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的丰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 魂牵梦绕塔里木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

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南边是苍茫壮阔的昆仑山脉,北面是巍巍天山,东面是昆仑山的余脉阿尔金山。两条巍峨的山脉如同两只巨大的臂膀,将塔里木盆地环抱在怀里,塔里木盆地的腹部便是世界上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的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大自然神奇地造化出这片博大、雄奇的洪荒赤地。

这里空旷、浩渺、单调而又荒凉,辽阔、广博、豪放中又带着几分雄奇和神秘。无边的沙漠纯净而浑厚,永恒又宁静,蕴含着奇特的绚丽、空灵隽永的魅力。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从而萌生出无限的遐想和神往。

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大规模考察塔里木盆地后得出的惊人结论。

6亿年前的塔克拉玛干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时,古亚洲大陆犹如现在的太平洋,海水无涯。在寒武纪、奥陶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地壳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国地处亚欧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如今的地貌格局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分为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已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形成了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喜马拉雅山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地平线也随之错位,塔里木、准噶尔分别成了盆地。大地母亲丰满的乳房化为一片干瘪的“沦陷区”,失去了母乳滋养的天山南北,便形成了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片大漠。美丽的地球带着无法挽回的遗憾和缺陷在宇宙之神的注视下一如既往地运转,曾经是生命之海的古海变成了沉睡四万年的“死亡之海”,却也鬼使神差地造就了另外一种潜能。在地壳剧烈的变动和海陆频繁的变迁中,随着天山和昆仑山的拔升,海水退去后的塔里木盆地随之抬升为内陆盆地。生命之海中的微生物大量死亡,沉积形成了有机物极其丰富的生油地层。造物主以它澎湃的激情和磅礴的气概,给中国西部广袤的戈壁沙漠带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贫瘠与富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童年,领袖们就在凝视亘古荒原塔里木。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中南海紫光阁。

身材魁梧的毛泽东主席,蹙着眉头,面对墙壁上悬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意味深长地对站在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啊,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战争离不开现代化的后勤保障,汽车、飞机、坦克、军舰都是油老虎……”

新中国诞生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对石油的需求十分迫切,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小,而且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地质和石油部门大力勘察天然石油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

周恩来非常理解主席的心情,他早有思想准备,沉稳而平缓地说:“西方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对能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更加认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

周恩来说:“我约了李四光同志,来向主席汇报一下我国的石油资源情况。”

总理的话音未落,田家英领着李四光走了进来。

“说曹操,曹操就到。”毛泽东伸出右手,李四光迎上去双手握住毛泽东的右手向主席问好。

毛泽东说:“李先生来得正好,我们坐下来聊吧。”

李四光又和周恩来握了握手,总理指着沙发请李四光坐下。

周恩来开门见山并且意味深长地说:“李先生,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今世界的竞争是钢铁和石油的竞争,这两种资源衡量了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是左右世界局势的一张王牌啊!目前我们国家百废待兴,建设新中国没有石油不行的啊。1952年,全国原油产量只有43.5万吨,且主要来自西北几个规模小而老的油田。主席十分关心我国的石油远景,请你向主席汇报一下咱们的地质储藏情况。”

毛主席红光满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幽默风趣地笑着补充道:“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你是我们的地质元帅,所以我要向你请教啊。”

毛泽东如此谦虚,李四光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李四光心想,毛主席日理万机,在操劳国内外、党内外大事的百忙之中,还这样关心国家能源战略资源。他激动地说:“毛主席博学多闻,我在主席面前只能是个学生。”

李四光深刻理解主席和总理对国家能源建设的忧虑。平时不喜欢多说话的他,慎重地用乐观的肯定的语气,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认为在中国辽阔的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很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可以说,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

世界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人是我国北宋科学家沈括。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湘潭口音说:“沈括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他不光是科学巨匠,还是一个政治家啊。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时,将工作重点放在改革军政和巩固国防上,积极参与变法,是个改革派哩!”

