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对德国优势产业进行收购可以弥补短板
一、汽车整车和零配件
德国是全球高档汽车市场的领军国家,德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德国汽车一直都是安全、舒适、环保和耐用的代名词。德国拥有一系列国际知名企业,包括大众、宝马、奔驰、戴姆勒和保时捷等汽车制造商以及像博世、大陆、采埃孚(ZF)和蒂森·克虏伯等汽车零部件服务商。
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2887.89万辆,同比增长3%,远远超过全球汽车销量排名第二的美国(13),连续九年位居全球销量的第一位。尽管中国汽车销量占据全球市场的比重超过1/3,但是中国汽车制造商仅赢得了全球汽车市场14.17%的利润,体现出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在美国《财富》公布的2018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共有34家汽车制造企业以及10家汽车零部件公司上榜(14)(见表2-3)。
表2-3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德两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排行榜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整理而得。
大众汽车位居丰田汽车之后,是世界汽车行业中营业收入第二高的公司,达到2600亿美元。(15)德国戴姆勒位居第三,营业收入也达到1852亿美元。相较而言,中国有6家(16)汽车企业上榜,分别是上汽、东风、一汽、北汽、广汽和吉利。其中,上汽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汽车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为1288亿美元,但也仅相当于大众营收的49.54%,而且通过查阅上汽集团的财务报表可知,过去5个财务年度,公司有超过一半的营收来自合资公司——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见表2-4)。
表2-4 2013—2017年上汽集团合资品牌贡献营业利润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年度报告》整理而得。
上汽集团通过并表将合资公司的全部销售收入并入到集团利润表中。2017年上汽集团总收入为8706亿元,其中上汽大众营业收入为2562亿元,占总营收比29.43%;上汽通用营业收入为2281亿元,占总营收比26.20%;其他营收为3864亿元。由此可知,上汽集团营收主要依赖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以及其他业务2017年总营收仅为3864亿元(约等于594亿美元),这还包括上汽通用五菱的1055亿元,仅相当于大众汽车同期营业收入的22.8%。
如果按照自主品牌产量计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是2017年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前3名的公司,销量分别为120万辆、110万辆和92万辆。三家车企合计销量为322万辆,尚不及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17)。实际上,2017年中国全年乘用车自主品牌的销量之和为1084万辆,才刚刚超越大众汽车1074万辆的销量。此外,2018年《财富》500强上榜的中国6家车企合计实现利润为1371亿美元,也仅相当于大众汽车(实现利润1311亿美元)一家的水平,差距非常巨大。
2018年美国权威汽车媒体Automotive News公布的2018年世界零部件厂商百强榜(18)上,德国罗伯特·博世(Bosch)营收475亿美元,排名第一,德国大陆集团实现营收359亿美元、采埃孚实现营收344亿美元,分别位居排行榜的第四和第五。我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厂商是延锋汽车,尽管连续三年营收大幅攀升,2017年达到142.78亿美元,爬升至第14位,但其营收规模仅相当于博世营收的30%,而且延锋汽车以及海纳川、中信戴卡等最主要的产品是汽车内外饰、汽车座椅和汽车电子,我国尚未出现以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为核心产品的零部件巨头,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无论从营收规模还是从技术竞争力上看,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与德国企业尚存在较大差距。
汽车工业是一个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高端产业,汽车工业作为德国的支柱产业,与德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以及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尽管中国汽车整车和零件厂商与德国公司存在差距,但是正如前文所言,中国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汽车销量国的第1位,且远远超过排名第2位的美国。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可以预见未来10年内中国会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以德国大众为例,2017年大众近51%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德国汽车整车和零件厂商最为重要也是最不能忽视的市场,所以中国市场与德国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两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10—2018年中资企业在德国共收购了51家汽车和零件厂商,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交易是2018年吉利集团投入92亿美元收购德国戴姆勒9.6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见表2-5)。
表2-5 2015—2018年以来中资企业投资收购德国汽车相关的企业清单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汽车周刊》发布的《中国收购德国汽车企业列表》以及其他公开材料整理而得。
二、机械设备制造
