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疾病康复训练的开展,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锻炼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在国际上得到确认。德国Hollmann研究所从1954年起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制定出健康人、中老年人、运动员、肥胖病患者等各类运动处方,社会效果显著。
1.健康检查
了解锻炼者的一般身体发育、伤病情况和健康状况,以确定是否是健身运动的适应者,有无禁忌证。
2.运动负荷测定
检测和评定锻炼者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以心肺功能为主,进行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功能检测,主要有心率、血压、肺活量等指标。
3.体能测定
进行力量、耐力、速度和灵敏的身体素质检测,从中判定锻炼者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的状况。
4.制定运动处方
(1)运动目的 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运动处方的目的有健身、娱乐、减肥、治疗等多种类型。
(2)运动项目 在运动处方中,为锻炼者提供最合适的运动项目关系到锻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选择运动项目时,要考虑运动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治疗;要考虑运动条件,如场地器材、余暇时间、气候等;还要结合体育兴趣爱好等考虑。
(3)运动强度 是运动时的剧烈程度,是衡量运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每分钟的心率来表示。一般认为心率120次/分以下为小强度,120~150次/分为中强度,150~180次/分或180次/分以上为大强度。测量运动强度的简单办法是:测量运动后10秒的脉搏×6,就是1分钟的心率,可据此判断运动强度。
①适宜运动强度范围,可用靶心率来控制: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作为标准。
靶心率=(220-年龄)×(70%~85%)
如20岁的靶心率是140~170次/分。
②最适宜运动心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最适宜运动心率=心率储备×75%+安静心率
如某大学生20岁,安静心率70次/分,最大心率为220―20=200次/分;心率储备为200―70=130次/分;最适宜运动心率为130×75%+70=167.5次/分。
(4)运动时间 指一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它与运动强度紧密相关,强度大,时间应稍短,强度小,时间应稍长。有氧锻炼一般在30分钟左右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5)运动频度 指每周的锻炼次数。关于运动频度,日本的池上晴夫研究表明,1周运动1次,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效果不蓄积;1周运动2次,酸痛和疲劳减轻,效果有点蓄积,不明显;1周运动3次,无酸痛和疲劳,效果蓄积明显;1周运动4~5次,效果更加明显。可见,1周运动3次以上,效果才明显。
5.效果检查
由于个人情况千差万别,在实行运动处方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合适的地方,应在实践中及时检查和修正,以保证锻炼的效果。
运动处方: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体育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
理由:以上项目简单易行,有助于舒缓绷得过紧的“弦”,不断提醒自己“我还行”。坚持锻炼,自信心一定会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