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也在实现新的转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新的要求。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改革开放的近40年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面临了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已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因此,亟须加快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发展。这既能有效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也能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增长。
四川制造业作为当地国民经济的主体,现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在内需改善而外需走弱和资源约束的挑战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对制造业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制造业发展不能再依靠大量的投资和产能扩张来实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符合我省省情的基础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国家政策的发布,绿色制造体系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四川的制造体系具有独特的地域、经济、文化等属性,其发展道路与东部制造体系有所差异。由于四川制造业升级的基础薄弱,大多数制造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先进的绿色技术与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动能与传统动能持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形成的“新引擎”“新能量”;而新动能成长也需要绿色制造体系的支撑。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动能,着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推动各类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创造新的有效供给,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升级。因此,基于新动能成长探索四川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路径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全新课题,既符合四川的省情与实际发展需要,又可以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发展的理论体系。
本书以四川制造业新动能成长路径及制造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立足绿色发展理念,运用管理学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相关理论,探索了新动能成长与绿色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分别研究了国内外制造业发展概况;四川制造业及制造体系的发展沿革;四川制造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等。探明了“绿色化”是四川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设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前提。如何培育并发挥新动能系统的能效,解析新动能成长的内在机制,探索新动能成长支撑四川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是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系统评估四川制造业及制造体系的发展现状。四川制造业与制造体系是构成绿色制造体系的现实基础。系统评估四川制造业与制造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发展趋势,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前提。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友好程度、社会效应等维度对制造业与制造体系进行系统评估,剖析四川制造业与制造体系“绿色化”的问题,科学论证四川制造业与制造体系“绿色化”趋势。
第二,剖析绿色制造体系的内涵与构成。绿色制造体系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设计的多个子系统的有机组合,通过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达到资源低熵化的开放系统。四川绿色制造体系不仅考虑了消费者需求、环境承载力、资源效率、社会效益、企业效益之间的协调,还包含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是一种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新型制造体系,具体包括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监管等核心内容。
第三,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新动能系统解构及运行机制。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离不开动能系统的推动。了解动能系统运行机制是绿色制造体系构建与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降低、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传统动能的动力明显减弱。同时,技术创新、“互联网+”产业、结构与制度改革等新动能释放的能效尚不稳定。本研究在明晰动能系统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动能系统现状及问题;再结合新动能成长规律,探索新动能形成过程;最后采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动能系统与绿色制造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评价模型,对二者间的耦合关系进行测算。
第四,探索构建四川绿色制造体系的路径及对策。传统动能与新动能组合而成的新动能系统是四川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动力源,但新动能系统的能效释放不稳定,作用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不能直接对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产生推动力。
第五,根据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思路,以新动能系统为动力源,探索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的六条路径;再根据四川内部的空间差异,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路径选择与优化,并结合案例予以验证,提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本书创新性地运用管理学、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相关理论,针对四川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技术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发展与变革、制度与结构改革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提出了绿色制造体系新动能成长的路径,对四川制造业的绿色化与转型升级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书是四川省软科学“新动能成长支撑四川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研究(18RKX0635)”项目,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新动能成长的西部地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研究(16AGL003)”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揭筱纹教授团队、刘金华、徐林、杨帆、洪运、吴茜在本书写作中给予的宝贵建议与帮助。
感谢成都建工集团为第六章案例分析提供的素材。
感谢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基金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的资助。
感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科技厅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感谢参考文献中的所有作者,他们的真知灼见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书中对引用资料的标注若有遗漏,在此致歉。
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支持。
管理学、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研究博大精深,本书所涉及内容仅是冰山一角,在本书完成之际,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还在不断涌现。由于笔者知识结构的局限,本书所构建的框架体系与分析等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完善。若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徐彬
2018年10月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