何运用“无为”来治理社会的呢?老子又总结出了虚实、弱强、无知无欲三法,我们依次来分析:
一、虚其心,实其腹
“虚其心”就是虚怀若谷的意思。心要虚,因为当人们放空心胸之后,心胸自然就开阔了。只有先放空心胸,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能够容纳的东西多了,才能为人大度,这就叫有容乃大。所以我们形容心胸宽广、气度宽宏的人为“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指他什么事、什么人都能容得下。
而心胸狭窄就是因为心里装得太满了,没有空间再容下别的了。心里容不下的时候就只能发泄出来,于是什么事都要弄个清楚、算个明白,而且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实其腹”就是要填饱肚子,也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是最根本的国计民生问题。
心要虚,腹要实,这一虚一实就是为了使人民能够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基本的生存保障。
二、弱其志,强其骨
“弱其志”就是减少虚妄,使人能够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只有削弱掉人们不切实际的奢望,才能踏实下来干事情。比如浮躁的人总想不劳而获,或是一夜暴富,这就叫虚妄。这种虚妄或奢望也可称之为“淫志”,这就是老子想要弱化的东西。
“强其骨”就是强壮筋骨。肚子吃饱了,就该锻炼身体了,这就是老子的“全民健身计划”。
志可弱,骨须强,这一弱一强就是为了使人民安稳务实,并且增强身体素质。
三、无知无欲
什么是“无知无欲”?是把人民都培育成无知群众并且没有欲望吗?那就真成了愚民政策+禁欲主义了。这一点便是老子思想争议最多、饱受诟病之处。实际上《道德经》中的“无+X”结构中的“无”,基本上都不是绝对的“不”或“没有”,而是不刻意、不执着或与之类似的意思。如前文所讲的“无为”——不刻意而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那么以此类推,这里的“无知”就是不刻意知道,或者解释为“不去知道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而“无欲”就是不执着于欲望之意了。
因此老子想表达的是:要常常使人民不知道、不关注那些不该知道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且不要执着于欲望。我们看现在的网络环境治理,就是为了不让人们看到太多不该看的东西。有人说应该网络信息自由,但这其实与生态环境是一样的——既不能水清无鱼,又不能污水横流。水太清,鱼会被饿死;水太污,鱼会被毒死。都不是好结果。所以还是适度的“无知”比较好。不执着于欲望的好处,上文的“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已经讲到一部分,适度的“无欲”则不致乱性,可使民心平和安宁。
另外,“无欲”不仅是不执着于情欲和sexuality,还包括不执着于物欲、权欲等欲望。欲望一多,人就会膨胀,就有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适度的“无欲”则能使人减少浮躁和焦虑,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
老子讲“无欲”,但并不反对有欲,他是希望人们尽量减少欲望,而不是彻底禁欲。其在第一章写到,“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已经说明了有欲的意义。所以“无欲”的含义准确来讲应该是“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我们来总结一下老子的无为而治:虚心、弱志、无知无欲,同时还要实腹、强骨。可以看出,老子是从人的身、心(脑)两方面来提出的解决方案——心智方面要虚、弱、无,身体方面则要实、要强。这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应该这么曲解老子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正面看待无为而治,就会发现其中的精髓:虚其心——虚心平意,弱其志——清静淡泊,实其腹——保障民生,强其骨——强身健体,无知无欲——修心养性。这些可都是很高级的修道心法!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进行无为而治,必然可以实现一个结果,那就是“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我们把这句话分解开来看,更容易理解: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使大家知道——不能逆(天)而为——罢了
可见,无为而治虽然使人们“无知”,却能让人们知道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能逆天而为。因为当人们放空心胸、减少虚妄、无知无欲之后,自然就会懂得“顺其自然”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而当人们都达到了身心健康,同时又能顺其自然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胡作非为了。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本章评述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术,曾被许多统治者所垂青,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然而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做到无为而治的统治者并不多,究其缘由,还是他们自身的境界没到。很多统治者或多或少会有心胸狭窄、狂躁虚妄、纵情声色等等这类毛病,而他们又有意无意地把这些毛病传导给了臣民(当然也有臣子诱导统治者的情况发生),于是从上至下,同流合污,长此以往,便天下大乱了。
无为而治最关键的就是要适度,既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过了头,就成了愚民政策、死水一潭;不及,就容易疯狂纵欲、乱象横生。故此,还是守住中道为妙,那就能创造出一个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纯真美好、和谐自然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