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指标之王 重构你的交易生活
当某天,对着曲曲折折的股票走势图,你若发现,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战训练之后,最有效、最好用、最系统的工具正是在入门之初就学过,却被自己长期忽视的一个技术指标——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指标(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MACD)时,你才会真正明白股票交易这门学问的关键所在。
因为你开始化繁为简,开始尝试把读厚的书读薄了。
自从走上股票交易这条路,每一个投资者都知道要学习一些股票交易的“招数”。但问题在于,股票交易的招数太多,而且每个招数都有其独到之处。于是,很多人下定决心埋头学习,堕入招数的海洋中不能自拔。他们刻苦钻研,希望能够找到传说中的“圣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问题解决方案,希望从此过上一种财务自由、人生自由的生活。
这个过程注定是艰辛的、曲折的。
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试图将所有招数都学全、学会,往往会出现“贪多嚼不烂”的问题。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多投资者看似把每个招数都学会了,但其实只学到了皮毛。拿着这些一知半解的“大杂烩”,在实战操作中很容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就好像古代的一个士兵,背着五花八门的刀枪棍棒上了战场。仗一开打,还没想明白该用哪个武器、怎么用,敌人的刀就已经架在他脖子上了。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那些在某个领域“专精”的人,往往会胜过所谓的“全才”。哪个都会用,往往就意味着哪个都用不好。在股市中,综合研判固然能够提高胜率,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这些招数要分清主次。就好比打仗,各兵种需要协同作战,但是也要分清哪些是主力部队、哪些是掩护部队、哪些是后勤部队。不分兵种,全都一股脑地推上前线,仗还没怎么打,自己的阵脚就先乱了。
因此,进入股市的投资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学习后,要设法将之前学过的招数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这个阶段,投资者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选择一到三个好用的、适合自己的招数,好好地学精、学通。这种“专精”的招数不宜过多,最好一个,顶多3个就行,以免犯“贪多嚼不烂”的错误。对于其他招数,只要有一个泛泛的了解即可,投资者可以把它们作为辅助招数来使用。
总之,围绕着这一个“招数”,投资者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将之前所有的知识、策略和经验化入该招数之中,将这个招数融化进自己过去所有的投资理念中。另外,通过这个招数,投资者可以重构自己的交易生活,以达到“一招制敌”的效果。
而MACD无疑是所有“招数”中最理想的一个招数。
它是被历史检验过的最有效的技术指标之一,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
它对把握趋势性行情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从指数移动平均值(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EMA)衍化而来的。
它的顶底背离是公认的最好用的“抄底逃顶”方法,这一方法是趋势理论、波浪理论、缠中说禅理论具体化的重要工具。
关于MACD的学习,许多投资高手都有类似的神奇经历:在刚入门时学习MACD指标,之后慢慢将其丢弃,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比较之后,特别是经过实战的检验之后,最终又回归到MACD指标上来,由此可见该指标的特别之处。
它在系统化交易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MACD被誉为“指标之王”。投资者通过对该指标的深入学习来总摄所有的投资理念、策略和技巧,以重构自己的交易生活,可谓投资之路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特推出了《MACD指标技术A股实战精讲:从入门到精通》这本图书,围绕MACD的各种应用技巧,进行从入门到精通、从基础到实战的全方位精讲,以帮助投资者深入理解这些技巧的内涵,真正掌握MACD的实战技法,最终实现“任你千变万化,我只一招应对”的目的。
为了让投资者尽快掌握这一技术工具,本书将内容分为以下3大部分。
第1篇,从最基础知识开始,帮助投资者快速入门(基础入门篇)。
本书从MACD指标的基本构造和计算方法开始介绍,逐步为投资者讲解MACD指标的一些基础应用技巧。通过学习本篇知识,即使没有接触过MACD指标,投资者也可快速入门。
第2篇,精讲指标的应用技巧,综合运用多种分析理论(综合提高篇)。
投资者在分析股价走势时,需要借助多种技术指标和分析理论综合做出判断。为了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本篇重点介绍了MACD指标与趋势理论、形态理论、成交量指标、波浪理论和缠论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技巧。
第3篇,与实战运用结合,利用指标构造交易系统(实战精通篇)。
投资者学习任何技术指标或者分析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将它们应用到实战操作中。针对这一点,本篇为投资者演示了如何以MACD指标为基础,结合其他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投资者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应该何时买入股票、何时卖出股票、何时加仓减仓股票、何时止损股票等。
在编写过程中,为了让投资者轻松而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书配备了大量的实战案例,并且将编者多年的经验总结为“实战经验”部分,供投资者参考。
在本书创作的过程中,关俊强、程淑丽、李金山对本书的设计思路和体系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李相兰、齐艳霞、王淑敏、刘伟审阅了部分内容,孙立宏、贾月、赵睿、董连香、孙宗坤、程富建负责插图和排版的设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