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1.5.1 主要创新点
1.5.1.1 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绿色制造体系的全新概念
在系统评估我国制造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体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提出我国经济与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本研究从目标、特征、内容、本质属性等维度,将绿色制造体系界定为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多个子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考虑区域与产业均衡发展,通过资源、人力、技术、管理等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达到资源低熵化的开放系统,是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新型制造体系。
1.5.1.2 论证了推动我国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新动能系统并剖析了其运行机制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动能系统的推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降低、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传统动能的效用明显减弱,新动能释放的能效尚不稳定。新动能系统不是简单地在传统动能与新动能之间二者择其一,而是通过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对传统动能进行改造提升,以及通过稳定能效、补充短板的培育方式,加快新动能成长,由改造提升的传统动能与加快培育的新动能相互作用、有机集合而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新动能系统与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耦合关系。
1.5.1.3 提出了我国绿色制造体系的空间布局理论
本研究结合我国制造体系发展趋势,界定了绿色制造体系、新动能系统等相关概念的内涵,根据我国绿色制造体系的内容与特征,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维视角的结合,以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各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环境承载力、资源利用效率,确定各区域绿色制造体系的发展重点和开发强度,提出我国制造体系“绿色化”空间布局理论。
1.5.2 研究特色
(1)多学科理论协同攻关的研究范式
针对绿色制造体系内涵与结构、推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新动能系统以及绿色制造体系的实现路径,本研究采用管理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等多维视角的结合,以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为基础,明晰新动能系统与我国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耦合关系,且着重以新动能成长剖析构建我国绿色制造体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研究问题的选择重视靶向瞄准
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是战略性的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基点,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战略框架引领下,具体问题的研究特别注重靶向瞄准:针对我国制造业与制造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评估;针对我国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推动力探索新动能系统的形成与运行机制;针对我国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路径注重空间布局的绿色化与城镇化、产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
(3)研究导向注重应用性
本研究按照“实践—理论—应用”的研究框架,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提出评估我国制造体系的指标体系可以系统、全面地评估我国制造体系的现状;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打造绿色技术、塑造绿色品牌,为制造企业构建绿色运营体系提供指导;通过确定区域绿色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与开发强度,为各主体功能区结合其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产业结构特征,实施绿色化布局提供可行性思路;设计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路径,为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分区域、分类型、因地制宜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