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的煤炭产销协同:枣庄矿业集团煤炭产销创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枣矿集团深入推进煤炭产销协同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枣矿集团概况

1. 枣矿集团基本情况

枣矿集团源于1878年创办的中兴矿局。中兴矿局与当时的抚顺煤矿、开滦煤矿并称中国近代三大煤矿,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股份制公司。1956年成立枣庄矿务局,1998年改制为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整合为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能源集团”)权属企业。现有在册职工4.7万人,离退休职工4.4万人,职工家属近30万人。目前,枣矿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煤炭生产加工、煤化工、热电联产、橡胶化工、物流贸易于一体,跨国界、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枣矿集团是中国重要的优质煤生产和出口基地,主要生产1/3焦煤、气煤、肥煤,品种有冶炼精煤、优质动力煤、水煤浆等,产品除出口外,重点销往国内冶金、焦化、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

枣矿集团先后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煤炭工业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示范基地”“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山东省首届最佳企业公民”“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十佳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命名为“全国典范企业”。

2. 枣矿集团近年来的科学发展情况

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大趋势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枣矿集团坚定科学发展战略,在持续巩固煤炭基础地位的同时,以非煤产业、物流贸易的发展带动企业整体转型升级。煤炭产业方面,本部现有生产矿井11对,核定产能2050万吨;外部开发涉足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云南,现有生产矿井7对,核定产能840万吨;在山西、陕西两省分别托管1对生产矿井。非煤产业方面,坚持适度多元发展,煤焦化工板块目前达到年产焦炭300万吨、甲醇33万吨、加工处理粗苯16万吨的规模;与韩国OCI公司合作建设的20万吨炭黑项目一期生产线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12万吨;热电联产板块拥有覆盖矿区的独立电网,七座电厂装机容量为31万千瓦,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发电机组达140万千瓦;橡胶化工板块已形成年产全钢胎300万条、半钢胎1000万条、输送带1000万平米的生产能力;物流贸易板块由服务矿区生产的物资供应,向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快速拓展。2017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利润65.31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健康发展态势。

(1)强化战略引领,持续优化发展思路。以推动百年企业行稳致远为战略任务,科学研判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不浮躁、不懈怠、不折腾、不急功近利、不制造轰动效应,持续优化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形成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突破”的主基调,明确了“实体经济作支撑、物流贸易促转型、资本运作创效益”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突出目标导向、激励导向,围绕“当前与长远相统一、发展与效益相统一、企业与员工相统一、战略目标与具体举措相统一”的目标,推动建立持续发展型、效益效能型、规矩规范型、创新开放型、本质安全型、共创共享型“六位一体”管控考评体系,确立了建设“实优强富”新枣矿的总体目标,形成了“本部战略转产转型,对外战略转移”的一体两翼的发展布局,全面融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布局。清晰的目标引领、务实的发展举措,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坚持“以煤为基、适度多元,稳内拓外、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持续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步伐。

一是推动煤炭板块可持续发展。坚持内外协同,省内接管4对监狱煤矿,并与现有煤炭产品结构形成协同效应,为本部转移、人员安置提供时间掩护;省外理性调整开发节奏和布局,积极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与资产公司的资本优势、地方煤企的资源优势有效嫁接;推动强强联合,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在煤炭、电力、化工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推动煤焦化工板块高效发展。立足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经营业务、区域市场,拉长产业链条,适时调整焦化产品产出比例,大力实施托管经营、整合重组,创效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推动橡胶化工板块高端发展。坚持规模效益并举,立足产品中高端,积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现已拥有10余项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70项国家技术专利,通过构建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品牌实力,赢得了更大发展空间。

四是推动电力板块链式发展。田陈电厂2×35万千瓦项目获得山东省发改委正式核准,初步具备开工建设条件。通过新项目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使矿区电厂装机容量突破180万千瓦,逐步打造集发电、用电、售电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商。

五是推动物贸金融板块规模化发展。以构建枣矿物产集团为契机,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密连接京、港、沪三大贸易平台,实施“贸工、贸金、贸投”一体化运作,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六是推动资本运作跨越发展。利用企业资产负债率低、融资空间大和社会信誉好等优势,推进供应链金融运作、新三板挂牌、资产证券化等工作。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了枣矿集团第一支资产证券化产品,6.65亿元融资全部到位;启动了25亿元市场化债转股项目,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了企业融资能力。

(3)丰富管理内涵,释放企业内生动力。坚持管理强企不动摇,扎实练内功、挖内潜,强化价值链设计优化、流程再造,有效对冲外部市场压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一是持续推进政策创效。抓住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出台各种利好政策的机遇,成立政策研究会,确立5大专业200余项创效课题,重点对补助金争取、保证金返还等政策进行深入研读,促进政策落地。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以“法治枣矿”建设为抓手,开展了以全面清理四级及以下实体和挂靠公司、清理中间商、清理个人违规参股集资、清理非在册用工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全面清理”工作,净化了矿区经营环境,斩断了利益输送渠道,打造出了一张严管理的“名片”。

三是扎实推进降本增效。树立“降本跑赢降价”的理念,综合施策降成本。强化控员降本,突出“清理、整顿、规范”,建立控员提效长效机制。强化资产创效,开展闲置资产专项清查,不断加大拆解利用、修旧利废、内部调剂力度,切实将“死资产”变成“活资本”;规范招投标管理,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

(4)坚持多措并举,巩固和谐发展局面。落实安全稳定主体责任不动摇,努力为职工谋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一是持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坚持煤与非煤、井下与井上并重,按照“系统管理、主动预防、超前管控”的要求,推进安全监管经验相互借鉴、共同融合,逐步使隐患治理由生产现场向设计源头延伸、安全监管由施工作业向后勤交通延伸、薄弱人员排查由工作时间向家庭生活延伸。认真吸取全国各类事故教训,立足“查大系统、除大隐患、防大事故”,坚持“一矿一案、一企一策”,组成专家组对生产矿井、重点非煤企业进行系统诊断、剖析检查,强化重大危险源评价、灾害机理研究,建立风险防控、隐患治理、应急处置“事故预防三条防线”,扎实推进本质安全建设。

二是持续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坚持工效挂钩,保证职工收入合理增长;积极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有序推进棚改工程;做实精准帮扶救助。

三是持续维护和谐稳定局面。开展“信访工作责任落实年”活动,突出源头预控,密切关注去产能、社会职能移交等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层层落实信访责任制,及时疏导化解矛盾,营造了矿区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