机械设备制造业是德国工业的根基,就业人数最多,出口贡献最大,德国常年保持世界第一大机械设备出口国地位,超过70%的机械设备产品出口国外,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在机械设备32个产品领域中,德国品牌在一半以上的领域中占据世界第一出口国地位,包括驱动技术机械、材料处理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压缩气压及真空技术机械、精密仪器、加工机械、液压泵、塑料及橡胶机械等。另外,在民用航空技术设备、阀门及管件和机床等多个领域占据世界出口第2位。(19)德国知名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数不胜数,包括蒂森克虏伯、西马克、海瑞克、福伊特和普茨迈斯特等。
机械设备制造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在很多领域处于落后地位,如数控机床和仪器仪表。自2002年开始,我国就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2016年我国机床市场整体消费额为275亿美元,市场容量超过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总和,全球占比接近1/3(占比34.41%)。同时,我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机床进口国,2016年我国进口机床达到75.1亿美元,占比高达27.3%。仪器仪表尤其是应用在科研领域的高端设备我国极度依赖进口,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的仪器仪表公司总收入为9355.4亿元,可是进口额超过3000亿元,进口占比接近25%。此外,我国医疗器械2016年的市场规模为3700亿元,进口为184亿美元,约等于1200亿元,进口占比也接近30%。
以数控机床为例,因为数控机床的水平、品种和生产能力反映了国家的技术和经济的综合实力,《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以及基础制造装备列为加快突破的战略必争领域,是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随着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包括工程机械、电气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等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加剧,作为这些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我国的机床产品在加工精度、可靠性、效率、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降低了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尽管目前我国机床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仍以中低端为主,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国产化率不足5%,超过80%的高端数控机床依赖进口。
相较而言,2016年德国机床制造业总产值为150亿欧元,是全球第二大机床制造国,其中2/3的产品用于出口,2016年德国出口机床及零配件达到92亿欧元(20)。中国是德国机床最大的出口国,占比达到20%~25%。德国机床制造技术壁垒高、种类齐全,基本上每一种机床设备都有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产品。德国有一大批领先企业,如吉特迈(Gildemeister)是世界最大的金属切削机床制造商之一,通快(Trumpf)是工业激光系统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格劳博机床(Grob)是全球生产机床种类最全的企业,海德汉(Heidenhain)和西门子的数控系统占据世界市场25%的份额。为实现由机床生产大国向机床生产强国的转变,中国机床产业需要加速弥补技术短板,所以中资企业一直都对德国机床制造公司情有独钟,仅2017年一年中资企业就完成多笔收购交易。包括埃尔顿收购德国自动化装配和测试生产线供应商M. A. I、安徽合锻智能收购德国压力机制造商Lauffer、创达科技(HK. 01322)收购德国机床工程解决方案供应商Zuse Holdings等。
以德国Berkenhoff为例,该公司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旗下拥有Bedra精密切割丝品牌和Bercowelding高端精密焊丝品牌,是细分行业中技术实力最强、产品品种最多、价格最高的企业,其生产的高端精密镀层切割丝凭借切割加工的高精度和高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医疗器械和精密模具等领域,是真正享誉世界的隐形冠军。2015年年底,中国的博威合金(SH. 601137)以100%股权收购这家德国公司,此后利用德国技术和研发团队成功地将应用于高精密零部件切割加工的丝线由0.33mm提升到0.015mm,这意味着切割加工的精度将达到微米级,大大提升了现代工业制造的加工精度,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由此可见,成功地收购并整合德国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可以帮助中资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三、化工制药业
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研究机构和高素质劳动力以及像拜耳(Bayer)和默克(Merck)这样全球知名的化工制药企业。
医药品是我国主要进口的工业品之一,2017年进口额为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加上西药原料进口,则超过300亿美元。中国制药行业相较于德国比较落后,行业集中度低,专业人才缺乏并缺少专业配套设备,没有像诺和阿斯利康、拜耳、诺华和葛兰素史克这类世界级的制药企业。中国人均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对专利药的支出仅占药品总开销的1/5,国际医药巨头一直将中国当成倾销早期药品的市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公众对高效、安全的药物需求日益强烈。2016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中资企业在寻求突破,以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最强大的医药生产国,但是美、日两国对中资企业购买本国的医药企业非常敏感,通常会以影响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交易,所以中资企业不得不转向欧洲国家,其中德国尤为受欢迎。