显然,地质部部长的一番描述,让毛泽东感到十分欣慰。

听到这里,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部长很乐观啊!”

毛泽东也高兴地笑了。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他比毛泽东年长四岁,毛主席对李四光很敬重。

李四光是一个心思细腻、勤于思考的地质学家,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到了我国的石油资源问题。1935年至1936年他在英国讲学时,写过一本《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的“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实际指的就是石油。他认为,我国地域辽阔,从地质理论上讲有许多地方都有生油条件,天然油的蕴藏量应当很丰富。尤其是东部的北大荒和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具备埋藏大油田的地质条件。虽说192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我国进行地质调查后,写了一本名为《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的书,认为“中国境内贫油”,但是李四光以数十年的地质力学研究,坚信中国的石油资源远景广阔,布莱克·威尔德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

1952年的一天,他在一次会议期间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领教过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当时毛主席就向他了解过地质力学中“山字形构造”的概念。

在李四光任地质部部长期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对地质工作作出指示。

1953年,毛泽东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

1955年,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支持地质部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此后,在这个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立了专门的地质力学研究所。

李四光与周恩来的交往由来已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四光就曾在重庆两次见到周恩来。第一次见面,就对周恩来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他曾对夫人许淑彬说:“我从周恩来先生身上产生了一个最大的感觉: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1949年4月初,周恩来让赴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郭沫若给李四光写一封信,请李四光尽可能早日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李四光接到这封信后,怀着这种希望着手准备回国。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周恩来提名李四光为政法办委员,并提名李四光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0月,李四光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新中国的召唤,使李四光回国的心情更加迫切。正当李四光以喜悦的心情等待着启程日期的到来时,接到了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告诉他,国民党外交部密令其驻英大使,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否则,就有可能通过英国当局将李四光扣留,送往台湾。迫于这种情势,李四光只好携夫人秘密离英,辗转回国。行前,他给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写了一封信,表示决不会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李四光离开伦敦的消息传来,周恩来极其关切李四光的旅途安全。11月15日,他致电时任新华通讯社驻布拉格分社社长的吴文焘等人,要求安排保护李四光回国。电文中称:“李四光先生受反动政府压迫,已秘密离英赴东欧,准备回国,请你们设法与之接触。”并先向捷克当局交涉,给李四光以入境便利,予以保护。

由于李四光绕道几个国家,搭乘的又是到香港的货轮,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李四光的消息。有人便传言李四光不回来了,去台湾了。周恩来却说:“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没有回来,一定是给什么困难耽误了。”并指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一定要等李四光回来后再开。李四光回国后得知这件事,为周恩来的信任感动不已。

历尽艰辛的李四光终于回来了。1950年6月,李四光和夫人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周恩来前来看望。他握着李四光的手连声说:“李老,欢迎,欢迎啊!祖国需要你。”李四光也很激动,他端详着周恩来说:“总理,你好啊。看来你精神很好,比在重庆时也胖了。”他们共同回忆起抗战时期在重庆相见的情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人民政府就酝酿召开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周恩来指示要等李四光回国后再开。李四光一到北京,就开始考虑全国地质工作问题。

一天下午5点左右,李四光正在埋头工作,忽然进来两位同志对他说:“李先生,有位中央负责同志来看你。”

李四光心想,中央负责同志会是谁呢?他刚站起身,周恩来已经跨进了房门。李四光万万没有想到,周总理工作那么忙,还会来看望他。李四光向周恩来报告、请示地质工作的问题。

周恩来认真听完后说:“我们的事业正在开始,不论是工业还是国防,都和地质工作分不开。地质工作要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们就打算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那时候我想,没有个挂帅的不行,一定要等你回来。”

李四光听了周恩来这一番话,感动极了。他本想向周恩来提出辞去科学院副院长的职务,现在再没有勇气说出口了。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李四光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第一任部长。

根据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地质部和兄弟部门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在辽阔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在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钻井,总进尺120多万米。所取得的大量地质资料不仅初步摸清了中国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而且证实了中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