2017年,中国最大的制药装备供应商楚天科技支付1.5亿欧元收购德国诺玛科75.1%的股份并约定在实现平稳过渡后收购剩余24.9%的股权,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医药制药装备领域的第一大跨境收购案。诺玛科是世界顶级的医药包装机械和自动化方案提供商,拥有超过100年的历史。2014年被评为德国50佳创新型中型企业,其粉末造粒技术和压片技术以及气流式粉末分装技术均为世界第一,制药加工和包装设备位居世界第二。楚天科技与诺玛科合并会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一是在优势产品上,双方可以合作共赢。楚天科技的优势主要在液体制剂领域,诺玛科的优势主要在固体制剂领域,两家公司可利用对方的客户资源进一步开拓业务。二是在客户网络上双方高度互补。楚天科技的主要市场在亚洲,诺玛科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双方可以聚合品牌和产品共同拓展全球市场。三是借力各自优势可实现跨越式发展。楚天科技将加大对诺玛科的投资以提升诺玛科产能,并借力诺玛科的平台展开全球并购以提升诺玛科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诺玛科的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能够帮助楚天科技实现转型升级,先进技术和全球布局的生产基地能够帮助楚天科技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收购诺玛科,楚天科技有望成为世界医药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其装备产量和工厂规模将稳居全球第一。
2018年年初,科瑞集团出资13亿美元,完成了对德国国家控股上市公司Biotest(BIOG. DE)的收购。Biotest公司是一家具有70多年历史的血液制品制造公司,主要业务为血浆采集和血液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类型多样,拥有11个品种、16个规格,产品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营收规模和浆站数量都位居世界前五位。(21)2016年Biotest公司营业收入约为5.5亿欧元,调整EBITDA后净利接近1亿欧元,利润率为15.6%。(22)
得益于成熟市场诊断率提升、创伤病发病率增加以及供体筛查医疗技术进步,全球血液制品需求旺盛并保持较快增长,过去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7%。2016年全球血制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4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23)由于涉及公众生命安全,各个国家监管部门都对血液制品行业实施了严格监管,这对血液制品制造公司的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排名前7位的公司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行业集中度极高。科瑞收购Biotest后将在国内外拥有6家血液制品企业,浆站数达到120家,位居全球第三;现有产能达到4550吨,在建产能1820吨,位居全球第四;产品数合计达到23个,跃居全球第一,科瑞将一举跻身全球血液制品巨头行列。(24)
四、电子电气产业
德国是电子电气工业领域中的领先国家之一。德国制造的电子元件一半以上用于出口,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电阻器、电容器、感应器和电子机械元件和印刷/混合电路板等。知名的龙头企业有西门子、英飞凌(Infineon)和捷德(Giesecke & Devrient)等。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国目前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大(25)。2016年中国第一大进口工业品就是集成电路,进口额达到2271亿美元,占了整个工业品进口额的19.3%。从半导体设计、制造到封装以及半导体生产设备领域,我国尚处于艰难追赶期。近年来,中资企业希望通过收购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屡屡被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予以否决。德国实际上算不上是半导体强国,只是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的优势。例如,2016年福建宏芯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ixtron。Aixtron的主要产品为MOCVD设备,从营收规模看,Aixtron并未进入全球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前10位,可是Aixtron拥有很好的技术积累,所以得到了中资企业的关注。
在电子元件领域,近年来由于我国下游市场崛起带动了我国电子元件企业快速发展,这些企业在国内站稳脚跟后急需提升技术实力进军国际市场,由于德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拥有一大批技术领先、声誉良好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成为中资企业收购的目标。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安光电收购德国上市公司Osram。Osram拥有照明和光电科技最重要的核心技术,2015年营业收入高达55.74亿欧元(26),是全球车灯厂最主要的供应商。一旦收购成功,三安光电将取得全球车用照明市场的领导地位并获得高端的红外线和激光光源技术,这将大大提升三安光电的国际声誉和市场竞争力,可惜的是项目最终因为欧司朗工会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当然,在这个领域中资企业在德收购的成功案例也有很多,例如,联想集团2011年收购德国Medion,Medion是一家主要经营消费电子和移动通信服务以及个人PC业务的企业,在欧洲市场拥有良好品牌声誉和强大的营销能力。通过交易,Medion使联想在德国市场份额扩大了一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4%(27),联想一举成为当时欧洲个人PC市场第三大厂商。2016年木林森收购LEDVANCE。LEDVANCE主要经营传统照明业务,通过交易,木林森获得了百余项商标授权和技术专利以及覆盖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公司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